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埋一棵種子在孩子的心田
本會教育組專案 / 萬宸禎

從國外文獻研究發現在孩子在成長過程,有三種對待動物的態度會隨著年齡增長:第一種、對野生物種生態和棲地的熱愛;第二種、在自身的道德上,能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動物;第三種、成為與野生動物共享生活的「自然主義者」。
在社會制度影響之下,兒童與動物的處境在日常生活中,所受到的偏見、支配、和壓迫源於相同的文化和結構中,動物的處境,又被迫陷入最弱勢的一環。在孩子的生活中,孩子若能從對環境中的小動物、昆蟲以好奇、觀察的方式善待動物,在孩子長大後,也能在生態、道德和自然主義的信念上,表現出高度的關注。更重要的是,孩子會較少用侵略、佔有、剝削、支配的態度來對待動物。
而這個發現,大力的支持了許多現場教學的教師、教育者工作者、保護動物專家,他們真實的相信,不論是孩子或成人,在與動物建立正向連結的過程,即是一種傳遞對動物和其棲地的尊重、喜愛和人道關懷的理想機會。
日本作家鶴見俊輔在與小學生的座談會上問孩子:「大家做什麼事的時候最開心啊?」孩子們同聲回答:「和動物在一起的時後」。在孩子心中的小宇宙,動物是孩子最親密的友伴,動物以豐富的角色存在在孩子的生活:牠們出現在孩子最喜愛的繪本故事、牠們是孩子角色扮演遊戲或想像遊戲中重要的角色。
學者Tribenbacher(1998)在同伴動物介入兒童情緒發展的角色研究結果發現,90%兒童認為,同伴動物是家庭中的重要成員,並扮演兒童生命中特殊朋友的角色。在家庭生活的脈絡中,同伴動物被孩子視為協助者、保護者、安慰者、支持者、友伴以及與家庭共同成長的家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同伴動物是孩子最親密的動物朋友,牠們帶給孩子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孩子與同伴動物相互陪伴,能讓孩子身心保持穩定狀況,彼此建立關係的過程,在沒有社會價值判斷、競爭與比較的壓力下,尤其能幫助孩子發展自尊、自我控制、信任、責任感、與達成任務的能力。同伴動物創造了安全和尊重的環境,讓孩子真實感受到無條件的愛與被愛、接納與付出的意含,這些都是促使我們的孩子擁有健康關係的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元素。
在兒童身心發展的階段,孩子對動物的態度,通常出現道德上的模糊和矛盾之處,他們會表現對動物的關心,同時共存著欺侮或戲虐動物的行為。孩子對動物喜愛的情感很容易流露出來,但也容易讓情緒左右對動物的看法,主要的原因除了孩子身心發展尚未成熟,道德與情緒等身心發展仍處於建立的階段,另一方面,影響兒童最大的是社會文化和成人對動物的偏見影響兒童的觀念,形成對野生動物充滿刻板印象和不適當對待動物的信念。由此,突顯出傳遞動物保
護教育核心價值的重要性!
動物保護教育扎根計劃核心價值

關懷生命協會「動物保護教育扎根計畫」透過長期深耕的過程,提供國小教師與教育工作者動物保護教育的資源。透過教師專業的引導,讓孩子體會人類與動物、大自然共享、互為主體的信念。我們深切的期盼,透過「動物保護教育扎根計畫」工作的推動,能持續支持教師,引發我們的孩子與動物情感同感的能力,感受到自己是擁有能力,能對動物和環境發揮正向影響力的人。
動物保護教育扎根計劃的目標
- 支持教師培養兒童發展成為有智慧、責任感、尊重生命、擁有積極行動力的公民。
- 激發孩子內在力量---慈悲心與同理的能力,表現對動物、對地球的接納、愛與關懷。
- 傳遞人類、動物和大自然是共享一個地球的觀念,三者為共生互依、互為主體的關係。
- 激發孩子對地球上的每個生命展現的方式與其價值產生敬意。
我們希望透過專業教師的引導,孩子從教材課程的學習中能獲得:
- 覺知動物與人類一樣,擁有感受本能、感覺與感情,並能同感人類與動物身心的病痛、情緒上的變化。
- 增強語言與非語言溝通的能力和利他行為的表現。
- 覺察自己與動物身心需求的相似,並從與動物處境的連結,獲得接觸心靈內在同理、慈悲、樂於接納、給予的靈性探索經驗。
