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說從頭~在社子
時間要拉回到十年前,當時我任教於台北市社子國小。有一天,得到了環球馬戲團表演的四張票,一家人歡天喜地開著車到了內湖,正打算去看馬戲表演,沒想到到了現場,卻看到很多環保人士在馬戲團表演現場外呼籲家長們以身作則,勿帶著孩子進行反教育,並發給我們一張宣傳海報。
看過這張海報的內容之後覺得汗顏,隨即在場外跟孩子們說明我們不進去看表演的原因,之後,開著車離開。途中心裡突然閃出一個念頭:「何不將今天的事件設計成一堂作文教學?」
想到這裡我立刻採取行動,將車子開回原地點,又補拍了幾張現場帳棚搭建的臨時表演場,以及動物們臨時的家──「鐵皮屋」,再將之前從月曆上蒐集來的動物圖片以及動物園的照片彙整。
之後,我覺得還不夠,所以根據海報上的地址找到了關懷生命協會的所在地,與該協會的人員進行深入的交談,他們提供給我一卷由美國人道協會拍攝的「馬戲真相」教學VCD,另外,我還從自由時報剪下了有關馬戲團表演的相關報導,待所有資料準備齊全,就開始進行教學。
開始上課囉!
一開始我利用教室窗戶及後面的展示區,將所有可以張貼情境布置的地方都充分利用。數十張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動物照片,如實呈現在孩子們的眼前,看著他們或跑、或跳、或自由散步、或與家人嬉戲的景象,孩子們說:「能夠和家人在一起的感覺是幸福的!」「他們的家好大!」「和一群朋友、家人在水中嬉戲真快樂!」
接著黑板上逐一呈現生活在動物園裡的動物照片,問孩子們:「你看到什麼?」他們回答:「他們住的地方好小,活動會受到限制。」「他們沒辦法和一群好朋友玩在一起」「大象只有兩三隻,他們的其他家人都不見了」「他們被關在籠子裡或強化玻璃內,失去自由,好像犯人!」「雖然動物園已經盡量把他們住的地方布置得跟他們原來的家一樣,但是那畢竟不是他們真正的家。」「動物的眼睛好像告訴我們他很無奈。」……
是呀!從原本活躍在大自然中自由寬廣的空間,到被捉到動物園裡過日子,孩子們都明顯感受動物們的許多改變,那麼,他們有沒有想過馬戲團表演的動物們過得又是怎樣的一種生活呢?
透過「馬戲真相的影片」及「馬戲團表演動物的奴隸生涯相關資料報導」,孩子們的心開始起了變化:「原來動物們會做這些表演動作的背後有這麼多可怕的訓練過程!」「商人好可惡,為了捉小動物,竟然把他們的父母給殺了!」「如果人們不要看馬戲表演,那些人就不會去捉這些小動物了。」「我要回去告訴我的家人不要去看馬戲表演,如果要看就看人的表演就好了!」孩子們熱烈的討論著……
時空轉換~到慈小
六年後(即九十三年),我已在慈小任教。某一天校園內竟然進來一輛載著孟加拉虎的車子,待了解狀況後才知道那是拉斯維加斯馬戲團即將在花蓮南濱公園進行表演,而藉機來到校園做的宣傳。看到這一幕,我的思緒不禁又拉回到當年在台北進行的那一場教學。原設計是作文教學,但孩子從教學過程中學到的還有比作文更可貴的,那就是~對生命的尊重,萬物皆然!
