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動物實驗真對人類醫學有益嗎?

動物關懷

作者:胡雅文.洪千惠.王斯蕙 譯/釋傳法 整理

 

白老鼠、人類大不同

 

白老鼠是最常使用的實驗動物,據估計,美國每年約有三百四十萬至三百七十萬隻白老鼠為研究而犧牲,為了其他用途而犧牲的更高達二千三百六十萬隻。然而事實上,白老鼠與人類有著極大的不同,在牠們身上的實驗結果很難套用在人類身上。

一、在膽固醇及心血管疾病方面之差異

 

心血管疾病是導致美國成年人死亡的第一號殺手,相關藥物的研發使用白老鼠作實驗,不過,人類與白老鼠的身體在處理脂肪及膽固醇的方式上,其實有著極大的不同。

比如,老鼠的√-脫飽和脂酵素在轉化脂肪的化學結構時具有較高的活性,同樣的轉化差異也可以在血小板、肝、腎上腺體、腎及脂肪中發現。根據美國波士頓Tuft大學研究顯示,老鼠身上的酵素轉化模式並不同於人類。其他研究單位也發現,由於人類與老鼠血漿中三酸甘油脂在新陳代謝上的差異,會造成上述酵素轉化模式無法適用於人體。

在人體內,膽汁是由肝臟內的膽固醇形成,再經由膽囊注入腸內,但是老鼠沒有膽囊,因此老鼠的膽汗是直接注入腸內。此外老鼠的膽汁結構與人類亦不同,可以迅速地代謝膽固醇。這些差異使得老鼠對於膽固醇病變有著較高的抵抗力。老鼠須要經由餵食由膽固醇、硫尿嘧啶、蛋白及甲狀腺酸的混合物才會導致病變,而人類只要由飲食中加入脂肪就足以誘發上述病變。

老鼠的心臟含有較高濃度的ATP酵素。這些ATP酵素在能量的新陳代謝上有著極重要的角色,對強心劑藥物有極高的抵抗力。除此之外,老鼠的心臟血管系統與人類差異也極大,譬如,老鼠每分鐘的正常心跳就高達300至500下。

二、癌症實驗

症是美國人第二死亡主因。老鼠與人類在癌症的研究結果也上顯現極大的不同。

β胡蘿蔔素及維他命A:β胡蘿蔔素之類的化合物(簡稱「類胡蘿蔔素」),是癌症及營養學上研究的重心。老鼠代謝類胡蘿蔔素的方式與人類不同,老鼠藉由腸壁上的細胞及特殊酵素,來分解類胡蘿蔔素而合成維他命A。人類則是直接吸收大部份的類胡蘿蔔素,同時將15%的類胡蘿蔔素存於脂肪組織,只將一小部分儲存於體內,在正常的飲食下,人類儲存100~200g類胡蘿蔔素於脂肪組織,只將一小部分儲存於肝臟。

維他命C:維他命C能中和自由基以避免癌症,壞血病及部分心理疾病上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老鼠利用肝臟內的葡萄糖及L-gulono oxidase酵素合成維他命C,而人體由於缺乏此種酵素而完全無法產成維他命C。

癌症實驗:老鼠經常被用來測試癌症發生的原由,包括來自於家中、工廠內的化學物及環境污染物。但是這些測試結果都無法準確預測人體癌症的發生。例如,結腸瘤並不多見於老鼠,但卻是美國人最容易發生的癌症之一。

相反的,公鼠尿液中含有較高的α-2u球蛋白及白蛋白,因此公鼠發生膀胱癌的機率遠高於人類。跟據北卡毒性研究組織報告顯示,人體不會合成α-2u球蛋白,因此無法直接將老鼠的測試數據應用於人體,在公鼠體內,球蛋白由肝臟合成並注入血液中,再經由腎臟過濾後排入尿液,α-2u球蛋白易於和化學物結合而累積在腎臟細胞內,造成老鼠正常細胞壞死、異常細胞迅速繁殖而形成腎臟腫瘤。尿液中的球蛋白會與糖精反應,形成矽鹽結晶,進而誘發膀胱癌。這些實驗結果皆不適用於人類。

