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九年一貫教科書中人與動物之互動

動物關懷

 

洪苑齡 新北市新興國小教師 
 
筆者於2005年參與由行政院農委會委託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所進行的「推動動物保護教育計畫」,開始真正接觸與動物保護相關的議題。其中教科書分析研究小組五人(兩位教授和三名碩士生),在分析教科書時,發現教科書中對於人與動物互動的內容,的確有所描述,但深究內容後,卻發現對於「動物保護」這樣的觀念似乎非常薄弱。梁明煌(2004) 提到要養成學生正確的動物保護觀念與態度,正規的教育體制是重要管道之一,而教科書在這體制中是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關懷生命協會於九十八年曾邀筆者演講有關論文內容,然因當時論文研究的內容是九十四年度的版本之教科書,經過四年,我想內容恐有變動或更改,因此協會跟三大出版社(康軒、翰林、南一)徵得九十七年度版本,筆者再一一核對是否內容更符合動物保護的精神。 
 
其研究結果針對有爭議的內容分別探討如下: 
 
(一)買賣 
出現寵物店的課文內容,筆者認為從小開始教導到寵物店購買寵物,這樣的題材對於低年級學生而言,無形中告知學生想養狗就去寵物店。況且把動物放在櫥窗展示,且以商品式的販賣手法,是現代主流社會常見的現象,只是動物有生命,這樣被放置於櫥窗提供給大家觀賞選購,早已忘記這些寵物是有生命的、是有感知能力的。反倒刺激寵物的繁殖,而忽略養寵物的另一管道-認養。
 
(二)認養 
對於動物認養的方面,近幾年來一直是動物保護團體不斷地宣導,希望以認養代替購買方式,才能減少不肖的寵物業者刻意繁殖寵物,也可以減少流浪動物的產生。而認養在教科書中出現次數並不多,例如:康軒數學一上⟨可愛的動物⟩提到把飼養多餘的楓葉鼠送給同學,雖然楓葉鼠是目前時下流行於學童間的寵物,但是筆身為教師,常發現小朋友對於這樣的小動物常不知道如何照顧,忽略飼主的責任教育,因此應該考慮到養寵物需有足夠的飼養考量、準備以及充分的溝通與教育,否則即使多餘的楓葉鼠分送給其他同學,也可能無法讓這些小動物受到應有的照顧。
 
(三)流浪動物 
近年來,我國經濟的迅速成長,使國人飼養寵物也成為一種風潮,但是,也相對的製造了一些問題,比如流浪動物的問題。社會各界對流浪動物產生的環境衛生、疾病傳播、交通安全、噪音及流浪動物本身遭遇等種種的問題,都有高度的關切。流浪動物不外乎是因為動物繁殖與買賣缺乏立法管理、民眾隨意亂養或棄養等因素所造成,而其產生的問題,例如:噪音、髒亂、人狗共通疾病、咬人、交通意外等。然而這些都是「人類」所製造出來的問題,而問題產生應該是要從源頭檢討,而不該是拼命捕捉、送進動物收容所。 
 
研究發現對於流浪動物出現在教科書中,有以下的例子:語文領域中,低年級國語文開始教導寫書信,因此康軒二年級⟨尋找愛犬⟩這課,便是以尋找愛犬表達出人類關心同伴動物的議題。同階段的南一四下出現流浪動物議題的課文⟨幫小狗找新家⟩,也出現關心校園流浪狗。 
 
此外,研究發現中年級在健康與體育領域及綜合活動中,也出現不少處流浪動物的內容,例如:南一健體三下⟨營造良好的社區環境⟩提到不任意棄養貓狗、妥善管理流浪貓狗內容,以及翰林健體四下⟨環保小天使⟩課文照片、南一綜合三下⟨社區環境⟩的照片皆出現街頭的流浪狗搜尋垃圾堆裡的食物。另外對於流浪狗所造成學童安全問題,在教科書中也出現不少次,例如康軒綜合一上⟨危險看招⟩出現圖文討論流浪狗出現時,應該如何保護的問題。的確,以一年級新生剛入小學,對於從家裡走到學校的路上,可能會碰到野狗出沒,而該如何不被野狗咬傷,懂得保護自我,是相當需要在此階段提及。
 
此外,在康軒健體三下⟨應變快易通⟩出現三隻流浪狗對小女生吠的插圖。從上述的例子發現,國小低、中年級階段較關心學童安全與社區的環境問題,只是將環境問題歸咎於流浪狗所造成,似乎是教科書編輯者的刻板印象所造成,這也表示教科書編輯者忽略了流浪狗所產生的因素多半是由於人類的棄養所造成,再加上近年來環境意識的抬頭,使得課文內容多偏重於後續的環境整潔以及自我安全防護。
 