我找到最早教學的所有輔助教材,包括圖片、影片、文宣海報,再加上當年花蓮地方報紙為此所做的宣傳與報導。原打算在自己的班級進行教學,後來因為校內許多老師也覺得有此需要,所以改在演藝廳上課,對象一至六年級都有。面對年齡落差六歲的孩子們,上課語彙的使用就是一大挑戰,但當時覺得有股使命感,亦即,我必須讓孩子們了解馬戲團表演動物的辛酸,課程之後,期待他們付諸行動~拒看馬戲表演。
教育的可貴處在於它能夠對孩子們產生一些正向、深遠的影響,不管在此刻或者未來,想到這裡,其他的問題就不再是問題了。
因緣際會~加上「紙箱體驗」
當初教學的流程是先呈現數十幅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動物巨幅圖片,讓學生發現天寬地闊的草原、天空、海洋就是動物原來的家;接著展示動物園中的動物照片,即使動物園貼心的為他們布置一些與他們原來生活的地方相近的環境,但空間仍是受限;最後看看馬戲團表演動物們住的地方吧!鐵皮屋、鐵籠就是他們表演之餘所住的地方……,孩子從觀察、比較中了解「自由」以及「與家人在一起同享天倫」的可貴。
馬戲表演的動物們不需要表演的時候,經常要待在一個小小的鐵籠子裡吃喝拉撒睡,一待好幾天或好幾個星期,難怪他們會以頭撞欄杆,不想活了!
去教學時,我曾想過利用紙箱子有限的空間讓孩子體驗一下待在如此狹窄的空間感覺如何?但我又想既是體會就要深刻一點、逼真一點,時間是一個考量點,另外,紙箱子呢?只有一個人體會還不夠,全班都參與嘛,紙箱子的來源是一個問題,但這些問題在來到附小之後,就解決了。
當我把想法告訴家長之後,立刻得到他們熱烈的回應。於是,找紙箱的、幫紙箱加工的部份全由班上家長在極短的時間內一手搞定~為了讓體驗更逼真,讓孩子更能深刻感受到這些行動受到限制的動物們的悲哀,大夥在箱子的上方加了一個活動的蓋子,前方做了一個窗口。讓孩子們既可感受到空間的壓迫性,又方便結束體驗時之進出。除此之外,我還設計了「體驗同意書」,學生進行體驗必須有家長簽署同意書才可進行,當然最後全班的每一位家長都同意讓孩子們進行這項別具意義的體驗課程。
為了讓孩子們正視這個「體驗課程」,我們慎重的舉行了「體驗宣誓」。如果您以為經過宣誓之後,孩子們就會正經八百、安安靜靜的進行體驗課程,那就錯了!他們是非常興奮的,所以呢?一個嘴巴嘰嘰喳喳從來沒有停過,不只待在箱子裡面的人是如此,在箱子外面的人更是閒不下來,一下子餵裡面的人喝水,一下子又提供土司麵包、點心之類的,還有人在敲箱子,引起裡面的人抗議,我簡單說了一句話:「你們終於知道遊客素質各有不同了吧!」
今天的天氣還不是很熱,但是在紙箱子裡待久了也會覺得悶。我跟孩子們說:這真好!我們不只可以體驗動物被關在籠子裡空間受限的感覺,還可以順便體會一下在外面溫度高達攝氏三十七、八度時,牠們住在鐵皮屋沒有空調的感受。
所以「紙箱」體驗課程原則上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每個人先體驗十分鐘,就可以出來;後者則是由體驗者自行決定待在紙箱裡的時間長度,可選擇待到受不了才出來,看看自己的忍受度如何?前者因為時間短,孩子們感受不到動物的辛苦,感覺上像是在玩樂;後者呢?從照片可以看出,他們已經忍受到一個極限,個個眼神呆滯,一副累癱的樣子……然而,孩子們自己也說了:「我們累了、受不了了,可以選擇出箱子,但那些動物們呢?難怪有些動物要去撞鐵籠子,如果是我,也會這樣做!」
體驗之後,我要他們為自己最喜愛的動物請命,每個人都畫出自己喜愛的動物,再以第一人稱的語調寫出動物們的心聲。最後就是「限時寫作」的部份了!這樣一堂讓孩子們深刻體驗的課程,在五十分鐘的限時寫作裡,每個孩子都振筆疾書,寫出來的內容讓老師為之動容。從這裡我又想到一個問題:作文教學難嗎?如果作文題目和孩子們的生活結合,或者,是經過一些體驗設計再進行寫作,也許寫作文就不會是孩子們最害怕的一項功課了!
