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動物福利與犬隻教育

動物關懷

作者: 湯宜之(同伴動物福利小組、環球愛犬學校指導)

想要透過飼主責任或尊重生命的情操解決流浪動物問題,我總說,這是「超級」緩慢的過程,但絕對?得!

基於人道精神,考量一個動物的生命品質。這是我對動物福利(Animal Welfare)的理解。在同理「一個動物需要什麼?」的過程,我覺得,動物福利能昇華人心的部分是:動物本身,並不需要我們「同情」,而是需要我們學習「尊重」。

1824年皇家動物虐待防治協會(RSPCA; Royal 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Animals)在英國成立,該協會目標原是宣導「對動物友善」,並防止各種動物虐待行為。但現在RSPCA發現,動物福利的重要性,並不只是攸關動物的福利問題,而是對於人格健全發展有鉅大之影響力。所以,RSPCA相信動物福利與環境保護的議題,應被放入每個年輕人的學習經驗中。關於動物福利教育對孩子發展的影響,其理論基礎是人與動物和諧關係(Human-Animal Bond)之建立。這樣的關係強調一種對動物的責任感,與動物對我們的回饋。

長期以來,教育體系或生活中,普遍缺乏人與動物關係的體驗與探討。在各種流浪犬處境與福利問題之爭論中,我們應回到原點,自問我們和狗兒的關係是什麼?

其實,人犬上萬年的共同演化,狗兒早已不是「野獸」,反而是人們最容易學習相處的其他物種之一,也是最有機會教育人們學習如何和其他物種建立和諧關係之對象。然而,現在卻因為人們的不了解,棄犬案例層出不窮,並衍生出各種社會問題。這是很可惜的現象。隨著「犬隻教育」理論與技術的發展,讓我們對「和狗兒建立怎樣的關係」有很大的反省。事實上,從了解狗兒的行為,到實際參與教育犬隻的歷程,將是一個很好學習「同理」與「尊重」的啟發點。有意思的是,教育狗兒鍛鍊心智的同時,也不斷考驗人們本身的價值觀。而「犬隻教育」絕非狹隘的「上訓犬學校」,而是,廣泛地指人們能用心體察狗兒的心性,願意採用適當的方式,引領狗兒融入人類生活,甚至,進一步啟發牠的潛能,豐富彼此的生命。

乍看容易,卻是尊重生命最具體的實踐。

此時,牠們不再是無足輕重的「牲畜」,而是,需要被同理、關懷、值得感謝的個體。一旦出現所謂的「問題行為」,我們將反省:是不是「家教」出了問題?而不能成為任意棄養家中同伴動物(Companion Animal)之藉口!

我們不必養狗,卻要相信動物都有自己的獨特性與價值,同樣需要被尊重。為什麼「犬隻教育」能引起這樣的反省?

例如:在「犬隻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環「獎勵」。不論是教育人或狗,得到正向的回饋,對於學習動機有重要的影響。過去教育上,我們廣泛應用「制約」的理論,而新的「犬隻教育」推翻這樣的觀點。因為,「以食物做獎勵」在工作應用上會出狀況:可能你一拿出cheese條,牠就耍完全部的把戲,並猛搖尾巴在你面前等著獎賞,至於搜索救人或找毒品、地雷,則是一點興趣也沒有;或是,在槍林彈雨下,軍犬如果因「條件─反射」的學習模式,便會依「逃避死亡」的本能,棄士兵而去。然而,事實上,在國外倒楣參與戰爭的狗兒,沒有一隻棄自己主人不顧的,也沒有軍人能忘記這樣的夥伴。狗兒這種超越本能的情誼,為的絕非是一口乾糧,而是對人們的愛。

相信,有機會和動物互動、建立友誼的學子對「生物多樣性」的理解,同樣是「每一個生命/物種都是地球上重要的部分」,我們帶給學生的是「尊重」,而不只是「永續利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