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底,一位小男孩因為狗兒離世而傷心不已,教宗安慰他說:「在基督的永恆中,有一天我們會與動物再度相遇,因為天堂之門是為所有受造物而敞開的。」[1]
教宗翻轉傳統教義,暗指動物具有靈魂,得與人類共享天堂樂園!
服事弱者的管家
中世紀以來,基督教的主流教義強調:唯有人類具足靈魂與理性,並依此展開人類合理化利用動物的傳統;1970年代,西方動物解放運動興起,基督教因此廣受運動者批評;與此同時,身兼牧師與學者雙重身份的安德魯•林基(Andrew Linzey),回頭爬梳正典經文、聖徒故事與典範文學,企圖重建基督教寬愛動物的福音論述。
為了幫動物在神學理論中尋得適切的倫理學位置,林基教授重新詮釋人對世界萬物的統管之責:統管並非傳統認知的宰制、統治、甚或獨裁,而是受上帝之託,承續正義、慈愛、以上事下的基督精神,人在世界這個大家庭裡,擔任服事萬物的管家(stewardship)一職;同時,重申上帝方為萬物的創造者,動物與人均為上帝的同源受造物(creatures),共同作為道德的主體,與上帝立下盟約、共同享有上帝賦予的權利;並在權利平等的考量之上,以耶穌無辜受難的寬愛典範,投注於弱勢的動物身上,展現人類服事弱者,甚至為其捨身的高貴情懷。
朝向人類與動物和好的樂園景象,是一條漫長的改革之路:雖然在世俗化的現實世界裡,肉食生活、皮草工業、狩獵運動、基因改造、複製科技、動物實驗等,均不符合基督教義的啟蒙;但是,基於道德的目的唯有透過道德手段達成,林基教授倡導漸進、非暴力的改革。例如:他反對娛樂性狩獵活動,但釣魚、捕魚的部分則暫時列入下一階段的訴求。[2]
批判的繼承
基督教擁有千年以上的歷史,深重的影響近代西方文明,並且在全世界開枝散葉,信徒廣佈,發展成盤根錯節的社會文化體系。在長期側重人本思想、工具理性的教會系統,如何提醒姊妹兄弟留心動物的存在,進而關心、愛護動物,與動物和諧共存,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林基教授不自外引進動物權或動物福利的思想,反而一頭栽進浩瀚的基督教傳統,為諸多心懷憐憫的教眾,找尋思想與理論的泉源。
在一個長時間、大範圍發展的人類社會裡,不可能僅有一種聲音、單一的思想,即使在極權國家,雖然微弱,但依然會萌發與權勢者相抗的多元想法。若要顧及嵌於既有傳統的保守心理,又期待改變傳統,從自身文化遺產中找尋適於今日社會需求的幽微底蘊,批判的繼承,自是最為深刻且柔軟的改革策略。
今日的臺灣,原住民狩獵一直是十分敏感的議題。同樣位於南臺灣的原住民部落,排灣族有獵捕雲豹的傳統,雲豹的牙齒,被製作成為排灣族頭目的頂戴頭飾,代代流傳;而魯凱族的古老傳說則強調在雲豹的帶領之下,引導他們遷居到舊好茶安居,因此不獵捕雲豹。[3]相信並非所有原住民族都有獵捕雲豹的傳統,同一原住民族也非僅有狩獵維生的傳統,如何在原住民傳統與動物保護、生態保育的潮流之間,找尋適切的正義與和好關係,可否發揮批判性繼承的力量,和諧的處理動物與人類的衝突呢?林基教授的努力值得我們參考。
漸進與非暴力
「我『瞭解』動物是生命,動物也有感知痛苦的能力;但是人類社會仍有為數眾多的弱勢與孤苦!我們連人類自己都照顧不好了,何來心思顧及動物!」在人本主義的思想傳統底下,如此想法至為尋常,如果此時伸張動物權益論者,邀請也要求對方為動物投以關注的目光,也許只會招致氣憤、顫抖與急促的言語暴力,甚至是實質的暴力。也許林基教授漸進式改革的思考,採取因時因地制宜的階段性做法,可為借鏡。以下臺灣實地發生的事例,或可回應教授的書寫:
石虎居住於淺山,活動範圍與山邊的農戶重疊,時常潛入吃食人們飼養的雞鴨;而我們能訴求農戶搬遷,將原始棲地歸還給石虎嗎?如此勢必導致強烈的抗爭。石虎保育研究者深知箇中三昧,走入每家農戶溝通,協助其搭建防護圍欄,保護其農畜財產,採取漸進式的策略,同時照顧石虎與農戶的雙向正義。