因此筆者認為,改善社區流浪狗所產生的環境問題,光是大家同心同力一起清掃,只是解決現況,並未徹底解決流浪動物的問題,最根本的方式應該從源頭管制做起,也就是杜絕流浪動物產生最主要便是宣導不要棄養牠們。更重要的是如果人與動物建立感情,瞭解動物的感受,讓動物感受到愛,就不會有所謂流浪動物的問題。 
 
(四)照顧 
在照顧方面,從社會領域中提到現代雞隻飼養過程發現,教科書僅以照片顯示整個雞隻飼養到最後成為超市所販賣的雞肉,卻未提及目前經濟動物的行為表現,以及目前常見雞隻的問題(抗生素、軟骨症)與動物福利(飼養空間、運動、運送上)。 
 
翰林版三下自然與生活科技以飼養蠶寶寶為主題單元,開始教導如何飼養小動物、如何照顧水生動物。同樣在三下的⟨食物的來源與熱量⟩單元則是介紹養雞場、魚塭,以及提到廚餘回收可以養豬。只是以上這些單元,除了養蠶需要布置蠶寶寶的環境,其他經濟動物因為是食物的來源,因此教科書編輯者認為不需要談論經濟動物的照顧方式。 
 
南一版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六下⟨自然資源的使用⟩單元裡,提到荷包蛋是麼來的?從蛋雞工廠裡看到工人忙著取出新鮮的雞蛋的照片,然而瞭解更多真相,越是需要讓大眾知道,這些生長在格子籠裡的蛋雞是多麼不舒服。 
 
康軒版四下⟨家鄉農業⟩描述現代雞隻飼養過程,圖中呈現過去養雞方式與現代養雞方式之不同,兩者對比,凸顯現代養雞在專業化照顧下,可大量生長,改善經濟。同樣,在同冊的⟨工作與創新⟩,說明養豬是一級產業,只是以「經濟效益」為考量,完全不顧及經濟動物應有的習性,而是順著人類方便、快速的機械操作模式來對待這些經濟動物。相對地,以教科書編輯者立場而言,「動物福利」與「周遭環境衛生」便完全不是本課的重點。這卻未能符合社會領域的課程理念強調關懷自然與生命。
 
(五)工具化、娛樂化 
在教科書中不論是把動物當娛樂或是當成交通工具,其所出現的相關課文內容也不少。例如:康軒數學一上⟨認識並使用O⟩,出現「撈魚比賽」活動。的確這樣的娛樂,滿足了人類的需求,卻失去了尊重其他物種生命的理念。因此許多動物保護團體認為這樣的遊戲有點殘忍,而且更殘忍的是,大多數人沒有養魚的準備,遊戲的戰利品往往也是這些小魚邁向生命終點的開始。然而生活中仍有許多更合適的題材可放入數學題材裡,因此,編輯者在編寫時應考慮周詳才是。 
 
翰林社會三上第四單元⟨戶外學習⟩,圖片呈現一群人坐在牛車上,這樣的學習體驗,筆者認為現今許多農場轉型成所謂的「休閒農場」,希望藉此達到「寓教於樂」,然而早期農村社會,相當尊敬牛,因為牛辛苦幫助農夫耕田,所謂「吃果子,拜樹頭」一直是傳統農村的觀念,所以有些農夫不吃牛肉的理由,理由是牛的一生幫忙耕田,怎麼忍心殺牠呢?然而隨著科技日新月異,耕田機器的推出,讓這些牛轉變成體驗當時農村時代的工具。筆者認為,當原有靠牛隻耕種的意義已不存在,這些所謂的「體驗活動」,實在無法說是合理正當的學習體驗,因為教育的意義如果是讓動物受苦,則可能失去原有的教育本質。更重要的是,即使役用動物應該得考慮,動物本身是否可以負荷這麼多的承載量。 
 
