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色海仙子-中華白海豚
作者:陳胤安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還記得去年底一則令人震驚的消息嗎?科學家宣布中國所產的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可能已經滅絕。科學家在2006年11月到12月期間的六週野外調查一無所獲,因此認為即使仍存在零星個體,也無法成功的繁衍。
無獨有偶地,今年1月底,棲息於台灣西部沿海的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又名印度太平洋駝背豚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也同樣面臨了生存危機。研究學者發現這種名列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珍稀哺乳動物,俗稱叫做「媽祖魚」的中華白海豚,全台個體數量不到200隻,族群生存已面臨極大的危機,民間保育團體為此憂心不已。 因此,台灣生態學會、台灣永續聯盟、台灣環保聯盟、雲林縣野鳥學會、彰化海岸保育聯盟、福爾摩莎鯨保育研究小組與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等保育團體,於1月29日赴立法院召開記者會,宣布發起「搶救媽祖魚聯盟」。預計於2007年3月24日至 4月1日召開兩梯次的「第一屆中華白海豚陸地觀察志工暨解說員培訓」。
生存在不同地點的兩種豚類,似乎不約而同地將彼此的命運兜攏在一起。悠游於長江中的白鱀豚已然悄悄消逝,未來極有可能完完全全消逝在生命舞台上,只留下相片與標本供人憑弔;中華白海豚的數量也越來越少,逐漸步上白鱀豚的末路。中華白海豚的命運未卜,能存在多久,誰也沒能說準。
海洋中的白色嬌客
中華白海豚民間暱稱媽祖魚,出生時身體灰色,青少年體色變淡佈滿藍灰色斑點,但成年後全身雪白,甚至呈現粉紅色澤,因此又稱為粉紅海豚。可能因為漁民容易在春天3月海浪平靜時發現,此時恰逢媽祖誕辰,所以暱稱這種有著吉祥白與粉紅顏色的海豚為「媽祖魚」。由於中華白海豚須生存於淡水與海水混合的環境,因此牠們棲息地大約位於台灣苗栗到嘉義段,河川出水口離岸約5公里處。
除了分佈於台灣西部沿海,根據學者的追蹤調查,中華白海豚尚分佈於中國珠江口、廈門、越南東京灣及印度洋地區,喜歡聚集在靠岸且河口附近。中華白海豚通常喜歡棲息於近海淺水海域,極少出現於水深超過20公尺的海域,主要以魚類為食,通常以10到20隻不等的數量群體活動。
中國已著手規劃保護 國內值得借鏡
中華白海豚不只生存於台灣,如上文所述,廣泛的分佈於印度洋及西太平洋溫、熱帶地區。然而,若是不加以保護,只怕台灣沿岸的中華白海豚族群就此消失,整個族群的數量也將大幅度的下降。
中華白海豚屬於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目前,中國已建成或在建的中華白海豚保護區共有4個,按種群規模分,依次為珠江口、廈門五緣灣、廣西欽州三娘灣以及湛江。受條件制約,各地保護工作仍限於巡航監測及宣傳教育。
而在香港當地,為了更了解中華白海豚的生態情況,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希望能更准確量度污染物對牠們的影響,於是在2005年底展開為期兩年的「中華白海豚監察計劃」。該研究採用以弓弩射出飛鏢,抽取活海豚身上的組織樣本,如小片皮和豚脂。其中皮膚樣本用於鑒定性別和年齡,豚脂則用作污染物分析。相信研究結果將有助制訂香港水域中華白海豚的環境風險評估報告,以便制訂更適切的護理計劃。
中國對中華白海豚的復育工作日漸重視,其中香港居民認為中華白海豚乃香港的吉祥物,因此許多香港的保育團體對於中華白海豚的研究與保育宣導始終不遺餘力。台灣以往對中華白海豚的生態問題雖有廣泛的討論 ,並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共同深入探討。然而,台灣直到今年才發現中華白海豚的數量急遽下降,才重視到問題的嚴重性。幸而眾多環保團體著手發起「搶救媽祖魚聯盟」,算是一個好的開端。
環境劇烈衝擊 嬌客生存不易
由於中華白海豚生存的環境離岸邊不遠,因此其生活特別容易遭受人為干擾。例如到處棄置的流刺網容易纏住海龜、鯨豚、海鳥等致使其溺斃;海岸船舶的馬達聲、聲納探索也容易造成鯨豚失去方向而擱淺;漏油、垃圾以及工廠排放的廢水更是所有海洋生物的殺手。
根據「第一屆台灣海域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保育研究工作會議報告」(王愈超、楊世主,2004)所做出的歸納,中華白海豚所受到的潛在威脅如下:
- 誤纏三層網、流刺網與底刺網
- 大規模的海岸改造,如填海造地、海港工程、防波堤的設置和採砂等
- 河口流出的淡水水量減少及水質變化
- 過渡捕撈及棲地破壞所造成魚源匱乏(如:紅樹林的消失)
- 大量未經處理的都市廢水,工業排放以及污染廢水(如:水產業)排入海洋
- 飽含殺蟲劑、除草劑和肥料(如磷肥、氮肥)的農業排放
- 海洋垃圾,包括大量的塑膠和其他人造物質
在上述眾多威脅之下,台灣沿海的中華白海豚族群數量越趨減少。假如未來再不改善上述這些環境殺手,不僅是中華白海豚的族群受害,整個海岸生態系也將受到極大的影響。
環境與發展 物種存歿關鍵
保育是條漫長的路,也是條吃力不討好的路。除了要擔心物種的存續與否,還要擔心「人」的因素。無庸置疑地,自然環境是野生生物賴以生存的樂土;發展,是人類賴以延續文明與族群的手段。當兩者相遇時,必然會產生某種程度的衝突。誠如中華白海豚的生存,必然會遭受興建濱海工業帶來的衝擊。人類為了生存下去,取用自然資源當然無可厚非。但不妨換一個想法,不把人類當作是世界的主宰,認為人定能勝天。反而要放下以人為中心的想法,心懷敬畏的面對大自然,並在在不危害到環境承載量(carrying capacity)的前提下發展經濟,與自然並存。
衷心期盼中華白海豚能夠復育成功,儘管台灣起步雖慢,相信在所有環保團體的努力下,能讓民眾深入瞭解中華白海豚的生態,進而響應保護活動。相信不久的將來,中華白海豚的數量能增加到穩定值,並能永續的悠游在台灣海峽,陪伴我們的世世代代。
參考資料
1.王愈超、楊世主,2004,第一屆台灣海域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保育研究工作會議報告」
網頁部分
3.中華鯨豚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