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釋傳法/關懷生命協會秘書長
縱使流浪犬傷人是偶發事件,也許一年不超過5起,也許事故起因罪不在流浪犬,但只要發生一起、再透過傳媒無遠弗屆地渲染,就足以令所有關懷流浪動物的行動與呼籲付諸流水,令吾人徒呼負負。
流浪動物不需求人類的寵愛,所需要的不過就是「生存」。台南縣七股鄉的流浪犬在獲得穩定食物供給之下,幾年下來人犬相安,然而就在前年,縣府祭出法令禁止愛心人士餵飼之後,發生了流浪犬攻擊人的事件。
北部山區某農家雞舍曾數次被山犬入侵,這些山犬甚為精明,逃過了捕犬隊的圍捕、遍山的捕獸鋏陷阱、毒藥的毒殺,之後卻融化在「愛心媽媽」的美食裡,免受飢餓之苦之後,不再為了飽腹而侵擾農舍。
其實,採用餓死、撲殺的手段對付流浪犬,造成流浪犬因飢餓而攻擊家禽畜或人類之機率大增,促成流浪犬「野性化」,反而是更大的威脅。而動物饑餓掙扎生存之慘狀在在刺激人的惻隱之心,若不忍而餵飼卻被處罰,不是扭曲了善良人性?而且,教導小朋友對動物沒有同情心,實在是非常負面的道德教育。
絕育流浪動物還有許多優點。已絕育的雄犬,咬人的機會只是未經絕育的四十分之一,減少雄犬為爭地盤及追逐雌犬而互相打鬥,可以大為減少對環境的滋擾。而且,絕育無需大量殺戮,以科學的方法持續控制繁殖,符合和平友愛、慈悲共容的人道精神。
立法、教育、絕育是舉世公認的治理流浪動物的黃金原則。洛杉磯在一九七一年有十一萬隻狗被人道毀滅,低成本的絕育方案推出後,到一九八六年數目下降到只剩一半。加拿大溫哥華成果更明顯,一九七六到一九八四的八年間,被處死的狗由八萬降到九千隻以下。
目前,台北市的流浪犬數量不到七千隻,已遠遠低於市民的平均容忍度了,但是,每年環保局仍捕捉將近萬隻的流浪犬,居所有縣市中的第二名,其中六成以上的下場是死亡。環保局說,每天市民的通報電話多到無法負荷。台北市民對流浪犬的容忍度如此之低,實在令人難過。
吾人「以絕育取代撲殺」的主張,絕非「動物權至上」的教條主義,倘是性情暴戾有攻擊傾向的「流氓狗」、精神不穩定的「神經質狗」,當然必須自社區移除,然而,若對環境安全沒有太嚴重的干擾,經絕育之後無繁衍之虞,何以不能給這些卑微的生命一點生存的機會呢?
美國人道協會副總裁MarthaAm strong這麼說過:「對動物殘酷的人,對人也會殘酷。美國歷經二百年才了解此一道理。」人道毀滅不是解決動物過剩問題的根本方法,更不應作為最主要的手段,生命也不應毫無意義地被繁殖又被銷毀。吾人希望,絕育計劃的推動,能得到社會大眾、所有動保組織及政府的合力支持,未來才能達致再沒有健康的動物需要接受人道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