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共享世界」理念的傳遞---開幕致詞摘要

動物關懷

 

◎「動物保護教育扎根計畫」活動報導系列一
「共享世界」理念的傳遞---開幕致詞摘要 
動物保護教育扎根計畫北區種子教師研習 
本會創會理事長 昭慧法師闡釋「動物保護教育扎根計畫」
 
時間:民國97年5月4日 
地點: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館視聽教室 
文‧圖:本會教育組 萬宸禎整理
 
關懷生命協會於民國八十二年成立,源自不忍坐視挫魚的殘忍。昭慧法師與在座的種子教師們分享:因不忍魚兒受到痛苦,於是發起反挫魚運動,也因此有許多關心動物受苦的人們,向昭慧法師反映動物受難的個案。昭慧法師有很強的無力感,知道這必須先成立一個為動物爭取權利和福利的草根性組織,而不能單靠臨時發起的運動來改變現狀。
 
基於這個理念發起成立的關懷生命協會。當時曾考慮:到底要以「關懷動物協會」或「關懷生命協會」的名稱較為適切?最後決定以「關懷生命協會」為組織的名稱,是希望讓大家了解,動物就是生命,不應將動物區隔於人類之外,讓人錯覺動物是「非生命」的他者;另一個想法,是希望在關懷動物的議題之外,也能擴展關懷與動物相關的議題,如關懷生態環境,或由反賽馬擴展到反賭博合法化的議題。
 
自本會成立後,昭慧法師曾擔任兩任理事長,期間肩負著推動法案的重大任務,當時野生動物保育法並不周全,亦無動物保護法,動物受虐無處申訴,只能祭出道德勸說,或是聊勝於無的「社會秩序維護法」。在艱辛奮鬥六年後,終於在不同的時期完成任務。最近,動物保護法修法,將虐待動物作了刑法上的規範,而不再只是罰鍰。這個法條的意義是:社會漸漸將動物從飼主所擁有的財產,亦即「物權」的地位,提昇為類同自然人的「人格權」地位。動物雖然還沒有等同於自然人的權利,但這樣的思維,是台灣社會一個很大的飛躍,影響人們對動物地位的關注。透過網路,志同道合的人們火速救援受虐動物的行動力,無形中產生了新興的力量,更促使了立法的進步。
 
但要讓法律的觀念慢慢扎根在人們心中,則有賴於教育之功。昭慧法師提及:關懷生命協會除了推動立法、監督執法的責任,以及危機處理救助動物的工作之外,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從事教育文化的傳播。本會之前出版一大部《小白阿花何處去》的教材,隨著視傳性工具的進步,我們能做的就更多了。面對動物,我們應該給小朋友什麼樣的觀念?是人類的資源還是人類的地球伙伴?兩種迥然不同的觀念,會打造兩種迥然不同的行為。從孩子開始作思想扎根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行為科學家研究,重刑犯在童年幾乎都有虐待動物的行為,嗜殺症候群是可以在感官重覆刺激而痲痺的情況下,慢慢增強的。當然,我們關懷動物,本來不應去計算這樣能帶給人類什麼利益,如此則動物將只具足工具價值,而不具足目的價值。但就算是為了人類社會的安全,我們也沒有理由不和動物共享世界。若我們不把與動物共享世界當成一件重要的人生功課,將會同樣無法和他人平和共處以共享這個世界,因為人類的恩怨情仇,較諸動物是更為複雜而深刻,人與人的平和共處是更艱難的。因此共享世界,必須從動物身上開始學習。
 
當我們和孩子分享動物保護的個案時,重要的思維是:為什麼我們要關懷世界?這樣的思考可以培養出堅強的信念,有了堅強的信念,我們才有更大的熱情和說服力來感動孩子,否則只是在諸多教材中,又多了一份教材而已。
 
動物保護的議題有其特殊意義,屬於人類的議題,人類可在公領域爭取自身的權益,可是動物無法為自己發聲,動物經常在黑暗的角落裡受苦,這黑暗的角落包括屠宰場、寵物飼養場、動物實驗室等,它們很隱密,被小心地隔絕在人類視野之外,我們都看不到、聽不到這裡發生了什麼事,因此容易忽視它們的受難情形。也因此,從事動物保護的工作,需要有一種「捨我其誰」的精神,勇敢站出來擔任動物的代言人。 
對於動物保護教育,有一項兩難議題:動物被虐殺的鏡頭,要不要呈現出來?動物可愛的鏡頭引發我們的疼惜,但讓我們義憤填膺的是動物被虐待的真實情況。那原來是悲慘的畫面,容易激發我們的良知,可是這些鏡頭是否適合孩子看到呢?乃至是否適合成人看到呢?昭慧法師認為:這對我們而言,確實是兩難。我們應該瞭解動物真實的處境,才能激發動保的熱情,而且才能確知接下來該怎麼做。但血腥鏡頭是容易讓人驚駭的,血腥鏡頭太多太長,也會形成另一種煽情鏡頭,挑戰感官之餘,也因刺激畫面的疲勞轟炸,而讓感官逐漸痲痺,反而降低了對動物處境的痛切感受。因此如何呈現畫面?呈現多久?這都是要嚴謹評估的。
 
教育界人士面臨的重大危機是,當我們把孩子培養成很有動物保護觀念的兒童之後,接下來進入國中、高中,尤其在高中階段,開始要做動物實驗,將青蛙取來開腸破肚,這正是開動保教育的倒車。本會曾極力推動法條,希望高中能完全禁止動物實驗,但是不敵既得利益與既有偏見,只達到「國中以下禁止動物實驗」的階段性目標,在高中仍進行許多殘忍的動物實驗,我們將如何面對這樣的事實?昭慧法師說:希望我們在動保扎根計劃中所扎下的動保根苗,未來就是反抗動物實驗的新能源。
 
孟子對齊宣王說:「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吃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原來齊宣王看到將要被宰殺來釁鐘的牛,不忍心見牠「觳觫」(發抖),因此命令侍從要換一隻羊來祭祀。孟子說:若用這樣的「不忍人之心」來「行不忍之政」,他即是一位好君王。
 
就孟子的看法,屠宰這個行業,不宜由「君子」從事其間。「君子」,也就是社會上的領導階層或菁英份子,「君子」是要遠離殺虐場域的,為什麼呢?從事殺虐的行為,起先會害怕發抖,到後來會知覺痲痺,到後來甚至還會亢奮,所以社會上層的人,如果培養出了這樣的個性,將會是社會大災難。
 
話說回來,現在在實驗室的動物,被屠殺的過程豈不更加殘酷?不論是「實驗組」還是「對照組」,最後一律都被毀滅,這背後是什麼樣的價值觀?是將動物當成物資、工具的人類沙文價值觀,而不是共享世界的價值觀。因此,教育工作者正是在力挽狂瀾,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培養他們一種「與動物共享世界」的價值觀,並且告訴他們:無論理由說得多麼冠冕堂皇,只要讓動物受到虐待,就是不道德的行為。
 
最後,昭慧法師鼓勵教師們:我們正在從事「思想革命」,讓我們共同帶領兒童,對抗這個積非成是的,將動物當成物資、工具的人類沙文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