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地球日(4/22)即將到來,這天也是「全國NGOS環境會議」與總統有約的日子,關懷生命協會在本屆主責動保組四建言,聚焦於動保教育扎根及與國際接軌。
每年都舉行的「全國NGOS環境會議」,由11個NGO團體合辦,包含環團、動團及公民團體。2025年第22屆由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輪值主辦,自 2024 年 8 月起,主辦單位舉辦北、中、南、東及離島等多場分區議題收集會議,廣泛徵集來自各地團體的提案。所有提案經主辦單位共同審議後,於今(2025)年3月在高雄馬頭山舉行的大會進行討論,最終形成具體的建言提案,共 60 案新提案,將正式提交至總統府及相關行政主管機關,進行溝通、討論及執行。
本會負責彙整今年度動保組的提案,最後主責四項建言,說明如下:
台灣的動物保護工作在亞洲具有領先地位,在立法、政策執行和民間參與方面都展現優異成效。《動物保護法》強化罰則(如虐待動物最高可判2年徒刑)並擴大保護範圍(如禁止食用貓狗肉、規範展演動物福利);亦是亞洲首個實施零撲殺政策的地區,透過示範效應、NGO合作與文化反思,推動亞洲邁向更人道的動物管理模式。然而,我們仍面臨執行落差、國際能見度不足等挑戰。因此在第22屆「全國NGOS環境會議」提出以下四建言:
動保教育是將對生命的尊重擴展到人類之外其他物種,因此本屆關懷所主責的四項提案中,有三項與動保教育有關,且並不只限農業部動保司,而是將教育部及環境部有可發展動保教育之現行政策更有效推廣,以不負政策之實施。簡要說明如下:
1. 公開生命教育計畫成果,落實動保法精神:
要求教育部公開「關懷動物生命教育計畫」執行成果,並逐年檢討成效。該計畫雖已補助143校,但校園棄養事件仍頻傳。公開透明化成果,可強化計畫的教育意義,「以正向影響正向」,確保學生真正學習尊重生命,符合《動物保護法》第4-1條的立法精神。
2. 檢視動物展演場所的環境教育認證成效:
環境部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實施已逾12年,其中對有動物展演的場所要求避免娛樂化並強化教育內涵。但當前國中小戶外教學常參訪未經認證的動物展演場所,有傳遞錯誤動保觀念之虞。故提案要求環境部與教育部統計參訪現況,並鼓勵學校優先選擇具「環境教育設施認證」的場所。
3. 校園推廣人與犬隻安全互動教育
鑒於犬咬事件頻傳(如台灣年逾2萬例),建議教育部將犬隻互動教育納入課程,教導學生認識犬隻行為、避免衝突。同時結合家長與社區資源,參考國際案例設計教材,降低醫療與社會成本,培養學生的同理心與責任感。
最後一項提案是希望將台灣動物保護政策的發展能讓世界看見,起因是由世界動物保護組織(World Animal Protection, WAP)制定的「動物保護指數」(Animal Protection Index, API),旨在評估各國動物福利政策與法律的完善程度,卻將台灣歸類為中國,無法反映出台灣零撲殺、禁止娛樂性動物展演等實際進步。因此建請農業部依國際API標準公開動保成果,藉由公私協力,讓台灣能獨立被評鑑,讓世界看見台灣動保政策推動之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