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四面環海,有親潮、黑潮交會,海域中原有多種豐富的鯨豚資源。
但,經過捕捉、工業汙染導致水質病變、垃圾噎死鯨豚、定置魚網誤捕、魚網鉤刺誤傷鯨豚……,東、西兩岸的鯨豚都漸漸失去了蹤跡,一九九六年六月二十五日起,「花蓮沿岸海域鯨類生態研究計畫」進行三十個工作航次後,僅記錄到八種鯨豚。
鯨豚是怎麼消失的?現今熱絡的賞鯨活動、人為噪音及汙染會對鯨豚造成什麼樣的影響?賞鯨活動應當如何限制及正確引導?如何借鑑國外賞鯨活動的規範?…都亟待相關各界審慎思考。
誰在「危害人類」?
在一場名為「鯨類保育研討會」的會場上,多位專家學者紛紛就其專業領域對鯨類生態作了詳細解說。不料,在會後的綜合討論中,多位與會的漁民激烈發言,抗議「海豬仔」作損其漁撈極其嚴重,造成漁獲損失,不僅不應將之列為保育類動物,且應開放捕殺。
由於近幾年來台灣海洋環境嚴重破壞,導致魚類資源急遽減少。海洋漁類資源是漁民及海豚的共同獵物,但因資源大量減少,竟造成漁民朋友對海豚產生獵者間的競爭仇惡情結。漁民通常將體形龐大、以浮游動物及小魚為主食的鬚鯨稱作「海翁」,將其他齒鯨一概稱作「海豬仔」。所以,包括「虎鯨」、「偽虎鯨」、「小虎鯨」、「領航鯨」、「喙鯨」等中型齒鯨,及一般稱為海豚的小型齒鯨,全都含括在討海朋友建議開放捕殺的黑名單中。
討海朋友一般教育程度不高,對於認知海洋生態系是否健全及如何維護海洋生態平衡、以達永續經營等概念較為欠缺,在這種場合中,官員及專家學者理應責無旁貸地為漁民朋友解說海洋環境現況,及各種海洋生命在生態系中的價值。但不知是否討海朋友習慣性大嗓門及率直的表達方式在會場形成壓力,官員及學者們推卻乏力竟也漸漸附和漁民朋友的看法,認為適量開放獵殺是合理的,也有官員援用野生動物保育法第十七條但書:「保育類野生動物族群量逾越環境容許量且危及公共安全或人類生命之虞者,或是危害農林作物、家畜、禽、水產養殖….等,報請主管機關核准者,得予以獵捕或宰殺。」
當時,會場氣氛曖昧,以致漸漸形成一股看法:認為海豚族群量已逾越環境容許量,不止妨礙漁撈作業,也嚴重損失及海洋漁類資源,對鯨類持續進行保育將使得海洋生態失衡。
誰讓魚兒不見了?
漁民朋友的陳述具相當說服力,大有主導會場意志的趨勢,他們將「海豬仔」如何作損漁撈作了精彩的描述:
那年放「粗棍」(粗延繩釣)捕抓鮪魚,半夜兩點下餌鉤,天亮後才將兩百多門繩鉤放完,稍稍等候即將揚繩起魚。
「啊!去了了啊!」一群海豬仔沿著袒落的漁繩跳躍 。
「啊 去了了啊!這一趟穩當白忙一場!」
果然,每條中鉤的鮪魚僅剩一顆顆頭顱被拉上來,魚鉤鉤在鮪魚嘴頷,剩兩片鰓片在波底迎浪搖擺。
「夭壽!嘸倘留一尾給阮配菜!」
「咦?」是兩條身體完整無缺的鮪魚漸漸被拉靠近在 水底耀眼。「咁是吃飽了?咁是良心發現?竟然留兩尾給阮 !」
拉上來,趕緊拉上來,果真是兩條完整無損的鮪魚。
拔鉤時才發現,這兩條鮪魚將魚鉤吞下肚腹。
「夭壽!有夠厲害!牠們竟然知道魚鉤危險,竟然知道這兩條鮪魚魚鉤吞在腹內碰不得!」
另一位漁民朋友補充說:「要捕殺牠們那麼容易嗎?鬼一樣精靈,鬼一樣敏銳!」
目前只有三種網具抓得到牠們:流刺網、大型圍網及定置漁網。海豬仔貪吃無厭,時常會因為追擊魚群而誤陷網具。
漁民朋友這些陳述都很精彩且接近事實,不過,會從魚繩上「偷」魚的僅偽虎鯨、瓶鼻海豚等少數幾種,然而,真正來者不拒、大小通吃的流刺網、大型圍網、定置漁網等人類工具,其殘害海洋生物則是不可計數,有誰願意反省改過?
記得看過一篇報導,熱帶斑海豚曾經是大洋中數量最豐富的鯨群之一,牠們常和鮪魚混群同游。後來因為大型圍網捕鮪船盛行,斑海豚被大量誤捕致死,保守估計,牠們已折損了總量四分之三以上!