三、中風

中風為美國人第三大死因,但中風於老鼠及其他動物身上卻極為少見。根據愛荷華大學研究顯示,以動物大腦局部缺血模式所研發出的新治療方式應用於人體時,效果令人失望,在實驗室內以動物研發出的25種化合物,完全無法運用於人體。

四、其他重要差異:

老鼠需要的蛋白質大約佔每日食物熱量的20%~27%,而人類對蛋白質的需求比例只有老鼠的一半,年輕的老鼠每天體重增加百分之十,而人類在成長期,每天體重只增加二百萬分之一。另外老鼠的乳房是由胸部一直延伸至腹部,興人類完全不同。

其他的主要差異還包括,老鼠只能活2~3年;皮膚無角質層;不像人類有盤旋的大腦組織等等。這些差異都一再証明老鼠的身體構造、器官功能與人類截然不同。因此,老鼠身上的實驗結果並不能適用於人類。

圖勞無功的AIDS動物實驗

AIDS傳染病造成全世界大恐慌,多國政府、醫學中心與研究單位投入相當財力、人力、時間進行相關研究,各種實驗動物「理所當然」成為人類AIDS傳染病的犧牲者。然而,非人類動物無法自然感染AIDS,僅能以人工方式使動物感染模擬AIDS,但一切皆徒勞無功……

一、黑猩猩

黑猩猩是唯一能夠感染HIV-1(第一型人類免疫不全病毒)的非人類動物,但花費十年時間,100隻感染HIV-1的黑猩猩中僅2隻發病。許多AIDS研究者都知道黑猩猩不適合拿來作AIDS的研究,因為牠們感染HIV病毒後極少發病。

黑猩猩也被拿來研發疫苗,然而卻產生不可信的結果。與人類不同的是,黑猩猩對於HIV-1病毒幾乎不產生抗體也無細胞反應,免疫系統T4和T8淋巴球比例也相異於人類。James Stott和Neil Almond警告:在黑猩猩身上所作的疫苗研究完全不能應用於人類,原因如下:

  1. 黑猩猩發病率太少,以至於數量不足無法達到統計上顯著結果
  2. 實驗室中感染黑猩猩的HIV-1病毒品系,不同於自然界中致病病毒
  3. 使用黑猩猩所研發出來的疫苗僅適用於黑猩猩而不適用於人類

除此之外,影響實驗效度的還有人為壓力,將如此敏感、聰穎並且高度社交的動物隔離囚禁於實驗室進行實驗,以及不適合的生存空間將造成壓力,影響免疫反應並且破壞實驗數據。

唯一我們能夠從AIDS的黑猩猩實驗中學到的是--黑猩猩與人類免疫功能不同,對疾病反應也不同。

(編按:美國韋恩州立大學科學家古德曼及同事最近發現,黑猩猩和人類在主要的基因序列上相似度高達99.4%,基本上「難以區分」,故他們提出應把黑猩猩「歸入人屬」,兩者在500萬至600萬年前屬同一祖先。古德曼說﹕「我們發現,從基因角度而言,黑猩猩像人類,更多於像大猩猩。這結果將有助愛護動物人士爭取加強立法,防止黑猩猩被虐。另一個重點是,若把黑猩猩視作實驗動物如實驗鼠般對待,那會是非常不人道。」其主張再次掀起進化論和人與動物關係的激辯。不過無法否認的是,分類學家在考慮人--這種特殊動物的分類地位時,可能確實存在「以人類為中心」的現象。)

二、猴子

各種猴類免疫不全症病毒(SIV)無法在自然環境中使猴子致病,然而,實驗室可以人為感染使猴子(如恆河猴)產生免疫不全疾病。但是,所有的猴類免疫不全病毒(SIV)明顯異於人類免疫不全病毒(HIV),它們不會攻擊人類免疫系統,同時也不是造成AIDS的元兇。最近AIDS相關動物實驗評論文章中,Ann Lewis和Philip Johnson爭論「SIV研究能否闡明HIV-1感染機制」。但既然SIV病毒明顯地異於HIV-1病毒,而且是感染猴類而非人類,那麼兩者感染機制在本質上當然是大大的不同。而且,目前對於AIDS病症和發病過程,都是由研究AIDS病人得知的,而不是來自猴類。

