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戲謔
2008年國際麻里巴狩獵文化祭在薔蜜颱風來襲前一日於屏東縣獅子鄉結束了。今年為此活動第六年舉辦,除了拔河、射箭、滾地球等體育活動外,晚會也因邀來不少影星而吸引人潮,從搭帳篷、設攤販、影視明星…,我們很清楚這是一個活動形式,但名為狩獵文化祭,最為吸引目光、也一直以來有爭議的自然要屬第一天的松鼠遊蹤及第二天的抓山豬活動。
活動開始,鄉長於開幕時致詞表示:「…我們原住民文化一直被當成消費,我們要恢復我們的文化…」身為在場兩天的觀者,我也曾參與過一些部落活動,我能理解許多部落以慶典作為再現衰亡許久的文化祭儀的形式,但兩天的活動看下來,我看不出來此活動與排彎族有何關聯?又我們有看到存於部落歷史上久遠的狩獵文化嗎?
關起來追捕的「狩獵」
「松鼠遊蹤」顧名思義就是抓松鼠,這可不是去山上抓松鼠,而是由鄉公所出錢購買別人以誘捕籠抓回的松鼠,據說三、四年前的活動抓了上百隻松鼠,但今年僅有二十八隻,比起過去好的地方是,以前的松鼠就是全部裝在一個大誘捕籠裡,而今年稍有改善的地方是一隻松鼠裝一個小誘捕籠,但仔細看看籠內的松鼠,身上掉毛、鼻頭出血,都是因為松鼠一但被抓後就會往籠子角落撞,因此幾乎每隻松鼠都是看來毫無生氣並且出血掉毛。
據當地人表示松鼠要在活動前三天之內抓,因為松鼠一但被抓後,就不會再進食,因擔心不進食會沒有體力,導致抓松鼠活動沒有看頭,因此要拿捏好時機抓,而今年僅抓到二十餘隻,倒是參賽選手有增無減。人員將所有松鼠分裝在兩大袋內,哀嚎的松鼠不停地蜷縮又想往袋口跑,但是這樣的掙扎持續不久,活動一開始,槍聲鳴放後,工作人員將袋子打開,所有選手在一百公尺外的跑道等待這一刻,並不久,十秒鐘而已,四處逃竄的松鼠抵不過周圍看熱鬧的人類數量以及在獎金激勵下的選手們,主持人喊叫:「怎麼那麼快、那麼刺激!」、「有人抓到頭、有人抓到尾,分屍案!」這場比賽結束了。我懷疑被抓進袋中的松鼠還有幾隻是活的?白色袋子滲出血來,甚至有人的袋子裡裝的僅是一截尾巴。大多松鼠不再動了,濕漉漉地躺在袋中,但是死是活都沒關係,因為這活動的計分方式是「不論死活」。
隔天的山豬大概上午十點就被載來到會場後方,被關在以鐵絲及竹竿圍起來的「抓山豬區」,這些都是人工飼養的山豬,每隻以七、八千的價錢購入,每台小貨卡車至少擠了十隻山豬,因為前一天就被抓進車裡,所有山豬在昨天即停止進食了,工作人員將山豬一隻一隻放下來,並綁上寫有號碼的白色背帶,山豬掙扎惹惱人,在被放行前免不了挨了幾腳,有一隻山豬下不了車,因為死在車上了。
這一天是好天氣,近中午時分,赤炎太陽高照,八十多隻山豬被圈在山豬區裡,沒有遮蔽區,沒有水喝,這一帶是以前鄉公所承租給人種西瓜的溪地,地不平且有大量石塊,豬隻成群似乎在找什麼,東竄西跑的,不一會兒,稍有溼土的地方即堆疊成一群,幾隻大著肚子的懷孕母豬或老一點的更顯得不堪,開始有豬一動也不動地躺著,周邊盡是以石頭丟擲取樂的小孩子,開始聽到有人說:「它們快渴死了!」好心的人就以塑膠杯裝圍籬外地上爛泥灘的水給豬喝,還好兩點過後太陽開始不再那麼熱了,但等到正式開始抓山豬時已經三點了。坐在圍籬外的我幻想,是不是有解放動物的人跑進來剪斷鐵絲,讓山豬逃走,或者一槍讓他們斃命也比死前還要受漫長凌虐來的好過。但還沒結束。
