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是關懷生命協會也鄭重提醒,有機畜產品生產規範只是動物福利開始起步而已,其並非圓滿無缺。例如,規範中並沒有禁止普遍性的剪冠、剪啄、剪尾、閹割等傷害動物的措施。最短離乳期限只適用於牛、羊、豬,雞隻光照時數上限17小時應再縮減。要求活動空間、飼養頭數應滿足動物天然行為,但缺乏根據不同物種、不同品種、不同類型、不同生長階段的明確規範。像經濟肉用的豬隻品種就有80餘種,其中有不同的豬隻類型,各種不同類型的豬隻又有不同性別、不同生長階段、不同用途,各有其獨特的生存需求,故應該依照各階段需求制訂福利規範。
因此,應訂定逐步提昇動物福祉的福利規範,讓畜牧業者有所適從。例如仿照歐盟的做法:規定從明年開始,市場上出售的雞蛋必須在標籤上注明是「自由放養的母雞所生」,還是「籠養的母雞所生」,目前歐盟通用的每格450平方厘米的雞籠,到2013年要被更大的雞籠替換。
家畜禽其有靈性與情緒的認知,其不但能表現基本的生物感覺,例如飢渴、痛苦及恐懼等,而且也如同人類一般,需要講求生活品質,而這種講求已是科學上證明的事實,即使是野生動物或是較低等的生物亦不例外,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進步文明社會的畜產業,必須將家畜的『生活品質』與『生產效率』同時考量,這點畜主責無旁貸,也是現代畜牧生產的基本理念。
經濟動物的動物福利在「從飼養場到屠宰場」之間,因此除了飼養過程之外,還有運輸、拍賣、屠宰的過程也要兼顧動物福祉,這樣才算「真正的有機」。但這些在規範中只以一句「應考慮動物福祉」帶過。未來有待相關法令與措施逐步完備,進一步將有機畜產品升級或分級,透過消費者力量提昇經濟動物的生活福祉。
目前,農委會刻正研擬經濟動物人道運輸規範,關懷生命協會也提出呼籲,將目前的「活體拍賣運輸」以「屠體拍賣運輸」取代,可以減少動物在拍賣、運輸與屠宰過程中,所受到的緊迫與凌虐。例如豬隻運送與拍賣過程,常因為擁擠壓迫,工作人員驅趕,造成豬隻緊張、受傷、或休克;豬隻發生緊迫現象,常會倒下不動。如果以屠體運輸、屠體拍賣,這些緊迫或非人道的待遇就可以完全避免。因為屍體只要求溫度夠低才不會腐敗,既不會感到痛苦與衷嚎、也不需要大量的人力與設備開銷,更不需要以電擊、踢打甚至鐵鉤來迫使其就範。所以屠體拍賣運輸除了提昇動物福利,也可以避免禽畜長途運輸與拍賣過程中折損斃死、降低成本開銷,減少活體與屠體病菌交叉感染的機會,對動物福利、業者利益、消費者衛生安全將是三贏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