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2024年AVOT】公投專題-為動物與民主發聲的時刻

動物關懷
文/
台灣動物之聲編輯團隊

投身動物保護的動機有很多,有的人是擁有不忍動物受苦的慈悲心,有的人則是基於環境保護、倫理道德、永續發展等考量,無法否認的是,動物保護可以看作是衡量一個社會進步與文明的標準。近年來,台灣的動保議題逐漸從小眾倡議走向大眾討論,也有更多利害關係人與團體加入討論,動保議題也開始與其他議題產生碰撞。

在本期《台灣動物之聲》的專題中,我們聚焦於兩個攸關動物生命權益的公投議題:禁止海上賽鴿與全面禁用山豬吊。這些倡議表面上圍繞著賽事與獵捕工具,實則牽動著動保團體、原住民族、農業單位以及政府管理機關的多重利益與價值觀。

我們邀請了發起「全面禁止山豬吊公投」連署活動的發言人Jerry,和關懷生命協會副執行長周瑾珊與我們談談山豬吊議題﹔台灣動物行政監督聯盟何宗勳,以及有多年偵辦賽鴿案件經驗的陳鋕銘檢察官帶我們看賽鴿的發展歷史,以及未來的可能解方。

雖然中央選舉委員會在12月20日召開委員會議,決議兩項動保公投提案予以駁回,不過我們還是能從這次的經驗中,看出動保議題和其他議題碰撞的火花。


山豬吊:傳統狩獵還是無差別殺戮?

山豬吊(又名金屬套索陷阱)雖被部分人士視為獵捕工具,卻有著嚴重的問題──動物一旦觸發陷阱,會因血液循環被阻斷而經歷長時間的痛苦,甚至因感染或脫水死亡。不僅如此,山豬吊還無法區分目標物種,導致台灣黑熊等保育類動物頻頻受害。動保團體因此呼籲全面禁用山豬吊,並已在今年啟動公投提案。

這項公投也引發了針對原住民族狩獵權的討論。支持方強調,山豬吊僅是近十年來興起的工具,並非原住民的傳統狩獵文化;反對方則認為,禁止山豬吊可能侵害原住民族依法享有的狩獵自由。本期將呈現各方觀點,深入探討如何在尊重原住民文化的同時,同時盡可能地降低野生動物遭受的苦難。

海上賽鴿:競技的榮耀還是生存的煉獄?

海上賽鴿自1980年代興起,至今已成為台灣賽鴿活動的主流。然而,這項賽事的背後卻隱藏著極大的殘酷。根據相關統計,每年參賽的數十萬隻賽鴿中,歸返率常低於5%,大多數賽鴿在漫長的海上航程中因墜海、飢餓或體力不支而死亡。不論是長途運輸中的擁擠環境,還是惡劣天候下的強制放飛,任何人都無法否認這項運動對賽鴿造成的傷害。

2024年動保團體發起的反對海上賽鴿公投,旨在終止這種以賭博利益為核心、以鴿子生命為代價的賽事,這不僅是對殘忍賽事提出異議,更是對政府多年來監管失職的控訴。我們希望通過本期內容,讓更多讀者了解海上賽鴿的真相。

公投的價值何在?民主與動保的結合

全民性的全國性公民投票之外,或許某些議題採「地方先行」的模式或許有更多的可能性。KiTA台灣友善動物協會執行長潘定澤,為我們解說他們於台北市提案的「禁止黏鼠板」公民投票,除了揭示禁止黏鼠板的殘忍外,定澤

公投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匯聚民意推動改革,也可能因爭議性而導致社會對立。在討論這些議題的同時,我們更希望藉此機會,引發對公投制度本身的思考,這不僅是一次動物保護的里程碑,更是民主深化的實驗場。

在閱讀本期文章的過程中,我們邀請您一起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文明?當我們為動物的福祉發聲時,是否也在為我們形塑自己的社會價值觀與道德底線?

台灣動物之聲,與您攜手,為所有生命爭取應得的尊重與關愛。

                                                                                                        台灣動物之聲編輯團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