- 產生探究、觀察、傾聽周遭環境動物、昆蟲或鳥類的觀念與行動。
- 透過思索、討論過程,對動物、人類、自然環境產生觀念上的改變。
- 促進參與動物、昆蟲、鳥類等保育活動的行動,獲得寬闊的視野。
- 有能力向其他人傳達他們對動物保護的想法。
- 獲得照料、仁慈與敏感的心對待動物和環境。
- 從自我關懷動物生命和地球的能力,發展出對自我肯定與自信的內在力量。
教材光碟介紹

關懷生命協會將「動物保護教育扎根計劃」教材製作成多媒體光碟,以共享世界、同伴動物、野生動物三大主題為主,延伸出多元發展活動單元。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 陳建志副教授為本教材之專家諮詢。教材內容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WILDAID野生救援組織、美國人道對待動物協PETA等動保機構以及多位專業工作者提供影片、照片及鳴聲、動物之聲文章的作者版權,還邀請到知名插畫家林怡芬為同伴動物創作「小狗花花」繪本故事,使得教材設計呈現多元的豐富性。
教材光碟又分為兩張:第一張:教學用DVD:包含上課引導語、影片、照片、繪本、動物的鳴叫聲等。第二張:給老師的小百科多媒體光碟:包含本會及扎根計畫介紹、教材設計脈絡介紹、提供豐富的延伸閱讀文章和動保資源網站的提供,鼓勵教師及教育者以自身專業教學經驗發展出更豐富的動物保護教案。
主要教材簡介
- 共享世界教材
本片為美國人道對待動物協會(People for the Ethical Treatment of Animals; PETA)攝製,授權關懷生命協會發行推廣動物福利教育影片,經由關懷生命協會教育推廣小組重新設計,以符合國小學童發展階段。
影片中以輕鬆、溫暖的形式呈現動物的行為,在孩子驚奇於動物獨特的生活習性時,也會發現動物和孩子一樣,需要學習各種生活技巧,用肢體、眼神、聲音和語言彼此溝通,也會交朋友、互相幫助等。
本教材教學DVD,設計的方式提供教育者引導孩子過程,透過「觀察」、「傾聽」與「分享」、「討論」的方法建構孩子的學習能力。
共享世界教材活動發展設計共分為二大主題8個單元
例如:活動發展1-1「動物會說話」
1.你會學動物說話嗎?
2.你最喜歡什麼動物的聲音?請孩子表演看看。
3.你有沒有遇過小動物跟你說話?
4.你會跟你的動物朋友說話嗎?你會跟牠說些什麼呢?
共享世界教材學習指引:
- 孩子能瞭解自己與動物「共享」地球的意涵。
- 孩子能夠瞭解自己與動物情感表達的相似之處。
- 孩子能夠覺察與辨識自己和動物的情緒反應的相似之處。
- 透過以上三點的引導,激發孩子同理心發展,鼓勵孩子對動物展現「利他行為」的表現,並強調「所有傷害動物的行為都是不對的行為。」
- 當孩子瞭解「所有傷害動物的行為都是不對的行為」,引導者可再更進一步引導孩子辨別「什麼樣的行為是傷害動物的行為」,以及提供孩子「如何幫助動物」思考方向。
二、同伴動物教材:「不遺棄、不虐待」
近年在台灣,同伴動物在家庭的角色逐漸轉變為家庭中的成員,越來越多家庭的孩子,獲得與同伴動物共同成長的經驗,孩子從與同伴動物的互動過程,學習到給與和付出的意義。很遺憾的是,也有許多家庭,因媒體商業的炒作,衝動購買同伴動物,隨著飼養熱情的褪去,原本受寵愛的動物變成「麻煩和累贅」,人們解決的方式是將同伴動物遺棄,造成動物的苦痛,造成社會的問題,也帶給孩子嚴重錯誤的負面示範。
本教材特色為繪本教學,透過藝術家林怡芬對狗兒敏銳的覺察力與細膩的筆觸畫下小狗花花的遭遇。小狗花花描繪出同伴動物在繁殖場出生被買賣,被人類當成玩具,變成「麻煩和負擔」,遭到主人遺棄的命運,花花焦急恐懼、卻又努力不放棄尋找主人,面臨艱辛流浪生活的歷程。
「小狗花花」以寫實的方式,引導孩子進入花花生命的脈絡,引發孩子覺察、 思辨與判斷的能力,探索自己對同伴動物的想法,自我對動物朋友的需求與照顧責任的瞭解,並透過問題解決的討論,增強孩子與同伴動物相處的能力。期盼孩子在學習過程,領悟「不遺棄、不虐待」動物的意義。
同伴動物教材活動發展設計共分為六個主題
例如:活動發展1「狗狗是玩具嗎?」強調動物不是玩具的觀念。
- 有沒有人聽過「同伴動物」?請小朋友說說,「同伴」對你來說代表什麼呢?