孩子們有話要說……
(附小四年級學生.魏章全)
昨天我們體驗了動物失去自由的感覺,老師要我們坐進紙箱裡,一開始我還可以忍受,但是一下子,我就忍受不住失去自由的感受了。出來後我覺得人類口口聲聲的說人人平等,但歷史更悠久的動物不也需要平等?
從以前我就覺得人類對生物很不公平,人們老是踐踏動物的生命,認為牠們没有生命價值,但這個想法卻是錯誤的!到現在有一些人的想法雖然改變了,但是還有人胡作非為,為了要捉一些野生動物,他們會把幼獸的母親殺了,再把幼獸捉去賣給馬戲團,淪為終生受苦的丑角。這些淪為終生没有自由的丑角如果没有聽從主人的話,就會被虐待。例如:為了讓大象做趴下的動作,而使用電擊棒電牠,動物如果做了反抗攻擊的動作,就會惹來殺身之禍。曾經有一隻大象因為被過度虐待而踩死管理員,大象最後被警察槍殺,看到這種新聞時,感到很難過!
我覺得大家應該讓那些索取動物自由的馬戲團受到抵制,例如:不買有虐待動物的馬戲團門票,讓這種馬戲團在世界上消失。
(附小四年級學生.楊千又)
每個人或者是動物都有他們的自由,為什麼人們要把動物們的自由給封閉起來呢?原本沒有邊際的草原、天空、海洋,可以和自己的家人朋友一起去玩耍和奔跑,但是他們卻因為人們的娛樂而被關在狹小的籠子裡,人們好自私!
所以,老師要我們也體會一下那些野生動物被關在籠子裡的感受。當我坐在老師做的箱子裡時,我覺得蠻好玩的,但是坐久了就一點也不好玩了!我開始覺得很悶、很熱,感覺快不能呼吸了。但是我是坐在「箱子」裡,而不是「鐵皮屋」裡,我就已經熱得快發瘋了,幸好有一些同學在外面幫我搧風!但是後來想想,那些動物根本就沒有人幫他搧風,而且他一輩子的家就是永遠待在那裏。
我為那些動物感到悲傷,但我也為我自己感到慶幸,經過這次體驗後,我再也不要去看馬戲團的表演了。
(附小四年級學生.陳又煦)
我覺得那些動物真的很可憐,因為當我進去這個箱子時,非常的擠,而且我只能蹲著,腳非常的酸,待久了,很悶,讓我不但很熱又難受,我待了二、三十分鐘,就快受不了了!想想那些動物,不論吃喝啦撒睡,他們都得待在這裡度過他的大半輩子,經過這次的體驗課程,讓我學習到「別因為自己的快樂,而傷害到別人」,希望大家可以拒看馬戲,幫助更多動物得到自由!
(附小四年級學生.何唐穎)
前天老師讓我們體驗馬戲團動物被關在籠裡的感受,我進去了兩次,可以體會牠們的感覺。因為我全身都流汗了,而且很有壓迫感,更何況牠們要關一輩子!所以,你愛動物,就放牠自由!
秀蘭老師這麼想……
這堂課最重要的意義不在於孩子們是否能夠完成一篇作文,而在於,他們是否藉由課程體會到萬事萬物皆有生命,也都應該受到尊重!希望馬戲真相教學,帶給孩子們的不只是知識性的學習,也不是那一時的感動,而是後續持續的行動!
回顧當年從內湖回程中腦海閃過的那一個念頭~進行生命教育的課題,至今整整十個年頭。雖說老調新彈,但是,這一次的教學深度與效果卻比前面的任何一次都來得強。究其原由,是因為我們加上了「體驗課程」。
同樣的教材不是不能重覆,而是,如何重覆?因人、因時、因地不同,做適當的調整,也能激盪出最美的火花。
元聖媽咪告訴我:寶貝是個少了根筋的人,或許這樣的體驗,別的孩子感觸良多,他卻會覺得好玩!然而,許多的教學,不一定在眼前就能看到成效,孩子們會長大,當他們長大之後,也許在因緣際會之下,心中那顆尊重生命的種子就會發芽。所以,是對的,就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