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本會教育組 萬宸禎
推廣研習的目的
「動物保護教育扎根計劃」推廣第一階段重點工作是為讓國小教師認識本教材。在全省北、中、南、東四區舉辦種子教師研習營,除增強教材傳遞流通的管道,提高教師採用本教材教授動物保護課程的使用率,期透過研習營增進教師對動物保護的覺知與敏銳度、倫理價值觀、行動技能、行動經驗的提昇。以下推廣種子教師研習營的四個目的:
- 經由研習活動達到對參與之教師與教育工作者對動物保護教育價值澄清及落實行動的概念。
- 影響教師與教育工作者省思人類對待動物之刻板印象之觀念,進而達到在專業知能自我成長的目的。
- 促發教師支持動物保護教育,傳遞動物保護的觀念。運用動物保護教材的資源,引導孩子發展出尊重地球、愛護動物的行動力,達到扎根教育的目標。
- 透過推動推廣工作,凝聚關心動物保護與環境生態的教師,進一步經營種子教師團隊,引導種子教師共同研發「動物保護教育」九年一貫國小教材及教案。
研習參訪的目的
在研習課程中規劃踏實參訪的行程,以達到以下三種目的:
1.透過實地踏察引領參與的教師與教育工作者更貼近、感受台灣野生動物與流浪犬貓真實的處境、面臨的危機與問題。
2.促進教師們對動物保護教育的敏銳度,透過踏察參訪行程與上午專題演講議題的概念、知識與理論相互應證。
3.鼓勵教師們在教授動物保護教育課程時,也能安排參訪相關機構課程,讓孩子親身體會在不同機構的動物被收容、保育的原因;動物生活的狀況、未來安置的情況、或不同的機構的在不同制度下動物的生命面臨什麼樣的對待方式。透過實際看到、聽到、接觸到、感受到動物真實的情況,引發孩子開始思考野生動物面臨的問題、或造成流浪動物產生社會問題的原因,進一步促發孩子自發性的思考,他能為動物做些什麼的行動力。
教材介紹目的
教材介紹由本計畫專案萬宸禎向參與的種子教師報告,分別說明本會簡介、本計畫目標及教材的介紹,包括多媒體光碟使用方式說明、教材設計脈絡說明、三大主題---共享世界、野生動物、同伴動物設計理念、教學目標、引導要點。
用半小時的報告時間,讓老師們快速、簡單的瞭解教材使用方法及教學相關概念。鼓勵參與研習的種子教師將本教材的課程規劃在下學期教學課程,至少利用2-3堂課教學一個主題,與孩子共同討論、分享動物保護教育課程,並強調希望教師們教學後填寫「課程回饋單」回饋本計畫之教材寶貴建議的重要性,以做為未來教材設計修正的方向。
種子教師的回饋
從種子教師的回饋,瞭解各區種子教師研習營已達到增進國小教師及教育工作者對動物保護的覺知與敏銳度,倫理價值觀、行動技能、經驗等專業知能的提昇。種子教師們給予的鼓勵與支持,即是本會持續推動「動物保護教育扎根計畫」最大的動力來源。
中區種子教師研習營紀實
中區種子教師研習營為本會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中心、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中心共同主辦,地點在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求真樓演講廳正式舉行。開幕式由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林明瑞教授、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環教中心陳建志主任、以及本會理事葉明理女士致詞。本研習共53位台中縣、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嘉義縣、新竹縣的國小老師、教育工作者以及彰師大、朝陽科技大 學兩所動保社團成員熱情參與出席。
野生動物專題演講摘要
演講主題:國民素養與野生動物保育-從保育類野生動物查緝談起
主 講 者:陳建志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兼環教中心主任
野生動物專題演講特邀本計畫專家諮詢陳建志副教授全程演講四區之研習,講授主題「國民素養與野生動物保育---從查緝工作談起」。延續陳建志老師演講重點,強調寵物市場的消費是近年來熱門的查緝對象,寵物市場的現況由傳統的貓、狗、鳥、魚趨向多元。仍然有非常多的繁殖業者大量繁殖小貓、小狗,充斥在寵物店販賣給消費者。除了傳統寵物外,目前幾乎任何生物都可能是寵物,各種類型的哺乳類包括楓葉鼠、兔子、鳥類、各類水族魚類水草、兩棲及爬蟲。近來從小學生到成人,最熱門的寵物以昆蟲為主的無脊椎,長相奇特的生物如:甲蟲,是寵物市場的最愛。
本會叮嚀關心孩子的家長或是老師,欲飼養貓狗請以認養代替購買,拒絕商業市場的操控將貓狗做為販賣營利的工具。拒絕跟隨流行的潮流,購買任何奇特的物種,如甲蟲等昆蟲,以免造成商家為謀取利益到山上大量抓蟲,或因市場需求商家進口外來種甲蟲,造成外來物種入侵掠食、競爭排擠、疾病或寄生蟲的傳染、或因物種雜交而改變原生物種的基因組合,導致台灣昆蟲生態環境平衡嚴重破壞的困境。
