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勿養棄殺‧敬意依舊--記桃園縣客家文化節「創意神豬」

動物關懷

 

作者:簡志華
 
  客家鄉莊,人口依然外流利害,走在午後的街巷內,那種自屬於鄉間的樸質氣息不斷地在行走間與你環伺抑或召喚,而如果不是因為這個採訪的機緣,這地方應該也沒什麼機會臨訪吧!
 
  人敬畏天地,從古早以來便有其對大自然產生極巨恐懼而產生的祭祀行為,比如敬畏給予能量的太陽,因此不分東西方世界,人們對太陽的崇拜與信仰,幾千年來從來未曾斷絕。或對大地能孕育萬物供與無數生命得以存活的那種深深紮根的貼切感,一如母親般的溫適與親切。因此,人民同樣害怕得罪這如太陽給予有形滋養的「大地」,自然地將它想像成「母親」形象,而自成一種想念得以母親疼愛的信仰---地母信仰。
 
  原住民是台灣最初早的居民,除此之外,各種姓的各地居民莫不是早年橫渡「惡海」,辛苦移遷過來台灣,開始步步腳印的去將這塊以為荒島的地方開墾起來。在萬物荒漠的情況下,除了手手開墾外,更希望辛勤所耕作與期待的成果可以落實結果,因此很自然的仰賴不可知的鬼神天地的祈禱儀式或信仰,甚至將當時認定為最好的食物-肉食,當做最珍貴的禮物供養給不可知的領界,漸漸地也形成了一種在生活上不可抹煞強大的信仰力量。
 
 
  比如,神豬祭祀。
 
 
  豬是早年慣常飼養也極日常的食物之一,但因為珍貴,是必須在逢年過節才能偶而食之的。如果透過敬仰天地的祭祀後,又可分食補充當時相當欠缺的營養,一舉數得。因此這種以為「傳統」的敬鬼神儀式也就這樣傳承了下來。
 
 
  然而,到了新世紀的今天,對於不一定完全認同傳統的新年代,甚至是動物保護的意識也到了某種程度的發展(比如對於神豬進行強行灌食的批判),是否還需要堅持以殺害某一生命以為能夠表達所謂對未知的敬意呢?
 
 
  2003年台北市政府「台北義民祭」「多元不殺生」「創意神豬」,雖然現場還是出現了民眾獻祭的肉豬,但這些不是被「強迫灌食,導致體型異常龐大」「神豬」,而是一般體型適中的肉豬。
 
  一連兩年,桃園縣文化局在「客家文化節」上,同樣為了給「神豬」有不同的面貌,邀集10個客家社區,讓大家發揮想像力替神豬裝扮,比賽的重點不以重量為要,而是創作者的巧思,並且限定以「不花費」及「利用當地素材」設計與裝扮「神豬」,準備在「桃園客家文化節」的系列活動---「創意神豬嘉年華」,希望能結合客家/文化活動、義民/民間信仰與社區/民眾參與的方式,賦予多面貌的客家文化。這次有幸親自參訪「創意神豬」的製作過程,從與參與人員的互動中及過程,見證了改革傳統卻敬意深在深具意義的活動悄悄開展。
 
 
  這活動參與的人員全部為當地居民,有的上班途中偷空過來幫忙的,有的休了假全心投入的,當作比自己家的事還重要似的,只是為了花更多的創意與心力在自己家鄉所舉辦的嘉年華中,搏得好光彩。
 
 
  這是認同自己土地與傳統的草土熱情所有的動力吧!
 
  在採訪中看到的創意神豬,所用的素材確實幾乎不花絲毫費用,完全從當地或家中所生產或剩餘中去取材,比如棕櫚樹皮。圖中所見的創意神豬,先以住家附近所採擷的綠竹,分別清洗劈成細條,再以細鐵絲,就印象中的神豬樣,親手綑綁出一個雛型,然後再以當地人家住屋後,所植種的棕櫚樹所脫落或摘取的樹皮,先撕開成整張細片狀或再拼貼,然後鋪黏在竹條所編織的豬身,成為豬的身體。我詢問參與人員為何採用這樣的素材,她們的回答是取材容易,而且棕櫚樹的結構緊密,又有一定的硬度,非常適合也容易成形。
 