在各競賽隊伍抓完魚後,進場補抓與隊伍號碼相同的山豬時,已經有一隻山豬的上方圍繞著蒼蠅盤旋,它死了,但不妨礙活動進行,所有隊伍仍有如古羅馬競技場的勇士般,在人群吆喝聲中找尋他們的豬,扳倒豬腳,腳踩在豬嘴上,再以膠帶或繩子捆綁,五花大綁後,以竹竿倒吊豬隻進場繞場一圈表示完成此項任務,不會有人注意到那隻死掉的豬,就像不會有人注意到松鼠滲血的鼻子一樣。最後,被扛進會場的豬在隊伍繞場一圈宣示後,被丟棄在一旁,仍是嘴巴及四腳五花大綁著、而竹竿由中間穿過,沒有哀嚎聲,因為嘴巴被封住了,儘管如此仍有三位選手在補抓過程中被咬傷,而多位選手嚴重抽筋,救護車載走受傷的人,我走過一隊正要全員大合照的隊伍,他們歡欣地圍著倒吊的豬,大聲唱著勝利的歌,他們的歡呼高歌,對比前方地方三隻綁著的豬躺在地方、無法動彈,我竟然想流淚。
看不到文化的狩獵祭
我不是素食者,過去,在部落時對於原住民朋友招呼,我對山產海鮮幾乎是來者不拒,當他們講述上山狩獵的經過時,我能感受到那種與文化連結的傳統生活方式,家中懸掛的獸骨更是彰顯男人的勞動與家族財富,但我相信沒有人會把在平地抓松鼠及扛山豬,當成可以說道流傳的英雄事蹟,更遑論大多數原住民族群在狩獵之前非但要舉行儀式,回來後也有儀式,同時更有許多禁忌要遵守,狩獵後的食物分享更是凸顯本身社會結構的運作。上山打獵是要幾天的時間,考驗體力與智慧,更重要的是世代之間相傳已久的知識傳承。而這樣在平地抓捕動物的活動當作狩獵,把狩獵娛樂化,以競技的形式包裝,以豐厚的獎金吸引參賽者,到底有保存了什麼文化下來,充其量只是以動物的血上祭壇,祭了什麼?那兩隻在過程中提早死亡的山豬,那些半死不活的松鼠並非被真正獵人捕抓,選手及圍觀的人群只注意到風光的賽事,而比賽過程中提早死亡的動物則沒有人在意,但是這樣的活動叫做狩獵文化祭嗎?說實話,不是我們在消費原住民文化,而是身為主辦單位的你們。
無可諱言,這是一個希望藉狩獵提倡觀光發展的活動,又標榜國際性活動,但隨口問及身旁的當地人,為何今年沒有國外人士參與,他們說:「外國人比較注重動物保育啦~這活動有人會覺得殘忍…。」其實兩天的活動過程,我發現對於該項活動引起保育者抗議,當地人多有聽聞,而事實上狩獵文化祭第一屆舉行時,是在山上放飛鼠抓,雖然一定抓不到,但大家也知道好玩就好,抓不抓得到並不重要,演變到後來幾屆,不僅越辦越大,還曾有過抓雞抓鴨、扛山豬溯溪,雖然主辦單位說有改善,今年抓松鼠有一百公尺的距離喔,也不再扛山豬溯溪了,但這樣一個活動到底教導了什麼給部落下一代?又傳達了什麼給觀光客呢?事實上,越來越多的文化祭變相地發展成流水席式的大拜拜,讓人分不清到底這個文化祭跟另一個文化祭有何差別?以觀光為目的文化祭常常成了貧血的儀式展現,甚至是像麻里巴狩獵文化祭似的活動更完全忽略文化真實性。當主事者不在意應該要被珍視的文化遺產時,又如何能叫下一代重視本身的傳統文化,又如何能說服他們以保存文化為名,堅持不能放棄狩獵活動。
國內對於原住民狩獵與動物保育一直有相當分歧的意見 ,反對者認為現在社會已不再需要狩獵,而且狩獵與動物保育、動物權利等當代保育思潮相違背;支持原住民保留狩獵文化的學者主要以狩獵作為文化保存的方式之一必須被尊重,而這理由似乎也是使麻里巴狩獵文化祭備受重視的原因,但曾參加過前幾次活動的朋友也提到,前幾屆活動尚有原住民樂舞表演及傳統文物、服飾與獵槍展示,但今年似乎只剩下影視明星來吸引更多的觀眾在晚上來聽歌,連一般的文化表演展覽都見不到。
