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讓虐待動物的影視作品歇菜

動物與展演
文/
文/陸序 圖/導演李上隱

 

讓虐待動物的影視作品歇菜

(歇菜:北京俚語,意指「沒有討論餘地的要求事物停止」)

 

 

近三個月以來,「虐馬《三國》」這個詞語不斷出現在大陸互聯網和電視新聞中。這是由於新出爐的電視劇《三國》在拍攝過程中有大量的爆破、戰爭戲碼,令六匹馬死亡,八匹馬發瘋致難以復原的程度,在該劇導演高希希態度得意的敘述下,掀起大陸民眾和記者一波波對該劇的批判與網民發起的拒看、抵制的聲浪。

 

 

對得起民族的好戲?

早先接受記者採訪時,高希希強調,為了營造戰爭場面中的重量感與力度感,以及馬戰中強大的沖撞力量,在三百多天中,「戰馬都是神經高度緊張。關機後他們報告有八匹戰馬瘋了,人一上去它就驚,就起揚,不知道要多久才能調理回來。拍戲後期也是,有些戰馬只要一聽見我的聲音喊‘開始!’,馬上就掉頭往回跑,聽起來很有趣,但這也說明連馬都繃不住了。」

高希希說:「中國本土的馬像驢,不太像馬。我們從新西蘭一下找了五十匹純血馬,而且還隨時進行補充,我們的馬在拍戲中一共犧牲了六匹,瘋了八匹,連馬都受不住了,你想想大概是什麼樣的一個戰爭場面吧。」在拍攝火戲的時候,劇組為了做出更大的效果,六匹馬因而嚴重燒傷,劇組對其進行安樂死。然而,高希希把動物演員的慘死作為宣傳的噱頭,並一再強調「我們非常有信心,這會是一部能對得起民族、對得起觀眾、對得起自己的好戲。」已引起觀眾的反感。最諷刺的,是該劇的製作公司名字正叫做「小馬奔騰」!導演在媒體上公然炫耀虐待動物的行為,在報紙與網路上引發的討論延燒數月,由北京的記者們所組成的「動保記者沙龍」更是發起了「文明的呼喚」倡議書,請全國影視演藝界人士秉持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在影視作品的製作過程中,慎用、善待動物。

 

 

 

血淋淋的愛國主義教育

因「虐馬《三國》」的事件在網路上持續發燒,網民們開始自發的檢舉中國過往影視作品中,出現的虐待動物行為。例如在舉報賽夫導演於1995年的影片《悲情布魯克》時,網友Andanta 說「貌似小學的時候學校組織去看的….為了拍戲,還把一匹馬推下懸崖活活摔死,……總之,一群小P(屁)孩在那裏看得囧囧的,看老師們的表情,也都一臉黑線。所謂血淋淋的愛國主義教育!」

另一個刻印在八○後年輕人記憶中的例子,是大約十五年前,很多中學都曾組織學生看過的電影《犬王》。網友寫道:「看過這部影片的觀眾都不會忘記那條真誠的軍犬:叼走了炸藥包,並迅速跑離人群,直到炸藥在狗嘴裏炸開……但那時的觀眾恐怕怎麼也沒想到,爆炸場面是真實拍攝,那只狗就是在奔跑中被炸成了碎片。」十五年後的現在,《犬王》導演姚守崗被電視台邀請做節目。在講到如何拍爆炸戲時,姚守崗說:「為了讓表演顯得更加真實,我們給一隻訓練有素、屢次立功的軍犬,綁上了真實的炸彈;在鏡頭前,它奔跑著被炸成了碎片……多年來訓練和培養該犬的那位戰士,看到如此真實的鏡頭後,哭得死去活來……」順著上述導演的說法,影視劇作品為求真實感、觀眾愛看,虐/殺動物似乎是無可避免之惡。然而很多觀眾面對導演的辯解都不買賬。看了姚守崗這期節目的觀眾崔岩說:「最可氣的是電視台,導演講完之後還反復播放狗被炸掉的場面,我眼淚一下子就掉下來了。」搜狐網友也表示「要按此導演的論調,是否再來一次世界大戰更為真實?」 

 

 

影視暴力對的觀眾的影響

 

