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迎接2007國際極地年 正視環境變遷帶來的影響

動物關懷

-極地漫遊者-北極熊

 

作者:陳胤安
 
  今年3月1日,由世界氣象組織(WMO)和國際科學聯盟(ICSU)聯合主辦的第4個國際極地年將正式拉開序幕。為配合國際極地年的正式啟動,世界氣象組織將2007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定為「極地氣象:瞭解全球影響」。
 
 
  由於全球暖化的效應,極地環境變遷極為劇烈。專家估計若僅計算海洋範圍擴大及冰山融化的影響,21世紀末海平面將上升28至58公分(與1989至1999年間的海平面高度相比),2001年報告的推估值為上升9至88公分,這是由於人類目前對暖化現況更為瞭解,推估的數字也更為精準。然而,若溫度繼續上升、冰棚持續融解,到2100年之時,海平面也很有可能上升到1公尺之多。
 
  面對這樣劇烈的氣候巨變,除了人類將遭受影響以外,極地動物的處境也愈形難堪。在2006年5月2日,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發表瀕危物種《紅皮書》(Red List),其中北極熊(Ursus maritimus)首度被列為有滅絕危機之物種。由於全球暖化衝擊到地球上一些極冷的地方,因而北極熊面臨的滅絕危機更加升高。北極熊原本被IUCN列為「視保育情況而定」(conservation dependent)的生物,如今則被歸類為「受威脅」(threatened)與「脆弱」(Vulnerable)等級,需要更多人關注北極熊棲地環境與氣候變遷的關連性。
 
   白色大地現熊蹤 北極熊媽媽慈愛餵哺
 
  在眾多極地生物中,北極熊處於食物鏈的頂端,被人稱為北極陸地之王。夏季北極熊拼命地捕食,儲存足夠的能量,冬季則將身體的活動力降到停滯的狀態,以應付至少3個月不進食的時期;正值冬眠時期的北極熊在自己徒手挖掘的洞穴裡孤獨地度過寒冬,而懷孕待產的
 
  母熊則在12月及1月陸續地產下小熊,將高達40%脂肪量的奶水給嗷嗷待哺的小熊吃。小熊大約1個月大時,牠們的眼睛才會打開,在1.5個月大時,牠們能夠步行,在4至5個月大時會斷奶。牠們會與其母親一起狩獵至10個月大。3至4歲時便進入傳宗接代的年齡。多少年來,北極熊的生活都是如此。
 
  浮冰消失 北極熊難以生存
 
  由於北極熊靠海冰作為狩獵平台,捕捉海豹和其他海洋哺乳動物為食;當海面浮冰日益減少,北極熊禁食時間便愈來愈長。禁食影響了牠們生育能力,造成北極熊數目減少。而由於全球暖化,極地區的夏季海洋浮冰預計在未來50到100年間減少50%到100%,因此估計北極熊將於未來45年內減少30%以上數量。
 
  加上北極海冰每年提早開始溶化,縮短母北極熊春季狩獵時間,造成哈德遜海灣西部的母熊族群平均體重持續減輕。母熊體重減輕不但影響自身生育能力,育幼力亦受波及,造成幼熊生存率減低。1992年發表於加拿大動物學期刊的一篇論文早已指出,母熊體重一旦低於416磅,次年春天便不會生育。美國太空總署高達德飛行中心科學家,也是此份報告作者之一帕金森(Claire Parkinson)指出:「北極熊囤積的體脂肪無法供應長期陸地生活所需能量,這明顯會威脅到北極熊的健康,長遠來看,甚至影響物種存續。」
 
 在2005年12月19日的中國日報新聞中,披露了一則令人心驚的報導。海洋生態學家查爾斯‧莫奈特博士與其研究團隊調查發現,由於全球變暖、北極冰層融化速度加快,北極熊的「傳統領地」受到嚴重影響,它們不得不到更遠處尋找食物,漫長的海上跋涉導致少數北極熊因精疲力竭而被淹死!痛心的事實再次給人類敲響氣候變化的警鐘。
 