同伴動物專題演講摘要
演講主題:孩子的動物朋友---從兒童與動物關係談教育
主 講 者:葉明理
國立臺北護理學院醫護管理學系助理教授/本會理事
同伴動物專題演講邀請本會理事葉明理助理教授,講授主題「孩子的動物朋友---從兒童與動物關係談教育」。葉明理老師演講為跨相關領域研究,以皮亞傑的認知階段理論、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說明孩子在每一階段發展的目標,如:在2-7歲是運思前期(Peoperational Stage)是自主 vs. 懷疑期,教育目標:基本生活技能、表達情緒與想法、自我控制和應付環境的能力、勝任感與主動積極感,反之,會產生自我懷疑、羞恥感、罪惡感、任由他人為自己做決定的負面發展;在7-11歲具體運思期(Concrete-operation Stage)是勤奮 vs.自卑期,教育目標:勝任感、勤奮,反之,會產生低自我價值、無力勝任感。
除了上述兒童發展階段理論,葉明理老師並且結合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鮑比與安士渥斯的依附理論以及人與同伴動物連結關係三種理論,說明兒童與動物互動連結發展的教育目標,如:建立基本生活技能,信任感、建立自我表達情緒與想法、學習自我控制和應付環境的能力、自我認同、同理心、生活自律、自信、道德發展等能力的培養。
葉明理老師說明動物溫暖、無標籤化的特性,往往可以成為一個「過渡客體」,在人的各發展階段幫助個人,由視自己為全能的自戀階段,過渡到正視現實世界的橋梁,以重新修復自我與客體間的關係。葉明理老師並以自身透過動物輔助治療(Animal-Assisted Therapy)服務安養院的長者與發展遲緩孩童的豐富經驗,整理出系統性動物與兒童關係教育策略:1.建構式學習2.尊重與適度放手3.創意與自律4.分享與互助;以及十二學習條目,因文章篇幅的限制,本文摘錄其中六種學習條目與讀者分享:
- 理解不同的溝通方式:培養共感的能力
- 同理他人的身心需求:仁慈的表現
- 學習在團體中配合與協同
- 自助與助人
- 承擔與付出的義務
- 愛是一切的答案
中區參訪
野生動物議題/農委會特有生物中心急救站

在中區的種子教師在下午踏察參訪的議題為野生動物,因地緣因素,安排參訪的機構是農委會特有生物中心急救站。
農委會特有生物中心急救站由計畫主持人詹芳澤獸醫師安排種子教師參與二個活動行程:1.急救站工作介紹演講2.參訪當時在急救站接受醫療照顧、安置或等待野放的野生動物。
急救站工作介紹演講由詹芳澤醫師講解急救站提供野生動物援救醫療、保育的功能,透過詹醫師豐富的幻燈片帶領種子教師瞭解各種人危因素而傷重的野生動物與救治工作;急救站另一重點工作為:發展野生動物保育的教育工作。
詹醫師期盼學校老師能安排特生急救站預約戶外教學課程,由急救站的醫師或工作者帶領學生到中心,讓孩子與野生動物近距離接觸,認識不同野生動物目前面臨的生存危機、動物們到急救站的原因等,促發孩子感受、體驗每一物種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第二個行程安排王醫師向種子教師們展示目前在急救站安置、收容或接受醫療、等待野放的野生動物,包括被人類棄養的鸚鵡、被補獸夾夾一條斷腿的穿山甲、幼年的貓頭鷹、各種等待傷口痊癒從回野地的鳥類。
王醫師從每一隻動物的生命故事,說明目前野生動物生存棲地對野生動物造成的危機,包括人類在山林田野濫放補獸夾,對動物產生的嚴重的威脅;人類不法購買保育類鸚鵡飼養後又遺棄,造成鸚鵡缺乏安全感導致自殘行為的身心的傷害;還有許多熱心的民眾通報救助的鳥兒。

透過與野生動物近距離觀察與體驗,促發種子教師在短時間內吸收到野生動物保育的概念與重要性。
中區研習活動回饋建議表整理
在活動回饋建議表「個人回饋與建議」,整理以下種子教師們在「心得分享」回應的重點:
1.謝謝主辦單位的用心,給了我許多教學的靈感,對自己本身知能提昇大有
幫助。非常感謝提供這些光碟教材,題材及呈現方式都很適切國小孩童的心理發展層面,相信散播的種子一定能在他們心田扎根。
2.研習內容非常有意義,提供此次機會讓我們對保護動物教育有較深刻的認識與瞭解,也提供老師很好用的教材與教案,收獲很多,教材能夠很快的融入教學,建議多辦理讓更多教師及相關人員可多充實動保育的知識,培養種子教師讓保育向下扎根。
3.陳老師安排下午特生中心,詹醫師王醫師都很用心,準備傳達理念將教材資源帶回教室與學生分享。深刻感受到工作人員的愛心及無私付出,希望學校教學能加入相關議題,期盼能盡一份心力推動動物保護教育扎根計畫。
註:感謝本計畫專家諮詢陳建志副教授促成本次在中區特生中心急救站的參訪行程。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