「去脈絡化」的謬誤與衝突
再回到原住民狩獵議題,數十年前,臺灣國土過度開發、濫用野生動物,飽受國際保育機構的指責與壓力,政府主管機關因而劃定國家公園界域,訂定野生動物保護法;然而,在地圖上粗暴的劃出分界,實則造成在地原住民的生活領域、日常作息的斷裂;尤有甚者,原住民深感自我決定權被剝奪,祖傳的狩獵文化遭受所謂先進動物倫理主張的無情批判,心中存有深重的文化歧視與揮之不去的剝奪感。數十年後的今天,原住民狩獵、生態保育與動物保護之間的衝突,依然懸而未決,且有越演越烈的跡象。回首過去,對立的多方相互聆聽?相互理解了嗎?
理解,不能「去脈絡化」。如果衝突的雙方能緩下一步,採行漸進的作法,我們才得以繼續往目標前進,也能避開暴力的場面。林基教授倡導:暴力不得作為社會改革的手段,值得我們深思;如果,能緩下一步,先行理解對方為何提出如此理念與對策的脈絡,也許雙方都能藉此蓄積更多的能量,往改革的目標前進。
今日(2017.10.19),林務局與原民會邀集權益關係團體,舉辦「原住民族狩獵經營管理共識座談會」,期望促成對話。會場上,官大偉老師說:「談歷史很重要」,從歷史了解問題、檢視現況,以解決未來的問題。事實上,傳統領域與狩獵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如何透過各部落建立公約與自主公告;促進部落間自主協調,展現原住民的自主性,是未來臺灣資源共管、共享、共善的開始。[4]
期待「動物福音」
人類社會悠遠的文化系統當中,存在著多元與相互拮抗的成份,在於人們願意以何種眼光與視角,找尋與文化系統相連的價值根源,以漸進、非暴力的方式,回應當今面臨的衝突與困境。最後,筆者還是要提醒諸公大德,試著看見動物、凝視動物的雙眼,在此引用林基教授核心的動物福音作為結尾;其實,這也是我們探索文化傳統,以及動物保護運動推展的關鍵,與讀者共勉:
動物運動的核心,牽涉到一個根本的觀念上的轉變。我們可以很簡單將這轉變形容為:由動物是「東西」、「機器」、「商品」、「資源」、「供人類使用或達成人類目的」的想法,轉變為動物是上帝所創造、有感受能力、具有「內在價值」、「尊嚴」和「權利」的生命。[5]
[1]「One day, we will see our animal again in the eternity of Christ. Paradise is open to all the God’s creature.」said Pope Francis. 壹讀網站,〈教宗安慰小男孩「狗可上天堂」或引發神學辯論〉,2014.12.14,
https://read01.com/zh-tw/G4JKe3.html#.Wefmx2iCw2w。瀏覽日期:2017.10.19。
[2]安德魯•林基著,李鑑慧譯,《動物福音》,(臺北市,永望文化事業,2006)。
[3]裴家騏講述,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蔡雅瀅整理,〈【講堂筆記】雲豹安在〉,2015.09.10,http://zh.wildatheart.org.tw/story/882/7813。瀏覽日期:2017.10.16。
[4]官大偉專題報告,〈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原住民族狩獵經營管理共識座談會」,會議時間:2017.10.19。
[5]安德魯•林基著,李鑑慧譯,《動物福音》,(臺北市,永望文化事業,2006),頁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