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2024年AVOT】以動物為食─翻轉食肉的新可能?

動物關懷

看到餐桌上的食物,你有什麼感覺?在這個提倡永續、動物福利的時代,我們要怎麼選擇自己吃進的食物呢?關懷生命協會、臺灣動物與人學會和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合作,舉辦了一系列【以動物為食─翻轉食肉的新可能?】講座,從「食肉與教育、食肉與生態、食肉與永續經濟經濟」三大單元出發,內容包含歷史、倫理、教育傳播、永續經濟、生態與氣候變遷、生活及政策等面向。

台灣動物之聲摘錄了兩場關懷生命協會參與之講座,涵蓋動物運輸歷史、動物倫理、動物福利等不同主題,為您重現講座現場。

一、十九世紀英國農場動物運輸變遷與改革
講者:李鑑慧 / 成功大學歷史系 教授
講座時間:2024年8月4日14:00-16:00
紀錄:吳昱賢 / 關懷生命協會特約研究員

一張含有 室內, 文字, 簡報, 服裝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農場動物是怎麼被運輸,過去又有怎麼的運輸變遷,又能對當代肉食消費帶來什麼啟示呢?這場2024年8月4日舉辦的講座邀請來自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的李鑑慧教授,授以「十九世紀英國農場動物運輸之變遷與改革」為題,帶領聽眾回溯歷史,從中反思人類與動物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以更人道的方式對待動物。

講座一開始,李教授首先說明了本次演講的主題,將聚焦於探討十九世紀英國農場動物的運輸經驗。她指出,過去人們看待動物的角度往往是以人類為中心,而她的研究則嘗試轉換視角,從動物的角度出發,去理解牠們的生命歷程與感受。李教授的研究範圍涵蓋了農場動物的完整生命週期,包含育種、繁殖、飼養、運輸、拍賣以及屠宰。

一張含有 橫向, 藝術, 圖畫, 戶外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十九世紀上半葉,英國農場動物的主要運輸方式為徒步趕集。Henry Garland (Fl. 1854-1890),The Highland Drover。圖片來源/jamesalder.co.uk

在十九世紀上半葉,英國農場動物的主要運輸方式為徒步趕集。牧民會從蘇格蘭、威爾斯等地的農場出發,一路將牛羊趕至數百公里外的英格蘭各大城市。李教授以生動的描述,讓聽眾了解到當時動物與趕集人的互動模式,以及動物在長途跋涉過程中可能面臨的生理狀態變化。李教授指出,由於趕集人必須確保動物能夠順利抵達目的地,因此在這個階段的動物運輸過程,較少出現嚴重虐待動物的現象。

然而,隨著蒸汽火車與輪船的發明,農場動物的運輸時間大幅縮短,但也為動物的福祉帶來了新的挑戰。為了讓聽眾更具體地了解當時動物的處境,李教授列舉了許多新聞報導、乘客投書以及官方調查報告等資料,揭露了動物在蒸汽輪船運輸過程中可能遭遇的種種困境:在甲板上,動物飽受日曬雨淋、寒風刺骨之苦,甚至可能因為風浪過大而被海水捲走;在甲板下層,空間狹小、空氣污濁,動物長時間處於飢渴、恐懼和痛苦之中。李教授指出,由於早期的蒸汽輪船並未將人與動物的運輸空間區隔開來,因此有許多乘客親眼目睹了動物在運輸過程中遭受的痛苦,並透過媒體投書等方式,呼籲社會大眾關注這個問題。

那麼,是什麼因素促使英國政府開始正視動物運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推動相關法令的制定呢?李教授認為,除了媒體輿論的壓力之外,1860 年代英國爆發的牛瘟疫情也是一大關鍵。牛瘟疫情導致英國損失了將近一成的牛隻,重創農業經濟,也威脅到國家糧食安全。為了控制疫情,英國政府開始重視動物運輸過程中衛生條件不佳的問題,並著手立法改善。

除了疫情的影響之外,李教授強調,英國社會深厚的動保傳統也是促成動物運輸改革的重要推力。她指出,早在十九世紀初期,英國社會就已經出現了許多關注動物福祉的思想與運動。浪漫主義思潮歌頌自然,呼籲人們感受動物的情感;福音主義運動強調人道主義,譴責虐待動物的行為;政治哲學家開始將動物納入道德考量的範疇,主張人類應該尊重動物的權利這些思想潮流交織影響,形塑了英國社會重視動物福祉的氛圍,也促使英國政府在制定動物運輸法規時,將動物的感受納入考量。

在各方因素的推動下,英國政府於 1870 年頒布了第一部動物運輸法令,並於後續數十年間多次修訂,逐步完善相關規範。英國政府在推動動物運輸改革時,採取的是務實主義的態度,並非一步到位地要求所有運輸環節都達到完美狀態,而是透過漸進式的改革,逐步改善動物在運輸過程中的處境。