(六)飼養小型野生動物 
即使流浪狗已經減少,但是取而代之的是飼養小型野生動物,而這種另類飼養在現今社會中也已經蔚為風潮,雖然各領域的課程目標要求貼近生活面,因此飼養小型野生動物的內容出現在教科書中,並不意外。南一自然與生活科技三下⟨認識昆蟲第一步⟩,有直接在野外記錄水黽,然而更多飼養各種昆蟲的圖文,飼養蟋蟀,不論目的為何,昆蟲本屬於大自然,在完全不懂昆蟲習性的小朋友手中飼養,是很可能斷送昆蟲的生命,例如插圖其中的對話「我用塑膠袋包住——結果蟲都死了,所以要保持通風」。此外,另一插圖提到要進一步觀察該怎麼辦?圖裡小朋友間的對話,提到「田裡發現的東西,可以帶回飼養嗎?」,這樣的問題,課堂上老師和同學可以一起討論,野生動物不論是大型還是迷你,牠還是適合在野外自然生長,不應該為了方便觀察而帶回家飼養。雖然,養紋白蝶,最後可以歸還給大自然,相較下比養蠶好多了,可是為了養紋白蝶,又刻意設置蜜源植物,以許有些學校可能會砍除原生種,這是否會引起另一個環境問題,得長遠觀察才知。 
 
更重要的是,在教學時老師得再三叮嚀與指導學生,要好好照顧這些小生命,畢竟,生命不是用量來計算,飼養時不論死掉一隻或死掉無數隻,這些都是殘害生命的表現,意義都一樣。 
 
(七)動物園 
動物園議題一直是備受爭議,即使強調動物園具有遊憩、教育、保育、研究等四項功能,許多動物保護團體以動物權的眼光看待,認為不該有動物園的存在。的確,筆者認同野生動物應該生活在自由自在的棲息環境,而不該被圈養在狹小的空間裡,然而,動物園存在是事實,而就台北市國小學童而言,動物園是必去的校外教學地點。因此不得不承認動物園仍具有教育功能,只是對於教科書中提到的動物園,是否真的達到教育意涵?以及針對動物園議題是站在圈養的野生動物是否符合動物福利的五大由自,乃是本研究主要探討的內容。 
 
現今動物園對於圈養動物的環境,已漸漸脫離鐵籠的方式,而且盡量將圈養環境營造出更貼近原有動物的棲息地,因此曾在九十四年建議南一出版社介紹動物園的插圖(國語首冊)應該修正,以符合現今動物園的展場設計。到了九十七年度的內容,已見改善。
 
(八)人與野生動物 
在教科書中常見的人與野生動物互動的內容有狩獵、刻意營造及自然物收集。以下分別探討之。 
 
(1) 狩獵 
狩獵一直是備受爭議,以文化狩獵來說,贊成狩獵者認為要發揚傳統文化,所以要求開放觀光狩獵;以經濟角度來看,人類為求溫飽,而必須進行打獵或捕撈,然而站在關懷動物的立場來說,只要是獵殺、犧牲個體就是不人道,而且過度的捕撈也會產生物種的滅絕,然而教科書中出現狩獵議題的課文卻相當多。 
 
例如:翰林版社會領域-東港黑鮪魚文化觀光的畫面,不斷地從四上⟨家鄉的特產與產業⟩、四下⟨生活大不同⟩與⟨面對家鄉問題⟩、五上⟨豐富的物產⟩、七下⟨第一級產業⟩到國中九下⟨我是地球的公民⟩,一再介紹黑鮪魚是東港的特產,是東港的重要經濟產物。 
 
不過,對於過度捕撈及採集等問題,在九十四年度裡也提到相當多次。例如:黑鮪魚觀光季不再只是一味地描述,還加入了省思面,像是國中九下⟨我是地球的公民⟩裡提到「保育人士開始擔心黑鮪魚觀光季會變成黑鮪魚光光季,後代子孫再也見不到黑鮪魚的身影。」 
 
原住民狩獵亦是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畫面呈現於教科書中。這樣的文化意識型態的灌輸下,筆者認為直到國中三年級下學期再來省思過渡捕撈,似乎晚了點。而談到家鄉特產時,就應提出特產若要成為當地文化特色,是必須在合理範圍與條件的捕撈,才有可能源源不絕。慶幸的是,筆者在九十七年度版本中已見中年級出現省思的內容。
 
在當前的社會中,上述課程是可以提供學生對原住民族的認識,但前提是,對於獵人文化及其生活的哲學如能多一分尊重,則在族群和諧共處時代的要求下,才能有所助益。再者許多原住民族狩獵完,還會為犧牲生命的動物跳舞祈禱,感謝牠們。然而現今狩獵體驗營、狩獵學校、觀光狩獵、捕鳥季,已成為利用「傳統文化」的美麗包裝,所推出來的「賣點」,這些失去原有文化意涵的活動,卻是教科書編輯者未注意到的地方。 
 
