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教授談 如何從教育來改進台灣的農場動物福利

動物與消費

作者 / 李淵百



 

李淵百,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教授。1980 年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動物育種博士,其指導教授James V. Craig 是美國最早研究動物福祉的學者,主張從遺傳來改善動物行為,以減少生活環境給與動物的緊迫。1981 年到中興大學任職,主要研究台灣土雞育種與保種,直到最近十年才將這些工作交付其學生負責,而專注於農場動物福祉的研究、教育與推廣。他教授「動物行為」31年,並從2000 年開始講授「動物福祉」。其指導畢業的博碩士已超過60 多人,任職產官學各界。

畜牧學生的失落

動物科學系以前叫畜牧學系,無論哪種名稱,她就是學習研究如何利用動物的科系。會想來修讀這個科系的學生和一般會從事畜牧工作的人員一樣,大多喜愛動物,養有小貓、小狗或豚鼠等小動物。不過當他們發現現代畜牧作業的工廠化,失落感不言可喻。
 
傳統的畜牧業
 
看迪斯耐卡通長大的城市小孩,以為農場動物都是快樂地和農人生活在一起。一百年前,那就是農家的景象。一戶農家種植稻米、小麥、玉米等五穀雜糧,也種蔬菜水果,養幾頭乳牛、豬、羊,一小群雞鴨。這種少量多樣化農產品生產方式,不但可以自給自足,也最適合當時地區性消費市場的需求。在那時代,農民祈求的是風調雨順、六畜平安。農人和牲畜是互利共生,悉心照護就換來動物的回饋。農民不會去虐待動物,因為最後吃虧的是自己。
早期的動保活動
現代的動保組織源自19 世紀歐美各國,成員主要來自社會上流階層,並不是針對畜牧業,而是對下階層民眾的變態虐待行為。他們指責馬夫殘忍地鞭打瘦弱的牛馬,放狗咬熊等殘酷賭博娛樂,不過對於自己放狗追逐獵狐卻視為傳統高尚的文化。1923 年台灣成立的第一個動保組織——「台灣動物保護會」也是類似這種組織,主要成員是在台日人,活動還是賽馬、騎馬等高尚人士的娛樂,以及表達愛心地給牛馬設置飲水場所( 鄭麗榕 2012:8-9)。
 
現代的畜牧產業
 
現代的畜牧業起源於十九世紀後半葉,工業革命造成人口往都市集中,為了供應都市人口的食物,農產品開始認真改進生產效率。首先在歐美地區,開始有計畫地選育生產效率高的家畜禽品種[ 註一],譬如荷蘭乳牛、丹麥的藍瑞斯品種豬、英國的安格斯肉牛、義大利的來航品種蛋雞、美國的洛島紅蛋肉兼用種雞等,都已經比傳統家畜禽有更好的生產效率。20 世紀初,科學家再度發現了孟德爾遺傳理論,並使用數學統計發展出現代的計量遺傳學,使農畜產品的遺傳改良突飛猛進。科學家會根據動物的親屬資料估算育種價值來選取繁殖用的種畜,並以不同品種的雜交來利用雜交優勢,使得動物具備高生產效率的遺傳潛能。
 
不過大幅提升畜牧生產效率起始於二次大戰後,首先是美國為了促進汽車工業的發展,在全國各地迅速地建立了州際公路網,便利的交通,加上冷凍冷藏技術的改進,使得農產品可以銷售到更遠更廣的區域。當產品可以銷售到更大的市場,遠地的產品也可銷到本地,就產生了競爭的壓力。最有競爭力的產品就可拓展市場,反之則將被淘汰。要有競爭力,首要獲得最好的品種,其次就是要最好的飼養管理技術來生產。
劇烈競爭之下,這半世紀以來,農產品的生產效率有驚人的成就。以肉用雞為例,以往一隻雞要飼養半年以上才可達到3 斤的出售體重,在20 世紀中葉的兼用種洛島紅只需要三個月,而當時開始利用雜交生產的白肉雞只要兩個月就可出售,持續改進到現在只要35 天就可達到3 斤半的體重[ 註二]。雖然這種成就有八成是歸功於遺傳改良(Havenstein et al.,2003),飼養管理也是重要因素。營養學的研究,讓我們知道應該提供怎樣的營養分給動物以獲得最好的生產績效。1930 年代開始採用雜交育種的玉米生產效率極佳,成為動物飼料最佳的能量來源,經榨取沙拉油所剩的大豆粕更供應了動物飼料的蛋白質。在1970 年代以前,我們只要求動物可以長得快,然後為了食品健康,就再要求瘦肉生產效率高,最近更要求減少環境污染。無論如何,畜產品生產績效的改進,增加了產量,也降低了價格,使消費者有能力享受便宜的動物性蛋白質。50 年前台灣,肉類是過年過節才有的珍饈,現在每餐都有,尤其是雞肉,已成為世界各國消費最多的肉類。
 