英國的動物運輸改革不僅影響了其他國家,也成為二十世紀歐盟制定動物福利法規的重要參考依據此外,冷凍技術的發展也為動物運輸帶來了新的可能性,讓動物可以在生產國屠宰後,再以冷凍的方式運往消費國,從而減少活體運輸過程中動物的痛苦。

一張含有 文字, 螢幕擷取畫面, 室內, 牆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李鑑慧老師以J.M Coetze的文字,呼籲與會者反思人類飲食選擇。

最後,李教授將題目帶回到肉食倫理的反思。她引用了小說家J.M Coetzee《動物的生命》一書的段落:「如果我的文字無法說服你,那是因為它缺乏一種力量,讓你認識到動物存在的完整性……我只能鼓勵你,跟著一頭動物一起走,直到牠走到屠宰者的面前。」李教授希望透過這段話,呼籲聽眾嘗試從動物的角度出發,去感受牠們的處境,並反思人類的飲食選擇。

講座尾聲,李教授推薦了兩本探討動物福祉議題的書籍,首先是龍緣之所著的《尋找動物烏托邦》,該書透過作者在全球多地的參訪經驗,探討了不同地區對動物福利的推動。另一部推薦書籍是曾琬淋的《何以愛物》,該書則從哲學與倫理的角度,探討了人類與動物之間複雜的關係。

二、看見動物的主體性—從健康一體到福祉一體
講者:鄧紫云/國立中興大學獸醫學系助理教授
講座時間:2024年12月22日(日)10:30-11:30
紀錄:吳昱賢/關懷生命協會特約研究員

一張含有 室內, 椅子, 傢俱, 場景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鄧紫云老師為聽眾講解健康一體的概念。

來自國立中興大學獸醫學系的鄧紫云老師,研究領域包括動物福祉量化和伴侶動物流行病學,本場講座主題圍繞著「健康議題」和「福祉議題」,並深入探討如何從動物的主體性出發看待動物。

鄧紫云老師以「健康一體」(One Health)的核心概念為切入點,強調人類、動物與環境健康的密切聯繫。她先以新冠疫情為例,說明病毒如何從動物傳播至人類,引發全球性大流行,強調跨領域合作的重要性。此外,她也特別提到抗生素抗藥性及食品安全,呼籲各界重視動物健康與公共衛生的相互影響。

隨後,鄧老師進一步探討「福祉一體」(One Welfare)的內涵,將動物心理與社會健康納入考量,指出貧窮、虐待與社會經濟壓力等問題對動物福祉的深遠影響。她強調,福祉議題不僅關注動物的身體狀況,更倡導正義與平等,呼籲在政策中納入動物的情感需求與社會屬性。

案例分享:乳牛的主體性困境

鄧老師分享了一則在教學農場中的案例,一隻乳牛因蹄部潰瘍導致跛腳,並影響產乳量。雖然獸醫團隊透過削除病變組織、敷藥及綁木屐等方式進行治療,但因經濟效益考量,無法長期使用止痛藥,導致治療期間牛仍然持續感到疼痛。

這一案例凸顯了經濟動物福祉的矛盾與困境,也引發現場參與者的深思:如果乳牛被視為伴侶動物,其治療方式是否會有所不同?鄧老師藉此引導聽眾反思我們對待不同動物的態度差異,並提出動物福祉的核心在於承認牠們的主體性。

認知失調與行為改變

在講座中,鄧紫云老師探討了「認知失調」的心理學概念,說明當人們同時持有矛盾的信念與行為時,往往會感到不安。她以自身從23歲開始嘗試素食的經歷為例,坦言面對生活習慣改變的掙扎,但也鼓勵大家從微小改變開始,逐步提升動物福祉意識。

她認為,允許自己在改變過程中不完美,是實現長期進步的關鍵。透過這種方式,能在理解與行動之間找到平衡,進一步帶動社會對動物議題的關注。

提問環節:從倫理到實踐

一張含有 服裝, 傢俱, 室內, 人員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讀者踴躍提問,當日下午有另一場講座的龍緣之老師也提出自己的觀點與見解。

在提問環節中,有聽眾詢問「One Health」與「One Welfare」是否存在衝突。鄧老師指出,兩者的目標與重點各有不同,「One Health」主要關注人類健康,而「One Welfare」則更注重正義與倫理視角,兩者間並非完全對立,但確實存在價值觀上的差異。

針對另一位聽眾提問有關植物是否具有情感的爭議,鄧老師澄清,動物福祉科學以科學證據為基礎,研究對象需具備感知能力。她強調,福祉科學的目的是理解動物的實際體驗,而非對倫理選擇進行評價。
鄧老師在總結中強調,看見動物的主體性是一個挑戰既有經驗與價值觀的過程,也是推動社會正義的重要步驟。她鼓勵參與者從自身做起,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現對動物更友善的行為改變。

三、找一頭自願被吃的豬——經濟動物倫理問題初探
講者:龍緣之 / 臺灣動物與人學會 理事
講座時間:2024年12月22日(日)14:00 - 15:00
紀錄:王鉉淯/ 關懷生命協會副研究員

