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實驗動物關懷小組
教學性實驗不是執行任何研究或發明的活動,而是藉實驗操作制式程序以論証已知的生物知識,此類實驗通常是非常簡易的觀察活動,使用的動物也便宜易取得。當前高中解剖課程多使用牛蛙、蝸牛、魚等動物,全台灣300多所高中一年所解剖的動物數量,雖然沒有確切的數據,但估計少說也有一萬隻以上。
比起其他被撲殺的流浪動物、被屠宰的經濟動物、被狩獵的野生動物,高中解剖課程被殺死的動物數量算是「小巫見大巫」,但是,若對於其存在必要性有高度疑慮的高中解剖課程,繼續毫無疑問地習以為常下去,那麼其他許許多多「不以為非」、「包著科學怪衣」的動物實驗,要引起社會大眾去同情被實驗動物的處境,簡直有如緣木求魚。
歐美已發展出許多有效的另類方法可替代教學用途的動物實驗,這些新方法可以不斷重複使用,也不會有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而使用動物的實驗只能執行一次;經過歐美教學單位測試,新方法的學生學習到的一樣多,而且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比用動物的傳統方法還要好;使用現代視聽技術的替代方法,提供了在傳統動物實驗裏無法觀察到的,例如生物狀態和細胞功能;替代方法花費比使用動物較少,因為使用傳統方式一定要為了每一回合的實驗購買新的動物;對教師和學生在準備實驗時而言,使用替代方法意味著以相對較少的時間獲取較多的生物知識。(以上皆由European Centre for the Validation of Alternative Method進行教學成果測試而獲得肯定)
當其他合理、實際並且有效的科學方法,可以提供相同甚至更好的教學成果時,還有什麼理由去使用動物來實驗呢?隨著動物生命權益已成為一項普世價值,台灣教育部亦已修改高中課程標準,授與教師、學生授受解剖課程的選擇權,出版商亦可選擇是否將解剖編入教科書,教師應該負責了解有哪些不同的選擇,出版商亦應負責引進或製作替代教材,以因應未來之趨勢。
一、 人類和動物模型
這些都可使用於解剖、生理學和外科的用途,器官和整體動物的模型可不斷使用且成本不高,而且種類非常多:人體器官、豬、牛、雞、蛇、蛙、魚、蝦、蚯蚓、昆蟲、蝸牛、草履蟲……等等。目前國內已有模型公司引進。
二、電腦模擬:
合併高品質的影帶、音效,加上製圖和傳統式的教科書,很容易使用,而且學生即使在沒有監督下也可以研讀他們的題材和評估他們自己的成果,並且反覆使用某些實驗過程
以美國Froguts公司所設計的軟體Frog Dissection Module-Version 1.5為例,利用電腦模擬牛蛙的解剖,可以由外到內觀察牛蛙的外部型態,包括皮膚、肌肉組織、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生殖系統、神經系統、骨骼等十個部分,使用各種小實驗、動畫與說明介紹各器官系統的重要功能及內部型態,製作十分精緻且逼真,能夠達到替代活體解剖教學的效果。希望教科書商能引進發行中文版本,教師可先上英文網站操作看看:http://www.froguts.com/index.htm。
三、錄影帶
這是另一種可以免除在動物上作實驗的選擇。在義大利Marburg大學裏,他們以動物模型和影片取代了動物解剖,師生對這種方法也都非常滿意。有些動物更有許多影帶可提供不同結構部位的研究知識,例如歐洲就已經至少有8捲有關貓的影帶,其它鯊魚或鴿子也都有提供的影帶。
目前台灣許多大學系所均有自國外購進教學影帶,作為輔助或取代部分解剖課程,但在針對高中課程方面,據本會所知,南一書局製作的多媒體光碟有牛蛙解剖實況影片。
四、攝影圖鑑
包括每一階段的解剖,以攝影或繪圖來表現,動物品種包括狗、貓、蟲、羊、豬、青蛙、老鼠、魚、雞……等等,台灣不少大專院校獸醫系所圖書館都有動物的解剖圖鑑。
我們深信--可以延續研習但不使用動物的方法,是一個現代、又可以解決一連串問題並且容易執行的提議。假使生物學傳授,是為了啟發對生命的驚歎和尊重,而學生也透過學習覺得知識更富裕,認知到大自然的無窮奧秘以及任何微小生命的尊貴,那麼他們就會將所有生命形式保存在牠們的生活裏,當作是首要的目標,並且致力於一個更美好、更仁慈的世界--動物和人類的和諧共存。
參考資料:http://www.Novivisezione.org/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