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師範大學 環境教育研究所 / 紀慧玲研究生
台灣師範大學 環境教育研究所 / 王順美副教授
前言
我們從小至青年有大半的學習時間在學校,校園是提供學生學習認知、技能及情感價值場域,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學生正向的價值觀與道德責任的公民,教學是為?成有價值的學習目標的活動。教師為?到教學上的認知學習成效,有時會使用動物,在有意或無意的不當使用動物作為教學,無形中可能會傳遞了另一種負面教育的價值理念。因此教師角色的重要性在於,必須審慎思考自己的教學,是否合乎教育的目的及動物福利。
關懷生命協會秘書長釋傳法,在校園動物實驗與動物福利現況此文章中提到, 90 年 8 月至 10 月,關懷生命協會開始針對國小及國中的觀察實驗、高中活體解剖、大學教學用動物實驗,著手進行「校園動物實驗與動物福利現況」調查, 了解課程綱要、教科書內容、動物使用情形、實驗過程、實驗後動物處置等, 了解學校以動物作為教學的狀況如下:
一、國小及幼稚園
動物保護法第十八條 國民中學以下學校不得進行,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所定課程標準以外,足以使動物受傷害或死亡之教學訓練。也就是說動物保護法規定國中以下的學校,除了課程標準以外,皆不准使用動物做實驗。因此國小無任何動物實驗相關教材,就有關動植物生理認知「觀察」部分為主。以教育部所頒訂之課程綱要來看,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明令 2-2-2 -1 :「實地種植一種植物,飼養一種小動物,並彼此交換經驗 …… 」; 2-2-2-2 :「知道陸生(或水生)動物外形特徵、運動方式,注意到如何去改善生活環境、調節飲食,來維護牠的健康」。以上兩部份與動物的飼養與觀察有關的單元。各家出版社均編有小動物的飼養及觀察一單元。飼養的範圍從低等的無脊椎動物,如蠶、蝴蝶幼蟲、蝌蚪等,至較高等的脊椎動物,如兔子、雞。
為因應課 程需求老師會讓學童飼養蠶,但因蠶羽化變為蛾後,幼童常因不知如何處置而任意丟棄自然死亡,無法達到延續生命的目的。另外因廠商販售外來種牛蛙的蝌蚪,老師為配合課程而讓學生飼養,當課程結束後學生常將此物種野放,而造成外來種的議題。另外有些學校飼養兔子或雞,帶給教師困擾的是,這些動物的壽命較無脊椎動物長,初期幼童會因高度關注而照顧,爾後則漸漸失去耐性而疏於照顧,有的飼養成為教師額外的工作,有的則淪為餐桌上的菜餚。
二、國中
目前有關生物實驗的課程編纂,亦因動保法第十八條規定,而使各民間出版社以觀察實驗取代活體解剖實驗。在科學展覽或科學競賽的部份,教育部禁止國中以下學生,使用脊椎動物進行科展實驗。在生物課程部份目前實驗課程中,有魚尾鰭血管觀察或蝦心跳觀察,雖未讓小朋友直接將動物剖開致死,但觀察實驗過程中有的動物被學生拔手斷腳丟棄於垃圾桶。教師在指導時疏忽教導學生,尊重生命與愛護動物的觀念。
三、高中
關懷生命協會秘書長釋傳法,在 宗教福利與動物保護 ──以高中動物活體解剖為例這篇文章中提到 。高二必修生物「探討活動 7-1 :生殖腺與生殖細胞」,建議以牛蛙為實驗材料,觀察其生殖腺與生殖細胞;高三選修生物,以觀察腦與脊髓、內臟活動與心跳等神經系統為主,而進行「探討活動 9-1 :蛙的觀察與解剖」。
91 年 8月開始,關懷生命協會進行「高中生物解剖教學問卷調查」,主要針對高三選修生物學生詢問幾個問題,其中問學生是否喜歡動物活體解剖課程?理由為何? 回答喜歡解剖動物的學生佔 21.11% , 有 14.5% 的學生不喜歡活體解剖。 關懷生命協會為了能有效廢止高中解剖實驗,曾舉辦「高中生物教師研習營」,除了宣導活體替代教學方案外,同時了解教師們的想法。之後再 拜會教育部要求廢止高中動物活體解剖,教育部為此召開了「高中生物科課程綱要專案小組」之委員會議,由於專案小組委員一致認為動物活體解剖對於生物學的實驗教學有其必要性與不可替代性,討論後初步結論「選修生物仍安排一次青蛙解剖的實驗」,高中生物課程綱要草案歷經過兩次修改,取消「選修生物實驗」課程,動物活體解剖列入「選修生物」課程內容,並註明:「動物活體解剖不應列入學習評量的範圍。教材編輯者於編撰教材時,可自由選擇是否將該探討活動納入;教師亦可因應教學及學生學習之需要,自由選擇是否將該探討活動列入教學活動;學生亦可自由選擇是否要做該探討活動。」,但目前課本並無提及「實驗動物倫理」的部份。