本場於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舉辦的講座,題目為〈找一頭自願被吃的豬——經濟動物倫理問題初探〉,邀請到臺灣動物與人學會的理事——龍緣之博士主講。龍緣之老師為哲學背景出身,因此本場講座嘗試以「哲學」的方式,帶領與會讀者了解經濟動物的相關議題。

動物權利 vs 動物福利

講座的一開始,龍緣之老師先區分了「動物權利」與「動物福利」兩個概念的不同。「動物權利」屬於哲學領域,而「動物福利」則是科學問題。龍緣之老師舉了一個例子:從動物福利出發,人們會要求改善動物的圈養環境(也就是把籠子建得大一點);動物權利論者則要求「打破牢籠」,因為沒有任何動物應該被關在籠子裡。這也正是動物權利哲學家Tom Regan的書取名為《打破牢籠》的由來。

一張含有 室內, 服裝, 傢俱, 人員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龍緣之老師講解「動物權利」與「動物福利」的不同

接著,龍緣之老師介紹了動物保護在哲學此一學科中的範疇,動物保護是屬於「應用倫理學」(applied ethics)中的「動物倫理學」(animal ethics)的子範疇。倫理學作為一門思考倫理問題的學科,其大致會提出三個基本問題:第一,現況為何?(實然面);第二,應該為何?(應然面);第三,如何實現?(approach)。基於這三個基本命題,龍緣之老師嘗試以倫理學的方式,帶領與會讀者認識經濟動物議題。

經濟動物的現狀

在「實然面」上,龍緣之老師以實際的統計數據(World Animal Protection的動物保護指標),介紹世界各國大致的動物保護程度,與農場動物面臨的困境。

例如,在美國,每年屠宰的農場動物佔動物總死亡數的99.6%,但相關善款僅佔動物保護總善款的0.8%。這說明,資源的分配嚴重失衡,農場動物處境亟待改善。這些困境也造就了「格子籠」的蛋雞飼養模式——以非常惡劣的環境飼養蛋雞。

龍緣之老師表示,就算在動物福利良好的蛋雞示範農場(如英國),看似優良的飼養環境,常須犧牲自由做為代價。不具產蛋價值的公雞,在出生時即被絞碎成肉泥;而母雞每年需產300顆雞蛋,被淘汰的母雞則會被製作成滴雞精,以榨取其最後的價值。

哲學思考的應用

在了解經濟動物的「實然面」後,龍緣之老師表示,我們可以透過哲學方法來思考出應然面與具體解方。在哲學方法論上,龍緣之老師介紹了兩種方法——邏輯(logic)和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邏輯,是正確的思考方法。我們可以透過學習邏輯檢查由「前提」、「推論過程」、「結論」所組成的「論證」是否正確。批判性思考,則是檢視論述中的常見謬誤,諸如以偏概全、定義不明、輕率的因果連結。

一張含有 室內, 傢俱, 圖書, 植物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本次講座陳列的相關哲學書籍,其中包括龍緣之老師的紀實文學著作——《尋找動物烏托邦》。

講解完哲學方法論後,龍緣之老師進一步去討論,在哲學上,道德(morality)誰說了算?道德上,我們該考慮到誰?龍緣之老師表示,這是關於「主體」與「客體」的問題,往常我們習慣於「權利」相生於「義務」的思維。但在道德上,存在著「道德病人」(moral patient,即無法理解道德與施行道德行為者,如動物),我們應該也將其視為道德的主體,就算其無法履行道德義務,也應賦予其道德權利。

接著,龍緣之老師解釋了三種「道德行為」的理解光譜:美德倫理學(virtue ethics)、義務論(deontology)、效用主義(utilitarianism)。美德倫理學是指,我們施行道德行為,是因為我們本身即為「道德」的人,代表者為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義務論是指,我們施行道德行為,是因為我們本身就有此義務,代表者為哲學家康德;效益主義是指,我們施行道德行為,是因為這是符合效益的,代表者為哲學家彼得·辛格。龍緣之老師表示,各式的「主義」是各種不同看世界的方式,而我們可以此基礎思考我們要如何改變世界。

我們能做什麼?

最後,龍緣之老師介紹了「經濟動物的倫理問題有哪些範疇」與「經濟動物的世界進步趨勢」。龍緣之老師指出,現今的經濟動物倫理問題包括:糧食與土地倫理、代際倫理、肉類課稅問題、公民知情權與消費者責任。而在世界各地進步的趨勢中,龍緣之老師介紹了英國的監督法制化、挪威透過臥底調查拍攝而成的紀錄片得到全國言論自由最大獎、美國的「禁言法」違憲判例、德國的植物領先(plant-forward)政策,期待透過這些進步的案例,啟發與會讀者對於經濟動物議題的更多想像。

本次講座,龍緣之老師也推薦了《你應該吃我嗎?:從肉食、有機、素食到果食 一場現代飲食體系的探索之旅》、《魔鬼的叢林》、《伊莉莎白.卡斯特洛》、《動物解放》與《深層素食主義》等書,供讀者參考閱讀。也鼓勵讀者在本次活動後,一同反思我們和動物的關係。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