農場動物受苦的原因
 
便宜的畜產品並不是沒有代價。在競爭的環境下,生產者必須降低生產成本才能生存。首先為了生產效率,他們必須改變傳統的少量多樣化經營,而以專業生產單一產品,其次再降低售價以提升競爭力。在微薄毛利之下,就是必須擴大經營規模以獲得足夠收入來維持農家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然而農家勞力不足以飼養管理這麼多動物,必須使用自動化設備。昂貴的設備費投資,迫使農民必須以最小的空間來飼養最多的動物。這就是農場動物受苦的主要原因,農民
知道這樣對待動物,會使他們不舒服,而影響到生產表現,但是從成本效益來看,讓動物受苦才有競爭力,才可能在現代的畜牧行業生存。
 
現代畜牧業不但使動物生活在狹小空間,也因為大群密集飼養動物常會相互傷害,最簡單有效的控制方法就是將雞的尖喙剪鈍來控制啄羽行為,截斷仔豬尾巴來防止咬尾,因此殘害動物肢體成為現代畜牧的例行作業。同時因為畜產品便宜,畜禽價格低,一旦動物生病,毫無醫療價值,畜主不會聘請獸醫,因為那是不敷成本的[ 註三]。

動保人士與畜牧業者的對立
多年前我曾參加一場演講會,演講者是國際知名的動保人士,當他播出許多故意虐待畜禽的影片來告訴聽眾這是現代畜牧業的例行作業,我真是失望極了,並當場指責這種以偏蓋全的污衊手法,因為這樣只會引起畜牧業者的反感,而截斷了溝通改進的管道。他們應該了解畜牧業者並不會故意去虐待動物,只是形勢逼得他們不得不採用集約生產方式。可惜許多動保人士並不很了解畜牧產業,道聽塗說,四處散布這種不實的謠言,甚至不顧對方的處境,而提出許
多畜牧業者無法配合的要求。因此,一般畜牧業者,甚至多數畜牧學者專家,對動保人士都沒有好印象。他們對動物福利這種新興的倫理道德觀也都很不了解,他們無法接受為何認真地研究與努力生產畜產品來服務社會,為什麼還要受到批評?

相互瞭解 攜手合作
對立並不能解決問題,英國人應該很瞭解,所以當他們想為解決這問題而成立「農場動物福利委員會(FAWC)」時,就同時邀請動保和畜牧人士,深入溝通以相互了解立場,而能提出合情合理可行的方案。FAWC 每年會針對一種畜牧產業調查研究動物福利問題,然後撰寫報告呈現給農業部長參考。這個報告會敘述產業的現實狀況,其存在的動物福利問題以及產生的原因,並針對問題提出短中長期的建議。他們知道有些問題可以馬上改進,有些必須慢慢改變,有些甚至仍不知如何解決而必須深入研究。FAWC 的這種深入溝通攜手合作的方法非常有效,因此獲得各國效法而紛紛成立類似組織。

教育的重要性
集約密集飼養畜禽是為了達成最低生產成本,而沒有考慮到動物福利。任何改變來改進動物福利都會增加成本,這額外的成本不可能由收入已經很低的農民來負擔,最終必須由消費者承擔。不過在這物價飛漲的時節,提出要求消費者為動物福利而多付出似乎很難得到諒解。前幾天有位朋友說最近的蛋價太高了,每台斤超過三十幾元,而且標榜愛心的雞蛋貴得更離譜,6 顆要價53 元。其實這一點也不貴,想想看50 年前當一般月薪只有數百元時,雞蛋一斤也有14 元。現在薪水漲了一百倍,雞蛋不到三倍,算是貴嗎?當農產品價格上升時,大家都抱怨而揚言拒買,但是很矛盾的是,多數民眾不珍惜食物,無論在家烹煮或餐廳外食,浪費食物的習慣卻一點也不檢討。當消費者一直要求生產者要提供便宜的畜產品,就不可能顧慮到畜禽福利,甚至食品安全與環境的問題也必須犧牲了。
 
