移至主內容

牛車娛樂 牛不快樂

動物與生活
文/
台灣動物之聲 王叡謙

日前屏東熱帶博覽會舉辦親子搭牛車活動,車上一次乘坐了十數人,引起是否虐待動物的質疑,主辦單位因此宣布明年不會再有此項目。這也引發了另一方面的討論,有人認為牛的負載力很高,載送乘客不算虐待,就像國外的馬車一樣。事實上,牛車在以農村風情為主打的觀光景點並不少見,在西部沿海一帶還有海牛車,載客到海邊去採蚵。讓牛拉重物,到底是不是虐待動物呢?

水牛和黃牛,這兩種對早期尚未機械化的農村有莫大貢獻的牛,在老農夫的心中有特殊的地位,我們很常聽到某某長輩因為從事農業,所以不吃牛肉,對他們來說,那是一起工作的好伙伴,不是單純的工作動物,更不是能夠食用的肉。牛拉的犁頭是很重的,總是慢慢地拖著,有時會停下來休息;經過主人一番鼓勵或喝斥,牛會繼續向前走,工作做完了可以回到牛棚休息、吃草。然而,在耕作技術機械化後,台灣工作用的牛隻數就逐年遞減,在民國89年時,還有13460隻工作用牛,到了今日,僅剩下1383隻。大部分的工作都讓耕耘機取代後,有些農人就把牛放在自家休耕的田裡自由地吃草,時至今日,大部分的耕牛也隨著歲月而去了。

牛車則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可以說是臺灣在步入現代化之前平民最通用的交通工具,早在十七世紀就有諸多使用牛車的歷史文獻記載,如《裨海記遊》的作者郁永河就是轉乘一台台的牛車從臺南到淡水。如今有多樣性的交通工具可以選擇,步調緩慢的牛車也在民國八○年代消失,農村風流行後才又出現在各大觀光景點。只是以往是民眾賴以往來南北傳達貨物的工具,現在卻只是一趟趟娛樂用的短程來回;傳統上牛的飼主都會考量牛的體力進行活動,但在牛隻利用商業化之後,業主能否依循良好的動物互動方式就難以斷言。如果搭乘人數眾多或車次頻繁,對牛隻造成過勞甚至傷害都是有可能的。過去已經有多起娛樂用馬車的馬匹當眾倒下的案例[1],若是這這樣的事件在眼前發生,一點也不能娛樂,恐怕還會造成小孩心理的陰影;就倫理而言,我們的娛樂本不該建立在其他動物的苦痛上。

我們可以不坐牛車

其實在以載客用牛車著名的彰化王功,也推出了電動海牛車,原因就是怕牛太累。[2]飼主對於動物的關心值得讚賞,這些碩果僅存的工作牛也該是好好休息的時候了。此外,享受農村風情,不一定得有頭牛拉車,步行也是早期農村的交通方式,慢慢行走能夠更接近大地。若是能在行走的途上遇見一頭正在悠閒吃草的老牛,那就更棒了,你快樂,牠也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