- 請小朋友分享「同伴動物」在我們生活中扮演那些「角色」?
- 故事中的一家人有沒有將「花花」當成同伴動物照顧?他們把花花當成什麼呢?(插圖:主人在拋狗)
- 請小朋友看圖片,想像圖片中的小朋友是你,你的感覺怎麼樣?(插圖)
- 如果我們把動物朋友當成玩具丟來丟去或推來推去,你會覺得怎麼樣?
同伴動物教材學習指引:
- 引導孩子透過「角色取替」、「情緒辨識」瞭解繪本中動物朋友在被遺棄和受到傷害時的感覺,進而引發孩子的同理心。
- 提供孩子照顧同伴動物「五大基本需求」的原則,協助孩子檢視自己是否有滿足家中同伴動物的需求。
- 強調所有「傷害或遺棄」同伴動物是不對(不負責任)的行為。
- 提供「飼養同伴動物評量表」,讓小朋友瞭解自己目前的能力是否適合飼養動物,以減少衝動購買動物的情況。
- 引導孩子分享與動物朋友的友誼。
- 指導孩子正確與陌生狗兒互動的方法,避免孩童因不當與狗互動受到傷害的情況。
三、野生動物教材

關懷生命協會從創會以來,持續的關心野生動物受到人類不當對待或虐殺的問題。尤其近年人類將鯊魚割鰭後放回海中,無視於鯊魚的苦痛至死亡的行為,以及,台灣特有的動物,如山羌、野鹿的數量已瀕臨絕跡的情況,卻仍在許多山產店看到這些極需要保護的野生動物變成盤中菜餚,更令協會認為需要在教育工作上深耕。
因此,野生動物教材從引導孩子認識野生動物特性、棲息地的豐美,激發孩子對野生動物與環境產生敬意。期盼激發孩子在保育野生動物的態度上,具有正向信念積極的行動力之外,孩子能以自己的影響力,守護這些美麗的野生動物遭受不當的對待,進而增強孩子獲得正向內在力量與自我肯定的能力。
野生動物教材活動發展設計共分為四個主題
例如:活動發展二:「我們拒吃野生動物,為守護台灣特有的野生動物」
山羌篇
1.這是什麼動物?(照片)
2.請小朋友說說看山羌頭部和身體的毛是什麼顏色?
形態特徵:
台灣鹿科動物中最小的一種, 體重8~12公斤,牠們和其他的鹿不同的是頭上沒有角,只有一點尖尖的骨頭。(照片)
3.請小朋友想想,山羌的頭上和梅花鹿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山羌和梅花鹿的照片一起)
生態習性:
4.山羌是台灣才有的野生動物,在森林中都看得到山羌,牠們吃細葉嫩草,個性很容易受到驚嚇,叫聲和狗吠叫的聲音很相像。
5.我們來聽聽山羌的叫聲。
6.小朋友覺得山羌的叫聲像狗吠叫的聲音嗎?
7.山羌現在遇到什麼危險呢?
目前仍有許多獵人捕殺山羌,賣到山產店賣給客人吃,如果人類繼續捕殺山羌,有一天山羌也會和梅花鹿一樣,在台灣消失了。
野生動物教材教材學習指引:
- 引導孩子認識野生動物的特性。
- 引導孩子覺知棲息地生態環境對野生動物生存的重要性。
- 透過問題討論讓孩子瞭解「拒吃、拒養、拒買」野生動物的意義。
- 引導孩子分享自己最喜歡的野生動物、野生生物的需要 (例:水、食物,空間住)以及期望牠們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方式。
本會期盼若您是國小教師或專業教育者,我們以一顆誠摯的心,期盼您參與成為「動物保護教育扎根計畫」的種子教師,從自身熟悉的專業角色出發,共同為我們的孩子與動物的福祉以及美麗的地球生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