現代畜牧業工廠式集約飼養是20 世紀經濟活動的結果,除了畜禽福祉受到傷害,農民也成了最弱勢的團體。在自由貿易下,各國以各種方式來補貼農民以提升其競爭力,也以各種措施來阻止便宜進口農產品的壓迫。不過這都不是根本有效的方法,只是將問題延後處理,暫時騙得農民的選票。在經濟掛帥的時代,一切都以產值來衡量其重要性。民以食為天,但是就因為食物太便宜,農業產值低,反而最受到輕視,這是很奇怪的現象。

現在有許多針對中小學生的動物福利教材,會介紹動物福利觀念與如何去對待動物,也指責畜牧業者不人道對待動物的情形,但是很少提到我們貪得便宜食物,與浪費食物的習性才是造成畜禽受苦的主要原因,而畜牧業者也是無助的受害者。這樣只是讓社會大眾更不能諒解畜牧業,讓畜牧業者反感,對畜禽福利改進沒有一點幫助。
 
畜牧業者與學者專家需要教育
就如前述,從事畜牧獸醫工作的人都應該了解動物福利的觀念,他們都應該認識到現代畜牧密集生產經營模式已嚴重傷害到動物福利,而且這種情形已受到全世界的關注。「解鈴還須繫鈴人」,農場動物福祉需要畜牧業者自己來處理,只有了解動物的生理與行為,才能了解動物福祉是否受損,只有了解畜牧作業才知道動物福利受損的原因,才能研發出可被接納的有效改善方法,也只有他們有心,畜禽福祉才有改善機會。
 
十多年來教授「動物福祉」課程,感覺年輕一代都很能接受這種觀念,而且有很多充滿熱忱的學生希望以提升農場動物福祉為職志。但是很遺憾的是當考慮現實層面就讓許多年輕人望之卻步,因為走這條路會很辛苦,不但兩面不討好,而且很難有經濟或學術上的成就。尤其許多位居要津的畜牧獸醫學者專家仍不了解其重要性,甚至認為提升動物福利會阻礙科學研究與產業發展。要推展動物福利工作,這是最需要克服的難題。
 
結語
1964 年Ruth Harrison 的Animal Machine 這本書揭發農場動物福祉問題,1979 年英國正式成立農場動物福利委員會來研究推動,到1999 年歐盟才決定禁止使用傳統巴達利雞籠的政策,並且給予農民12 年的適應期,到今年1 月才全面禁止,但是到目前為止歐盟27 國還有9 國未能達成。澳洲與紐西蘭雖然政府對農場動物福利沒有法令上的要求,但是民間都已自主發展動物福利產品標示與友善產品認證制度,最令人鼓舞的是動物福利政策最保守的美國卻在去年6 月由全國蛋商聯盟(United Egg Producers) 與美國人道協會(HSUS) 共同聲明要推動全國法令來訂定蛋雞福祉標準。
 
這段歷史告訴我們,改善動物福利要有耐性,而且不能只靠動保團體來推動,最重要還是需要畜牧業者的自覺。我們期待台灣畜牧業者了解大家對畜禽福利的重視,但是社會大眾與動保人士也要體諒他們的處境,應該給他們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去改變。



註釋
1.在這之前的動物育種,主要為了提供上流社會展示會的觀賞動物,講究爭奇鬥豔的外觀,要求有品種協會登錄血統純正的系譜,因為這保證其後代可以保持和父母一樣的外貌。「純種才是最好」的迷思就一直流傳到現在,其實純種體弱多病,再加上許多「可愛」的外貌都是健康的負擔。目前純種狗的育種也是現代動保人士最關心的問題之一(Rooney and Sargan 2009)。
2.台灣媒體與網路經常流傳「商業養雞都注射荷爾蒙才生長快速」完全不是事實。
3.現代的獸醫學生大多以醫療貓狗等寵物為志向,很少以醫療畜禽為專業。
 
參考資料
1. 鄭麗榕
2012 歐美動物保護觀念在近代台灣的萌芽:推行觀念、運動傳介與社團創始的歷史簡介。摘自「台灣動物之聲」58期8-9 頁。
2.Havenstein, G.B. , P.R. Ferket and M.A. Qureshi
2003 Growth, livability, and feed conversion of 1957 versus 2001 broilers when fed representative 1957 and 2001 broiler diets. Poultry Science 82:1500-1508.
3.Havenstein, G.B.
2006 Performance changes in poultry and livestock following 50 years of genetic selection. Lohmann Information 41:30-37.
4.Rooney, N. and D. Sargan
2009 Pedigree dog breeding in the UK: a major welfare concern http://www.rspca.org.uk/allaboutanimals/pets/dogs/health/pedigreedo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