雖然Lewis和Johnson宣稱,研究者能夠有效地利用SIV測試來研發AIDS疫苗與療法,然而卻產生一個鑑定上的問題:得到AIDS的人會產生抗體,HIV病毒外膜會出現一層醣蛋白,可是SIV感染的猴類卻沒有此現象。SIV研究者Ronald Desrosiers就說:「SIV病毒測試結果顯示,病毒品系不同使得結果也不同」。如此一來,更何況是本質上完全相異的HIV-1病毒,SIV病毒測試結果當然無法應用在HIV-1病毒上。

 

三、貓

HIV感染乃經由鍵結於CD4細胞受體,而FIV(貓類免疫不全病毒)感染卻透過CD9細胞受體。自然環境中貓被感染FIV將導致免疫缺乏,然而實驗室中的感染卻頻頻失敗,最有可能的原因是,FIV感染需要其他的促成因素,而此種因素存在於自然環境,卻不見於人為實驗室環境內。

 

四、老鼠

 SCIDtm品系老鼠由於T淋巴球與B淋巴球缺乏功能,而造成老鼠先天嚴重的免疫缺乏,因此牠們免疫系統不會拒絕被HIV-1感染的人類免疫細胞,然而SCIDtm老鼠不能轉植入完整的人類免疫系統,因為這個系統將視老鼠組織為外來物而攻擊且摧毀它們。被HIV-1感染的人類免疫細胞轉植入SCIDtm老鼠後,並無法模擬類似AIDS疾病,因為病毒在牠們體內複製量有限。經過數年的實驗後,Lewis和Johnson表示「此種動物模式尚未完全建立!」

從以上種種證據,因此OAR(NIH Office of AIDS Research)表示:以人類為主的基礎研究,比動物實驗更能發現HIV感染機制與療法,動物感染各種免疫缺乏病毒並無法完全反應出人類AIDS症候群,它無法解釋為什麼AIDS病人會併發Pneumocystis肺炎或卡波西氏肉瘤。所以,研究者應該從HIV檢驗陽性反應、但無AIDS症狀的人著手,而抗AIDS藥物應從人類組織培養上研發。

總而言之,人類比其他動物對HIV-1病毒更敏感,唯有了解AIDS致病方式並且有疫苗和療法去治療它時,我們才知道哪種動物模式最好,動物實驗的信度也需要人類研究數據來證實,所以人類數據存在等於宣告動物實驗是多餘的浪費。無論如何投資,AIDS相關動物實驗是無結果的,所以沒有理由寄望它在未來有發展性,一切皆是徒勞無功!

33項事實供人深思

  1. 98%以上的人類疾病從未影響動物,只有不到2%(1.16%)曾在動物身上出現。
  2. 根據Huntingdon Life Sciences的前科學委員表示,現今「5~25%」的動物試驗結果符合於人類。
  3. 95%通過動物測試的藥品,因對人類無價值或具危險性而作廢。
  4. 至少50種的上市藥品導致實驗室的動物罹患癌症,但因其動物測試被認為「無關」於人類癌症而仍獲准上市。
  5. 儘管人工麝香因導致老鼠腫瘤而未通過動物測試,寶橋企業(Procter & Gamble)仍使用該人工麝香。他們表示該測試結果「與人類無太大相關性」。(註:寶橋是一個龐大的跨國性企業體,在全球超過140個國家銷售300多項產品,包括家庭清潔用品、個人衛生美容用品及食品,每年銷售額高達美金350億。據估計,寶橋企業每年使用超過5萬隻的實驗動物,歐美動物權組織將每年5月25日訂為「抵制寶橋地球日」。)
  6. 當被問及是否同意動物實驗可能「因動物與人類的構造及生理差異」而產生誤導,88%的醫生表示同意。
  7. 37%的老鼠有效於確認癌症病因。可是丟擲硬幣都還有50%的機率,這樣算較精確嗎?
  8. 齧齒類動物是最常被用於癌症研究的動物。牠們從未罹患癌--侵襲膜組織的人類形式腫瘤(如肺癌);牠們的惡性瘤侵襲骨骼及連結組織。兩者全然不同。
  9. 高達90%的動物測試結果因不適用人類而作廢。
  10. 動物實驗結果可能因飲食及墊草(料)而有所改變。實驗發現墊草(料)在不同場所的同種老鼠身上,可造成超過90%與幾乎零的致癌比率差異。
  11. 實驗動物可能因性別差異而導致矛盾的結果,但此現象與人類並不符合。