 
  仔細一看,那製作已大半的創意神豬的豬身,那貼切合身的棕櫚樹皮,密密紮紮地覆蓋在竹架上,極其紮實。而且棕櫚樹皮具有自然且參差不齊的紋路,像極真實豬肉體上的結構,雖不百分百像極,但用手撫觸卻依稀彷彿是活生生的豬隻在你眼前的真實感。
 
 
  甚至連豬體上可愛的小捲尾巴,也是拆開了棕櫚樹皮以細條編織而成,不但是像極豬體本身的粗糙,更有豬尾本身的捲度,非常可愛生動。連神豬口中咬含住的柑橘也是以紅橘色的客家傳統花布所編織成的,更是參與的社區媽媽熬了兩三個夜晚趕工起來的,完全以手工製成,且將創意神豬結合於燦麗與瑰美的客家女紅,這幾種客家文化的表徵都在這活動裏清楚呈現及企圖完成。而且在過程中並不需殺害任一生命,一樣是對尊敬的神明表達了最深的心意。
 
  在交談中,我感受到了他們對自己土地及文化的認同,藉由藝術方式的呈現,讓他們所想表達的意念---尊重生命,同心以當地素材為經緯,構架了一隻隻可愛又深富當地文化的創意神豬,來表達他們對舊有文化中不正確且殘忍的習俗一種靜態卻積極的表態。
 
 
  在神豬壇上所需要的燈架,那是一種用細木條所編成,寬且特別加長的,為的是將參加單位的字樣可以放上去,類似一種宣告,通常都會多加上粧點的燈飾或花樣,讓整個燈架襯托出神豬更加豐美及完成。這種美化神豬的燈架其實是可以在外面租用到的,但為了要更增加參與這活動運用材料的「不多花費」的原則,也完全由參與人員親自動手作。
 
  另一頭創意神豬,分成兩個部分,前頭以米糠為豬頭及肩的部分,後半身以客家花布為身建構,是另一種創意神豬的呈現,一樣深富用心創意。
 
  這次採訪的隊伍,是由桃園縣楊梅鎮豐野社區發展協會的徐秀泉理事長所帶隊的。理事長在地方上熱心公益,除了協助鎮公所建設地方,對於這樣開創傳統有意義的活動也盡心盡力,專程且詳細的帶領著我們參觀活動的進行,是一位親切對地方有貢獻的人士。在採訪的過程中,最讓我動容的除了運用了手邊可取的素材製作了創意神豬表達居民認同傳統卻希望能以新穎的方式重新面對自己的歷史與文化,這樣的態度讓我感動。且這種因參與活動,促使了同鄰近的居民,共心一志,歡樂有聲,在過程中齊聚情感,又有著認同文化的欣喜,還有一份血濃於來自土地的一份「親」,對照著我這久居都會的城市人,不禁羨慕及慶幸於能感受到這分來自鄉間才有的快樂。我想這樣的活動,除了留住了先人所創設的「傳統」,更加以創新並延續著後代子民之間如潺水不絕的深厚情誼。
 
  除了以棕櫚樹為主要素材的創意神豬,在場內及徐理事長的府上,另有三隻形狀略為不同體積較小的創意神豬,其中最引我注意的是,是理事長家中的那隻,完全以客家花布女紅為主,整個豬身從遠方看去是一片花燦燦如似花園的體軀,美麗極了!在這創意神豬的周圍還擺放或女或男的玩偶與它相伴,多增加了情趣所在。
 
  然現實的問題依然存在,當地年紀較長的前輩大多認為創意神豬再怎樣賦予它藝術與文化的表徵,終究不能跟真實宰殺向神明祭祀的神豬所能表現出傳統以來的崇高「敬意」去相提並論!面對長輩與年輕一代對於傳統與現實的衝突下,要如何將尊重生命與保留對神靈實際的敬意上去呈現,想必是未來猶必須面對的考驗!
 
  然而,進步的社會勢必會跟隨更加進步且改革的方式去面對傳統,我們衷心的期待,良善的傳統不因歲月遷異甚至忘卻,且能以更「尊重生命」及「宇宙和諧」方法與態度去進行與實踐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