現代化的生活已改變多數原住民族傳統的生活方式,現今部落的人抓山豬大多為了販售,成為路邊、攤販上的石板烤山豬肉,除了老年人外,也少有年輕人會為了想吃松鼠肉而捕抓,更不用提因為年輕人口的外流,年輕一代已少有機會能藉由生活中學習自祖先的山林知識,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期望以狩獵文化祭來保存文化傳統,是否該省思一下用何種形式才能將文化保存下來,否則徒留狩獵文化美名,倒是冤枉了那些因活動而被漫長凌虐的動物。
具保育觀點的狩獵文化
管我不是素食者,我也深知食物來源對人、對環境的意義,我不吃溫體雞肉、豬肉,近來因為環保因素更少吃牛肉,當原住民朋友以山產海鮮招待我時,基於許多理由,有些少吃的動物我也會試著嘗試,我更享受的是在一同分享食物的過程中,我一步了解他們的文化,近一步認識另一個族群,這是文化的交流與傳承。
如同支持原住民狩獵的學者所言,傳統的狩獵方式可能是讓山林自動調節動物數量的自然機制,但在現代生活已少有因食物需求而必須仰賴上山打獵,加上現代化的獵具(如:捕獸夾)使大量動物輕易地被捕抓,在這種情形下,若以文化保存為理由,而必須舉行狩獵祭,是否需要更具有說服力的活動內容。近年的保育思潮強調棲地保育以及與在地族群的共管,此訴求即是在地族群是否重視生態保育為保育重點,在這理念下,目前也有人推動的「目擊式狩獵」 ,即是將傳統狩獵轉化為以生態觀光的形式讓遊客跟著獵人走,憑藉獵人的山野知識帶領遊客目擊野生動物即可獲獎金,同時也保育生靈性命,也讓他者族群深入瞭解當地原住民族群敬畏大自然,也尊重生命的宇宙觀。
發展觀光有許多形式及方法可行,如何在活動中賦予文化新的意義及引介、傳承,都是值得深思的,但如果僅是一場先抓後放再捕抓的遊戲競技,又如何能將文化保存下來,再者,因動物的痛苦而得到的娛樂,又跟我們在責備那些報章上報導虐待小動物的新聞有何不同。
我們不須在此辯證狩獵文化是否仍須被刻意保存,但觀看此活動已完全不令我們這些外來觀看者感受到一點屬於排灣族部落的文化價值,但當文化淪為消費品,甚且是僅以動物的血祭儀式方式來舉辦時,我們必須要為動物講話。藉由討論今年的麻里巴狩獵文化祭,我們希望來年主辦單位可以思考更深入且有文化傳承意義的狩獵文化祭,何不如以目擊式狩獵的形式舉辦,讓老獵人帶領年輕一代、觀光客進入山野裡認識族群與動物的關係,包括部落傳說中的、祭儀的,也包涵生態的知識,讓真正屬於原住民的文化深刻地被歌詠,而不光是抓抓圍欄裡的動物,徒留虛名。
走訪部落仍知道因為捕獸夾便宜好用,已被許多部落居用來取代傳統的陷阱,除了市面上三十五元一隻捕獸夾,更會因要捕抓大型獵物而自製大型捕獸夾,這些捕獸夾,除了會夾到誤觸的動物外,連當地人都承認非常得危險,有人受傷甚至截肢,更有人因臉靠近而夾到臉,詭異的是這些消息僅會在私下流傳,不敢驚動警方,因為根據動保法規定,這些都是非法的行為。當地人為了保護自己會知道要穿雨鞋上山,但萬一夾的是外來者、登山客呢?這些山林地雷使不少動物無辜受死,且因為往往被夾到的動物並非獵人的目標獵物,死的更是毫無價值。以往經過楓港時,滿街都是販售烤伯勞鳥的攤販,因為政府大力取締後,才有今日的景象,雖說捕獸夾是一種大家都知道卻難以管理的非法行為,但我們仍盼望相關單位正視這個問題,嚴格取締,且能與部落居民進行溝通,提升大眾對動物保育、公共安全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