   化學藥劑污染 重傷北極熊生態
 
 根據加拿大國家水資源研究所在2006年1月的調查指出,大部分源自美國的阻燃劑透過食物鏈進入北極熊體內殘留,正殺害這個極地的掠食動物。格陵蘭島東岸和挪威冷岸群島的北極熊受到污染最嚴重,當地北極熊體內的PBDEs含量比阿拉斯加的高10倍,比加拿大的高4倍。
 
  過去的研究已知,PBDEs在人體和動物體內的累積量正快速增加,特別是在北美地區。PBDEs會干擾甲狀腺素和性荷爾蒙,破壞腦部發育,影響行動技巧和心智能力,包括記憶和學習力。科學家指出,其他含有類似於PBDEs的工業化學物已經正在傷害北極熊的免疫系統,改變牠們的骨骼結構,擾亂性荷爾蒙分泌。
 
  多種要素交互影響 北極熊命運未卜
 
  全球目前估計有2萬到2萬5000隻北極熊,科學家預測,在人類污染和溫室效應雙重影響下,北極部分地區的北極熊族群將在本世紀末消失。
 
  另外,與其他族群混血同樣也影響了北極熊族群的延續。2006年5月一名獵人在加拿大西北領地獵殺到一隻模樣不太一樣的北極熊,經過DNA鑑定證實這隻熊媽媽是北極熊,爸爸是大灰熊。是首次被發現的野生混血北極熊。這隻熊如一般北極熊一樣,牠有一身雪白厚厚的毛,但是爪子卻比較長,背部也較突出隆起,眼睛四周有一圈棕色毛,鼻子也有灰熊的特徵。
 
  以上的資料說明了什麼?人類雖然並非直接傷害牠們,但毫無疑問地,人類間接的扮演了殺手角色。工業國家的碳排放量影響了氣候;砍伐森林造成氣候無法透過森林等生物因素來調節;人類大量開墾野生動物棲地;農藥、化學藥劑以及垃圾污染棲地等人類的所作所為,影響了這個地區所有物種的作息。甚至於混血種的產生,也有可能肇因於氣候變遷所造成的物種遷徙,造成生活區域重疊而有混種交配的現象。
 
 
  環境變遷與物種消失 是給人類的哀的美敦書
 
  當我們看著這些可愛的白熊悠閒的在野外悠游、嬉戲、帶著小寶貝四處覓食,我們是否知道北極熊已然面臨極大的生存危機。記得有一位老師說過:「保存單一物種並非正確的作法,而是確保整個生態系的存續,」我們可以把他的話想成:北極熊在北極陸域是最高階的掠食者,牠們的存續與否即是一個明確的生態指標,更象徵著一個地方的食物是否充足與適合生存,同時證明食物網下層的生物生存良好,達到生態的平衡。假如北極熊永遠的消失了,代表的是下層生態系可能早就出現問題,整個生態系的平衡也將隨之潰決,造成無可挽回的悲劇。
 
  環境的永續與維護,沒有任何人能置身度外。我們必須瞭解,假如我們身邊的物種一天一天的消失,人類私心一點一點的侵蝕著我們的環境,總有一天會輪到人類承擔這個後果。所以,保護環境,應從你我做起。即使是隨手關燈、節約用水、盡量購買綠色產品、減少使用車輛次數等小動作,每個人盡力發揮自己的影響力,總是可以扭轉現在的局面。
 
參考資料:
 
網頁部分
  1. IPCC報告 你不可不知的氣候變遷數據!
  2. 第4個國際極地年將開幕 促進極地研究
  3. 氣象組織:2007-2008為國際極地年
  4. 北極熊、河馬首度列入IUCN瀕危物種紅皮書
  5. 極地海冰消失 北極熊喪棲地將成瀕絕動物
  6. 全球變暖新証據:北極熊長途跋涉覓食被淹死海中
  7. 呼籲保護北極熊棲地 白色大地紀錄北極多樣生態
  8. 維基百科:北極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