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全國性犬隻狂犬病控制計劃(摘譯)
翻譯:盧倩儀
前言
狂犬病在台灣出現,恐怕產生過度恐慌而造成棄養或大量撲殺犬隻狀況,特別摘譯WHO(世界衛生組織)有關狂犬病專家諮詢報告中關於犬隻控制的章節,提供給大家參考。
犬隻狂犬病是可以被滅絕的。在北美、西歐、日本以及南美洲和亞洲部份地區都有成功滅絕犬隻狂犬病之成功經驗。然而全球在超過80個國家或地區—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犬隻狂犬病仍然普遍存在。人類狂犬病超過99%之傳染源為犬隻;全球一半人口居住在犬隻狂犬病疫區,並曝露在遭受感染風險中。從源頭做好預防工作以控制並且最終滅絕犬隻狂犬病對於人類健康有極大益處。
…
近年來,以大規模疫苗接種為主之犬隻狂犬病控制及滅絕計劃已顯著降低甚至根絕了人類狂犬病按例。其中部份地區是以犬隻狂犬病疫苗接種輔以犬隻絕育,結果造成該區域狂犬病按例的消失或被預測為人類狂犬病即將消失地區。至於單獨執行絕育而不執行疫苗接種之狂犬病控制效果則尚未被充分評估。(詳見原文P63)
疫苗接種計劃應考慮當地犬隻生態,包括飼主狀況(是否有飼主且飼養在家中、或是有飼主但自由遊蕩、或者為社區居民共同飼養、或是無飼主)。掌握這項資訊才能確保疫苗普及之最大化,且才能因當地文化設計有效的教育宣導。
…
大規模犬隻狂犬病疫苗接種一再被證明是控制犬隻狂犬病有效的方法,但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將犬隻移除能有效降低犬隻密度或狂犬病的散播。大規模撲殺不應被列為狂犬病控制對策的一環:撲殺不僅無效,同時會對疫苗接種計劃造成反效果。
當犬隻確診為狂犬病時應將其安樂死。當診斷尚不明確時,應將犬隻隔離觀察。(詳見原文P64)
巴里島2008年出現狂犬病。到2012年共計141人死於狂犬病。一開始當局試圖以大規模撲殺來控制疫情。2010下半年開始改以大規模犬隻疫苗接種為主要對策,人與狗的狂犬病案例於是急遽下降。人類狂犬病案例2011年較2010年下降72%;2012年較2010年下降90%。目前巴里島已完成兩次大規模疫苗接種活動,第三次活動即將進入尾聲。當地一個非政府組織—巴里島動物福利協會—借助來自世界保護動物會的經費證明了全島疫苗計劃之可行性。接著印尼政府在FAO提供的技術協助下,接手負責第二次及之後幾次活動。該計劃之所以成功是因為設定了清楚的實做目標:每次活動範圍內每個區域要有達到70%的犬隻接受疫苗接種、每日進度報告…等。(詳見原文P65)
增加犬隻疫苗接種率
當透過一般途徑能接觸到的犬隻有限時,應考慮其他管道。動員社區居民共同參與往往能夠增加疫苗接種活動的出席率、成本效益、持續性,同時也有助於狂犬病例的調查及管理。
當部份犬隻是飼主無法控制或是根本沒有飼主時,專門的捕犬人員應用人道的捕犬方式捕犬以完成疫苗接種。專業捕犬人員需受過訓練,使其能有效率、可靠、且人道地捕捉到目標;非專業的捕捉方式不僅可能傷害到捕捉者以及犬隻,同時會使未來再次捕捉時更為困難,增加施打疫苗的難度。(詳見原文P69)
輔助措施:人道的犬隻數量管理
人道的犬隻數量管理主要是透過飼主責任、絕育服務、以及基本健康照護來達成。從狂犬病控制的角度看,犬隻數量管理的目的在於增進並維持疫苗普及率以及降低犬隻危險行為。雖然沒有證據顯示狂犬病的傳染與犬隻密度有關,因此人道減量也許不是狂犬病管制中最重要的因素,但人道減量卻能帶來其他益處(例如犬隻福利或嫌惡行為)。故減量仍舊有助狂犬病之控制。
人道的犬隻數量管理是降低犬群更迭有效的對策,能維持較健康固定的犬群。由於犬隻狀態及組成因國家而異,因此沒有一套一體適用的固定對策。主管機關應該與對當地犬群有所瞭解的民眾合作,以獲得犬隻是否有飼主、犬隻生態、當地居民對犬隻態度等資訊。唯有在這些資訊的基礎上才能量身訂做出一套適合當地且能長期維持的人道減量方式。
印度有異常高比例的無主犬隻。為了控制犬隻狂犬病,四處遊蕩的犬隻被捕捉後被施以絕育手術並且施打狂犬疫苗再原地放回。再幾個執行此一計劃的地區,人類因感染狂犬病而死亡的病例都有下降趨勢。(詳見原文P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