 

12. 預期復原的麻醉後動物,有9%最後死亡。
13. 約83%的物質的代謝方式,經測試在老鼠身上與人類不同
14. 由於醫學專家作證表示「不能以從動物身上所獲得的數據,作為對病患安全的推論」,對藥品Surgam製造商提出的訴訟因而敗訴。
15. 根據動物測試結果,檸檬汁為致命毒物,而批礵、毒胡蘿蔔及臘腸桿菌則是安全的。
16. 經基因改造的動物已非人體疾病的模型。原假設可呈現肌肉萎縮的mdx老鼠,在無治療狀態下肌肉再生。
17. 根據一項廣泛研究,88%的死胎肇因於已通過動物測試的藥物。
18. 根據同一研究,61%的先天性缺陷肇因於經動物測試安全的藥物。缺陷比率為戰後時期的200倍。
19. 醫院內每6位患者中便有1位接受重複醫療行為(複診)。
20. 在美國,每年有10萬人死於醫療行為。一年內有150萬人因醫療行為而導致住院。
21. 世界衛生組織研究顯示,曾接受疫苗注射的兒童具有14倍感染麻疹的可能性。
22. 40%的患者受苦於處方治療產生的副作用。
23. 20萬種以上經過動物測試、獲准核發的藥物現今大多已回收。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其中240種藥物為「絕對必要」回收。數以千種經動物測試安全的藥物因其對人體的影響而被回收或禁止。
24. 一項德國醫師會議的結論表示:6%的致命疾病及25%的器官病變因藥物而引起,然這些藥物皆已通過動物測試。
25. 最普遍的救命手術(用於子宮外孕)因動物活體實驗而耽擱40年。
26. 根據皇家活體解剖專門調查委員會(1912),偉大的Hadwen博士提到「麻醉劑的發現非歸功於動物實驗,若仰賴動物實驗...…人類將失去麻醉術此一偉大恩惠。」活體實驗學者Halsey形容麻醉劑Fluroxene的發現為「最引人注目的動物數據誤證實例之一」。
27. 阿司匹靈並未通過動物測試,其他如洋地黃(強心劑)、癌症治療、胰島素(導致動物先天缺陷)、盤尼西林及其他安全用藥亦如此。若採用其活體實驗結果,這些都應為禁藥。 
28. 在多位專家同意人體用藥不能仰賴動物測試後,撒利多邁得胺(已禁用的鎮靜劑)面臨的官司被宣告無罪。
29. 輸血因動物研究而耽擱200年,角膜移植則延遲了90年。
30. 儘管許多諾貝爾獎頒給活體實驗學者,其中僅有45%同意動物實驗極為重要。
31. 至少有450種可取代動物實驗的方法存在。
32. 全世界每秒鐘至少33隻動物死於實驗室,在英國每4秒有1隻死亡。
33. Research Defence Society(專門捍衛活體實驗的學會)執行長被問及醫學在「無動物實驗」的情形下是否可能達成進步?他的書面回答為:「我確信是可能的」。

參考資料:

1."Shortcomings of AIDS-Related Animal Experimentation" by Stephen R.Kaufman; M. D. Murry J. Cohen; M.D. Steve Simmons.

2. "Absurdity of Vivisection",http://vivisection-absurd.org.uk

國際動保新聞

◎新『免於殘酷』測試方法問世

兩名德國科學家已經研發出新方法測試會造成發炎的物質而不用動物實驗。

這個新的測試是將人類白血球置於試管中培養,再加入測試物,觀察這些白血球是否會釋放出細胞激素(cytokine),細胞激素將引發免疫系統產生發炎反應,可替代兔子的眼球和皮膚實驗。

這是生物科技研究與動物福利雙方面的重大突破,使用人類細胞可提高實驗測試之信度與效度,而免於經過各種實驗動物的重重篩檢,仍在懷疑是否能夠應用於人類,甚至使用後還可能產生副作用和後遺症。

生物科技應聚焦於「人」的研究,方是「對症下藥」。

--節錄自2003.5.12. Anim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