針對此生物課程的議題,筆者詢問幾位生物教育界的人士以了解現況。教師們提到, 目前只有高三第三類組才有動手進行解剖實驗課程,因為這類組的學生未來是要走醫學院,同學們心理上也多認同,若有特殊原因或害怕的同學,老師也尊重他們有選擇的權利,目前這種害怕的學生是極少數。上課方式是,有的教師在課前先放錄影帶,有的先用投影片或板書的方式講解,通常是二至三位學生分配一隻蛙。高二生物課程亦有青蛙解剖,但只有老師示範解剖一隻蛙給學生看,有的老師在課前己先處理過致昏蛙的?驟,上課才讓學生動手練習基本的解剖,教師發現學生心理上大多能接受。
此外有老師認為學生仍需要學習到應有的技術,目前解剖實驗課程不斷被刪除,使得相關考題也愈來愈少,但他們仍認為讓學生動手操作解剖 的直接經驗 , 對學生的學習是必要的 , 是替代方案所不能取代的。因為 這一類組學生未來到了大學,所唸的科系是必需要有這方面的技術。另外,有的老師提到學生付了實驗費,大多學生很期待能動手操作,若用替代教學,家長及學生們會認為學習權被剝奪了。另外一位生物所的準生物實 習老師,認為在高中操作動物解剖的好處是,可提早讓學生了解自己未來是否適合走相關科系的路,否則到了大學才了解自己的性向,就太遲了。
有生物系教授提到受到民間團體的影響,國高中生物課的實驗愈來愈少,且限制科展實驗,所以造 成有些老師的反彈,認為專業不受尊重,是生物教育的障礙,會阻礙未來科學發展。他提到目前多數老師們在課前皆會提醒學生要尊重生命,他們發現學生上課很安靜且專注,學習表現比以前好,所以認為此課程是很好的生命教育,應該保留下來。經筆者實地 向幾位老師訪談了解,目前老師們在課前多會與學生們談到尊重生命的概念,有老師認為大多數老師不會容許學生隨意的玩弄一個生命。另有老師認為生命教育應在平日就要教導學生,並不適合在此實驗課程前與學生談,會影響學生情緒,使其感到矛盾。
總結,目前教育界並不很贊同全面廢止動物活體解剖,主要認為「實際動手解剖」是重要的、難以取代的學習經驗。另外高中活體解剖實驗與大學相關科系是有所關聯,如果大學相關科系常使用替代教學,那麼就減低了高中活體解剖的必要性。不過大體而言 我認為目前教育界的改善已具成效,而教師具有高度的自省能力,應尊重他們的專業,多了解整個教育生態的狀況及老師的想法,給予生物教育界有選擇及自我改善的空間,若以法律面強制的執行,這會造 成老師們的反彈。 此議題涉及了科學教育與人文倫理的衝突, 教師們的專業成長背景,是承襲過去一脈相傳的傳統科學思維,缺乏人文的思維訓練,加上現代主流思想是提倡科技發展,扭轉主流思潮是需要一段時間的。以教學的觀點來說,實驗課是對應了「做中學」的教學理論,因此實驗所獲得的經驗是難以取代的,而實驗課是大多數老師認為學習科學的最佳方式的主要理由。個人認為解剖課程的實施,是否對學生的心理造成傷害,以及養成殘忍的性格呢 ? 我想主要關鍵在於教師對解剖動物時的態度及教導學生的方式。教師在備課時要能符合 3R (替代、減量、改進)的原則,教學過程能適時教導學生尊重生命的態度,這才是我們應關注的焦點。 由於 教師們可能比較缺乏有關動物權及動物福利的認知,如 3R 原則。建議未來在教科書及教師指引能放入動物倫理的部分,以及多辦理高中生物教師研習營或工作坊的方式,讓教師了解國外實際替代教學的教材,及提供研發相關教學教材及教法,並讓教師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能相互交流,讓老師們建立共識後,未來在實施課程時,自然而然地就能 達 到動物福利的目標。
四、大學
郭秉瑛在「生命無價--談教學用動物實驗的道德爭議」這篇論文中指出, 大學會運用到有關動物實驗的系所主要為,理學院、農學院和醫學院等。用到動物做實驗的必修課程,如普通生物學、普通動物學、藥理學、生理學、解剖學、麻醉學、臨床病理學外科實習等。會用到的動物,從蟑螂、蝸牛、青蛙、魚、老鼠、兔子、雞、狗、馬、豬、牛等,種類可說是非常多。其中以大一必修的普通動物學涉及最多的系所,每學期須進行數次至數十次的活體解剖課程,而某些系所每一週皆有解剖課程,由此可發現動物在教學中所需的數量是很大。
另外動物在解剖前致昏處理方式是否人道,各校實驗準備室是否直接教予學生致昏做法不盡相同。有的僅以 MgSO4等化學藥劑直接注入動物血管造成痙攣而痛苦致死,以解剖牛蛙為例,致昏處理方式有的學校是用乙醚,有的則用腦脊髓穿刺法。此外動物相關系所開的動物分類、動物生理相關課程,修課的學生在該課程結束前需繳交動物剝製標本。
據過去研究者 郭秉瑛 實地訪查了解到,幾乎絕大多數尚在學校的同學,都認為動物實驗是非必要的。例如,解剖學採用現成的動物屍體學習較適當,不應用活的動物安樂死再解剖;醫學系的外科實習則沒有必要用動物作實習的對象;比較之下,生理學研究用動物實驗的必要性就較強。
<待續,本文下半段-替代的可行方法及活體實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