《三國》劇組面對來自各方的指責後承認,所有導致馬兒死傷的畫面,其實都是電腦特效可以做到的效果。然而,影視作品中接連出現傷害動物的例子實在是層出不窮:顧長衛導演的電影《孔雀》灌鵝摻了老鼠藥的水導致鵝慘死、郭寶昌導演的電視劇《大宅門》裡有何賽飛飾演的姨太太九紅用枕頭悶死小貓的全過程、姜文的電影《太陽照常升起》亦被網友舉報缺乏珍愛動物保護環境的意識……。網友表現出來的憤怒,證明這些傷害動物的作品不是人人愛看,而且,更對心智正在發展中的孩童形成負面影響。導演為自身行為所做的種種托詞,無異於污辱了現代觀眾的鑑賞能力與道德文平。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副教授莽萍發表文章表示「觀眾的趣味也是被塑造的。新版《三國》製造了什麼趣味?至少在對待善良無辜的馬這件事上,劇組製造的是殘忍無情和廣泛的虐待。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說,“驥不稱其力,稱其德”。良馬是有德行的動物,應該受到有德行的對待。現在,更多富有良知的人認為,為了娛樂折磨傷害我們不會說話的動物朋友是錯誤的,是罪行。……我們的影視製作缺少的不是金錢,是基本的文明和倫理準則。」中國小動物保護協會的蘆荻老師接受採訪時則說:「電影是虛構的,那麼一些殘忍的場景為什麼不能虛構,輕輕帶過。影視劇是更敏感的,它面對大眾,在影視劇中這麼做,也算是公開宣揚暴力。」

在1966年一個以對動物殘忍與暴力為主題的正式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八十四名被控告暴力犯罪者的囚犯在生平裡,對動物殘忍一直是暴力行為最強的一個前科項目。1970年代美國聯邦調查局研究了連環殺人兇手與其他性犯罪殺人兇手,發現這些暴力罪犯中有36%的人談到曾在幼年時代切割殘害及折磨動物,46%的人則說青春期做過這些事。可見得虐待動物與暴力犯罪的關係,早已受到普遍重視。專家指出,個人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對動物形成一種強烈的態度,這態度也不太會再改變。現代的都市孩童很少有機會在動物的原生環境中認識牠們,容易把影視廣告或其他媒介所表現的動物觀/動物形象當作是「自然/正常」。所以,影視作品中渲染或所謂的「不得已而為之」的暴力,可能已經傳達了錯誤的價值觀,污染了年幼觀眾的心靈,更置影視倫理於不顧,也違背了中國現行的《電影管理條例》與《電視劇審查管理規定》中,影視作品中不可載有「宣揚淫穢、賭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或「危害社會公德或者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的規定。

 

仁愛精神的復興

魯迅曾對北京街頭活剝羊皮時,總圍有的一圈張著嘴巴,痴痴呆站的看客進行描述。現在,雖然不容易見到活剝羊皮的場面,但是年輕一輩甚至知識份子惡意虐待動物的新聞卻是令人聞之色變。從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到北京動物園潑熊硫酸、女性護士以高跟鞋踩碎幼貓腦袋並且把錄像傳上網路……這些不出幾年就將要為人父母的青年,都讓大眾對社會的未來感到不安。可喜的是,雖然中國還沒有動物保護的基本法,但《動物保護法》(專家建議稿)卻也已經出爐,正在向大眾徵求意見,起草專家稱保護法在十年之內可以通過。「虐馬《三國》」事件後,大眾也注意到,在動保法的專家建議稿中,就有影視劇中動物表演的相關規定以及「傳播虐待動物影像罪」。

由民間團體舉辦的第一屆「促進中國動物保護立法論壇」在九月初的北京落幕,會中邀請許多中外專家和身在動保第一線的團體代表參與,探討動保法在中國的急切需求和具體的操作過程。莽萍老師在論壇上,談及中國古代對動物的同情和道德實踐,比方「在唐代,每年有一百天以上,普天之下斷屠,不准屠殺動物,也不許撒網捕魚。每年一百天以上的斷屠日,是幾乎三百年沒有間斷的傳統!」相較之下,有些民眾以為立法保護動物完全是西方國家的概念,其實,卻正是因為我們遺忘或丟棄了文化中,既有的對生命的尊重,才有這樣的誤解。回頭再看《三國》與其他虐待動物的影視作品,它們並不是在技術上落後於人,而是在背後缺乏一個仁民愛物的關懷。當高希希想在新媒體上一展長才,表現一段歷史故事與歷史人物的卓越胸襟時,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個完全忘卻了中華文化「仁愛」精神的惡例。

 

走起來! (走起來:北京青年流行語,意指「別再沉默了,行動起來吧!」)

*長期關心動物權議題的台灣著名影評人李幼鸚鵡鵪鶉說,許多愛看電影的人自認為是自由主義者,但對動物漠不關心。所謂的自由主義者往往有其局限。

*台灣在1998年動物保護法正式上路的前後,有1984年王童導演的電影《策馬入林》令演員馬如風活活將馬砍死,2007年還有李康生導演的電影《幫幫我愛神》把魚弄得半死不活端上餐桌……虐待動物的影視作品也是不勝枚舉!

*2009年四月,台灣立法委員、民間團體聯合推動「廣電三法」修法,禁播戲謔及殘殺動物影像。報告中指出台灣一些電視節目嚴重剝削動物福利,造成動物痛苦外,更散播錯誤的生態保育及生命教育訊息,長遠的影響著社會大眾對待動物的態度,特別是處於可塑期的兒童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