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室
由於自然條件,台灣的西海岸形成了孕育生命、物種豐富的海岸溼地、潮間帶及河口等溼地,是許多生物孵育、生長、棲息及避難的場所,也演化出特殊的物種與生活方式,對於動物遷移亦具有其重要之生態地位。
可惜的是,對於不能賣錢的彈塗魚或招潮蟹過得好不好,一直不是人類考量的範圍。長期以來,在「溼地=爛泥」的思維下,環境被破壞殆盡。那兒不該是工業區,不該是污染匯集地,人們也不應該把溼地視為動物棄養勝地一樣。事實上,溼地不是狗貓的家,就像人不應該在溼地濫墾。
隨著社會對環境議題的反省,民間環境保護與動物保育團體推動保留溼地成為野生動物保護區,大台北更規劃河濱公園供民眾休憩。然而,不論從野生動物保護或是民眾娛樂的角度觀之,流浪犬貓像走錯地方般出現在溼地。事實上,狗最被抱怨之處,是跑出來嚇人而嚇鳥。遺憾地是,人類常習慣性地從滿足自身需求來解決問題,而忘了我們不過是環境的過客,事情發展往往超乎想像。只要有民眾投訴,捕犬人員便出動捕捉流浪犬,長期捕捉與撲殺的策略下,造就了「狗中之狗」,只有強悍的狗能生存,牠們退居荒地、神出鬼沒,問題仍無法獲得解決。在厲行撲殺犬隻的台北市區已浮現流浪貓數量提昇的壓力,以貓的天生狩獵高手之特性,讓貓佔據河濱野保區域後,又要執行撲殺貓的行動嗎?之後,還要殲滅誰?其實發展共存策略,讓一點狗、一點貓、一點鳥(及其他野生動物)、一點人分享河濱資源,才有可能減少傷害。而人類,做為最大的破壞者,是否能易地而處,從共享的角度思考環境問題呢?
本期台灣動物之聲特別規劃了「河濱浪犬」系列報導,這是動物保護、野生動物保育與環境保護團體三者跨領域的合作,共同面對河濱公園的野生動物保護區之人鳥狗貓四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