當傳統文化已經變質,必須試著找出原有的精神才能傳遞傳統狩獵文化的本質,否則只是流於形式,再也不具有任何文化的意義。
 
(2) 刻意營造 
南一國語二上⟨小翠鳥⟩,照顧受傷的小鳥,這樣的人道救援方式,是基於關懷個體生命,因此這樣的干預方式較不受爭議。南一國語四上⟨愉快的旅行⟩提到設置人工魚礁進行復育工作,這種干預方式是否妥當,也是兩難問題,雖然這課的重點是以海底動物的眼光來看待如何人類對待自然,然而文中的描述仍是以「人」的立場為主,強調人類保護蝶魚、保護海豚。 
 
南一社會五下⟨台灣經濟生活遠景⟩提到生態旅遊,然而利用台東與花蓮沿海鯨豚常出沒而興起了所謂的生態旅遊,研究者發現「妥善利用本土的資源,可以為當地的經濟帶來新的面貌。」只是「妥善」二字是相當模糊的字眼,如何「妥善」,課文中並未深究,而只是以圖片「賞鯨豚的生態旅遊」來表示。 
 
南一社會六上⟨台灣社會生活變遷⟩提到達娜伊谷護魚行動,從照片看到過去毒魚的景象,到現今的生態社區,的確護魚行動讓社區居民產生共識,這樣的行動值得讚許,不過研究者曾去過達娜伊谷兩次,看過實際護魚的方式,是以圈養的方式護魚,而且許多遊客喜歡在每一池丟擲魚飼料,這種方式真的達到保育或保護的目的嗎?筆者認為,教科書中的照片只能說達娜伊谷成立了生態社區,但不能說這樣的護魚行動是對的。
 
(3) 自然物收集 
藝術與人文中許多活動內容偏向於美勞方面,因此課程常要求學生蒐集自然物來製作工藝品,例如:南一藝術與人文五上⟨沙灘中的寶藏⟩提到「將海邊撿回來的寶貝洗乾淨」,則應該要修正,畢竟在海邊以貝殼為家的寄居蟹,如果人類再與寄居蟹爭貝殼,則寄居蟹就必須背著人類在海邊所丟棄的瓶瓶罐罐。經建議後,出版社已將圖文做修正。
 
此外,九十四年度翰林版綜合活動領域國小二年級⟨你我的寶貝⟩這單元裡,竟有小朋友捧著貝殼的照片。而同冊⟨寶貝展覽會⟩出現青蛙和烏龜當展覽品。
 
蒐集自然物或把動物當展示品,這樣的題材從低年級開始出現似乎不恰當。雖然寶貝展覽會此課是希望透過這樣的活動瞭解動物,但是應該考量到動物本身,是否願意被帶到陌生環境,因此建議小朋友可以請家長幫忙拍下寵物在家的模樣,這樣才不會讓動物因為展覽而受到驚嚇與干擾。此部分於九十七年度已有更動,然而原本的烏龜改成獨角仙,這樣的更動仍有不妥,建議應刪除之。
 
(十一)人與食物 
健康與體育的課本中,常見CAS 優良肉品標誌、有機農產品標誌,這些認證只證明這些產製品沒添加任何人工物、合乎衛生管理。可是筆者不認為這樣便可說是健康的產品,畢竟所謂的健康,必須在健康的環境下成長,但是從文獻中知道,在台灣,經濟動物命運是悲慘的,尤其是蛋雞,試問在悲慘世界中長大的經濟動物,又如何能成為健康優良的產製品呢?因此,筆者建議在認證上應該更嚴謹。
 
基於上述的研究結果,建議給各出版社兩個編輯方向: 
(一)加強各領域及環境教育對動物保護的情意關懷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健康與體育和綜合活動皆強調尊重生命,此外在環境教育課程綱要也提到「對自然的價值觀則由人類中心的利我想法,轉化為欣賞自然,接受萬物存在本身的價值。」是此,動物保護的概念不該只有知識的傳達,更需要有情意的建構,才能對動物的關懷延伸到對動物的保護。
 
(二)動物保護議題應增加對飼養動物的福利探討。 
動物屬於環境中的一分子,環境教育議題不應只探討「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議題,也應增加對「飼養動物」的福利探討,給予動物應有的五大自由,亦即考慮動物福利普世宣言(WSPA)所規定為人類所圈養或管領的動物,應享有基本的五大自由:1.免於飢渴2.免於不適3.免於痛苦、疾病與傷害4.免於恐懼與緊迫5.能有足夠空間,表現正常行為的自由。這不只是為了動物個體健康,也為了人類福祉,與促進整個環境皆會有所改善。
 
梁明煌(2004)。期末報告(一):教科書動物保護相關概念審查暨研討會。計畫名稱:動物保護教育推廣計畫。行政院農業委會農業管理計畫期末報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