海洋生態崩潰變質
我親身經歷過,瞭解漁船要捕殺海豚並不困難。牠們好奇、友善,船行海中常可遇見牠們主動靠近船隻,甚至就在船舷邊、船頭下悠遊嬉戲,漁民朋友只須懂得利用牠們的善意便能輕鬆捕殺牠們。
過去,當鯨類尚未列入保育動物行列時,據說漁船上常備有炸藥。待海豚們友善靠近後,拋擲炸藥引爆,海豚們會被爆炸震波震暈而暫時昏厥浮在海面。這時,漁民拉一條繩索跳下海去,一隻隻縛住牠們的尾鰭,在牠們甦醒前能夠綁幾條就能收獲幾條。
我也曉得,當牠們是保育動物後,每年誤觸網死亡被拋棄在海裡不敢帶回港裡的殺害事件,多得難以計數;我也知道鯨肉、海豚肉交易仍在地下猖獗。
鯨類為海洋哺乳動物,大部份一年繁殖一胎,有些得三、四年才生產一次。我曾經在海上目睹虎鯨追食弗氏海豚、看過偽虎鯨追擊飛旋海豚,也曾經在大白鯊胃裡看到海豚頭骨,牠們不過是海洋生態系裡脆弱的一環。在海洋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的今天,我並不認為牠們的族群量已經多到「可以開放獵殺」的地步,僅管牠們目前是生活在「野生動物保育法」這把保護傘之下,但不難預見牠們只會隨著環境的破壞而越來越少。
身為漁民,從逐年遞減的漁獲量看,我無意指責漁民朋友執著於魚撈觀點而對鯨類產生怨懟。但從另一方向思考,假設鯨類為魚類資源減少的元兇之一,那麼從遠古至今、甚至在人類還未下海從事漁撈行為之前,魚類應該早就稀少、甚至早就應該滅絕了!而事實是:在人類還未下海介入海洋生態之前,海洋是豐腴完整的,是處於魚類豐富、鯨類富足的平衡狀態。一切遺憾似乎都是在人類不當介入後,海洋生態才開始崩潰變質的。
關心我們的海洋
鯨類是海洋生態系的最高階消費者,靠魚類為食物的鯨類絕不可能在魚類資源隳敗的今天仍然無慮地快速繁衍。牠們也是受害者之一,甚至可以說,牠們的存亡已深受人類不當的掌控。
關鍵點已然明顯:海洋環境是否健康,關係到漁民漁撈的豐富度,也關係著鯨類的存活量。今天,是海洋環境出了問題而導致漁民與鯨類兩敗的局面;這時,不省思問題關鍵所在,反而怪罪鯨類破壞魚源,甚而主張開放捕殺,這豈不是人類的自我膨脹與無知?海洋環境破壞因素很多,過度及不當的漁撈僅是其中之一而已,陸地上的汙染擴散,海洋往往被當作是「最後的垃圾桶」。環境保護、保育潮流往往就擱淺止步於岸緣,我們與海洋絕緣是事實,人們沒有用心關心海洋也是事實。
世界上許多國家開始正視海洋資源保護,岸上的排放水都得先經過淨化處理,他們的海域幾乎看不到飄流的塑膠垃圾,他們捕魚不僅有季節限制,還有區域限制、漁獲大小限制,有漁撈設備限制,對鯨類當然是嚴格禁止捕殺,而且他們的漁撈量及漁民收入都遠遠高過我們國家。
我們的海洋四處可見垃圾飄浮,可見油膜浮泛,其他無法目視分辨的有機氯及重金屬汙染不知凡幾;我們的家庭廢水、工業廢水一根腸子直通大海。我們的漁撈方式無人關心、人亦無法可管,我們的海洋是處於自生自滅的境地。
人與環境需要「雙贏」
如果開放鯨類捕殺能夠有利於魚類資源保護,那麼鯨類的犧牲還有一點價值。事實上問題不在此,捕殺鯨類只會讓海洋生態更形敗壞,也會讓人類更狂妄,更不懂得尊重生命、珍惜資源。
曾經看過一隻被鏢殺但還活著的海豚,牠顫抖、哀號、哭聲悽惻,牠的同伴們圍在船側久久不忍離去。也曾經聽過一位老討海人說:他們獵殺了一頭虎鯨,牠的同伴跟船跟到魚港外,並在港外佇候了好幾天。
我們的確沒有理由也沒有權力去干涉任何物種的存亡、去否定任何物種的生態地位及其存在價值。
漁民朋友只是我們身體伸出去海洋的手,我們的頭腦、心胸是留在岸上的這些官員和學者。這場保育研討會我看到了伸出去的手高喊碰到了困難,我們腦子和胸懷似乎沒有明確的指引我們的手該如何抉擇正確的路途。
開放獵殺海豚,我們沒有權力,也
萬萬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