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畜牧到動物科學 – 回顧與省思
國立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李淵百教授
台灣土地肥沃四季如春,適合農業發展。早期的台灣,農業占極重要的地位。因此培育高級人才方面,除了綜合性的台灣大學以外,最重要的就是以農為主的中興大學和以工為主的成功大學。早期農業以農林為主,隨著國民所得增加,動物產品需求迫切,因應國家畜牧業發展,興大於1958年設立畜牧獸醫學系,三年後更名為畜牧學系,英文稱Animal Husbandry。
1970年分設畜牧與獸醫兩組,而復名為畜牧獸醫學系。1975年獸醫組獨立成為獸醫學系,畜牧組回復名稱為畜牧學系,而英文稱為Animal Science。1981年成立畜牧學研究所,開設碩士學位課程,培訓高級研究人才。1991年畜牧學系與研究所合併,改名為畜產學系,並設立博士班。一直到2006年再度更名為動物科學系,以符合英文名稱。在這五十多年來,本系數次更名,是否只是為了響亮的名稱,還是實質上有所變革?
教育是為了國家社會培育有用的人才,隨著時代的變遷,就應該調適教育的方針。20世紀初的農業最注重的是生產效率,遺傳育種與營養飼養是畜牧學系最關鍵的技術。但是在二次大戰以後,隨著交通的便利與貿易的發達,農產品商品化造成市場激烈的競爭。其結果是:農業科技(包括所謂的生物科技)的突飛猛進、專業化分工、企業化統合經營,農場變成工廠,主要目的就是降低生產成本來提昇競爭力。這個時代所需要的不只是傳統的畜牧,而需要引進新進的科技與商業經營管理的知識,因此歐美的大學,Animal Husbandry就變成Animal Science或Animal Science and Industries。
在這個時代,農業生產效率的成長驚人,以養雞為例,原來飼養6個月才可達到2公斤的出售體重,已經縮短到5週,母雞一年生產70枚蛋增加到超過300枚,其他的農產品也很類似。這是自由貿易競爭的結果,雖然使消費者有很便宜的食物,但我們卻忽略了背後慘痛的代價是:農村凋敝、動物受苦、食品安全、環境破壞與地方品種的滅絕。
由於競爭,農產品利潤日趨微薄,農家了維持合理的收入,農場規模必須不斷地擴大。大規模生產必須投入大量資金設備來使生產自動化,沒有資金的小規模生產入不敷出,就必須找其他工作的收入來貼補,農業變成次要收入,不然就是為大公司代工生產,其實就是變成農奴。另一方面,每一農民生產更多食品供應消費者,農村不再需要這麼多的農民,農村青年只好到都市找其他的工作,農村只有老弱婦孺的剩餘勞力。
以前的農場飼養少數動物,農民每天會去巡視細心照護每一頭動物,一有病痛就請獸醫來醫治。現在的大規模農場,農民每天只是巡視自動化的機械是否運作正常,根本沒時間查看有哪些生病的動物,價廉的動物更不可能請獸醫來醫治。在密集大規模的生產環境下,為了維護動物的健康,除了必須確實的清潔消毒與防疫措施,也可能會使用藥物來控制疾病。就像蔬菜與農作物常有農藥不當使用,家畜禽也會有藥物濫用而殘留的食品安全問題。所以現代人雖然得以享受便宜的食品,但是也吃下更多問題的食物。
以前飼養動物的排泄物可以當作農作物的肥料,現代農場動物大量的糞便讓土地無法負擔,反而必須花錢處理。在惡性競爭下,為了降低生產成本,許多農場就任意將沒處理的廢棄物偷偷排放而污染了環境。這種作法當然引起社會的公憤,而使用公權力來制止。然而更可怕的是大財團就轉移陣地到沒人管的落後國家與地區,不顧環境的大肆開發,來生產廉價的產品。化學工廠的毒物污染土地是區域性的,砍伐大片森林來種植穀物卻更造成全球環境全面性的破壞。最可惡的是這種異地生產的便宜食物就廉價傾銷回國,使得本地的農業無法生存。
20世紀農業改革大幅改進生產效率,使我們享受便宜的食物,但是並沒有增加農民的收入,反而使農民更為貧窮。這是自由貿易經濟活動的結果,競爭使生活必需品便宜,但是並沒有使民眾生活得更快樂,衣服舊了就換新,食物不好吃就丟棄,只是使他們養成浪費的習慣。另一方面,這也是消耗了後世子孫的資源,破壞了他們的生存環境。許多人都強調自由貿易的重要性,說它是振興經濟的唯一方法。但是他們可能忘了經濟並不是目的,只是希望經濟好轉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如果經濟好只是使少數財團獲利,反而使多數人生活更為困苦,或是破壞了後世子孫的居住環境,那就該制止了。
中國傳統以「士農工商」為序,「民以食為先」,無論在哪一個時代,生產食品的農業都是最重要的。20世紀的商業活動傷害到農民,農產品便宜,所以從經濟觀點來看,她的產值不如一家半導體工廠重要。不過,21世紀將不再如此,食品將不再便宜,人們將珍惜資源,動物科學和其他農學一樣,將對地球的未來環境背負起重要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