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提到動物保護的問題,許多人便認為,追根究底都是政府做的不夠、執行不利。經筆者研究發現,目前存在台灣的動物保護行政組織結構,確實出了某些問題,使得動保業務運作的窒礙難行、停滯不前。但藉由對行政組織結構更深入的了解,也使問題的癥結浮出檯面,讓我們能更清楚的掌握全局,因而想出對策以對症下藥。本文將介紹政府機關內部如何互動、與民間團體的合作關係,以及在這之中的困難與障礙。
一、「動物保護」誰在負責?
我國動物保護四大領域中,除了野生動物歸屬於行政院林務局之外,其他三者:同伴動物、經濟動物以及實驗動物,皆屬於農委會畜牧處之業務。早期尚有動植物防檢局來協助動浪動物的政策管理,但直至民國九十七年一月,農委會統一動物保護的管制事權,並將流浪動物的管理劃併於畜牧處之下。(附圖一)
從組織面來看,整併固然有其好處,但也產生了一些問題。首先,農委會的畜牧行政與動物保護,前者考慮經濟效益,後者則考量人道水平,該如何處理兩者的衝突成為一大挑戰。二來,某些業務需要各相關部會的協助,但因目前動物保護的業務是屬於畜牧處下的動物保護科,位階過低也造成與其他單位的協調問題。
在中央與地方的互動關係中,目前討論最多的為「收容所業務倒底該歸於何方?」在此一議題上,部分防疫所同仁表示,他們的專業是動物的醫療,然而收容所業務則是跟動物行為學較相關,與防疫所同仁所學的專長不相符,因此建議將業務由農政單位負責。但由於目前防疫所所管轄的收容所業務,已占掉整個動物保護業務量的一半,轉移業務將耗費的大量行政成本,因此上述的推力和拉力同時存在,使得地方動物保護行政結構落入進退維谷的局面。
地方政府的表率
在地方政府的組織編制上,台北市的作法最為進步,將原有的「動物衛生檢驗所」位階提高,成立「動物保護處」。其中,原屬於環保局的「捕犬」業務移撥到此動保處,並改名為動物救援隊,此一舉動表現出對動物有更多的關心以及尊重。台北市作為全台的先驅,率先改變動物的態度,實為在動物保護上的一大進展。
二、地方政府有關動物保護的業務現況
目前全台僅有8個地方政府機關有專責動物保護單位,而其他地方政府則由動物保護主辦單位(如檢驗所、防疫所、防治所、產業發展處等單位)以負責所有業務,有些需要與其他政府機關合作,有些則是外包給民間,以下就這些涉及不同單位的業務做簡單說明:
(一)同伴動物及其他一般性業務
需與其他政府機關合作的業務,如寵物業者(繁殖、寄養、買賣)的登記,依動保法規定,經營寵物業需先經過申請,在這部分,便需要商管行政單位檢查該寵物業是否符合法規。動物急難救助則需要機動性高、24小時待命的消防單位協助。
而另外有兩項業務在合作上有較多的困難,分別是「捕犬業務」與「稽查業務(包含動物虐待、賭博、鬥雞鬥犬、宰殺販售動物、環境等稽查)」前者目前大部分由各鄉鎮清潔隊負責,但不少清潔隊同仁表示,捕犬並非他們的專業,而且每天光是處理垃圾就已經是很大的業務,令人疲憊,在這種情形下去捕犬,難有多餘的精力為動物著想,因此應將業務回歸動物保護主管機關,或者是交由經專業訓練的捕犬員會比較適當。
而在稽查業務部份,因涉及公權力,動保員雖可進行稽查及取締,但由於動保法為行政法而非刑法,不僅罰則較輕,亦無法開搜索票進入民宅搶救受虐動物。
再者,這些業務有其一定的危險性,例如屠宰販賣狗肉,賭博、鬥雞鬥犬因獲利龐大,往往背後都有黑道在撐腰,若無警察單位協同辦理,便難以進行。但由於警察平時的業務繁多,也難有多餘的時間配合動保員稽查。
運用公司協力或是外包的方式,某些業務相當依賴獸醫院的辦理,例如「寵物登記」、「安樂死業務」以及「絕育推廣」,有專業的獸醫院的協助,可讓業務進行的更順利。另外在「教育推廣及宣導」的部分,獸醫院、非營利組織、公會、學校的相助都讓政府事半功倍,藉此成功的讓大眾更有動物保護的概念。
(二)經濟動物
中央政府對經濟動物福利的管理分教育與查核兩方面。教育部份,例如運送經濟動物需接受職前訓練,屠宰工作的從業人員每年也需接受作業訓練。查核部分則因人力不足,多為檢舉後被動查核的方式。
(三)實驗動物科學應用
中央政府委託民間單位進行對研究人員的訓練,另外也會經由外部查核(由農委會的動物倫理委員會負責)以及內部查核(由各機構中的動物實驗管理小組負責)來進行管理。但查緝效果有限,截至目前為止,尚未有任何一件因此受罰之案例。
三、動物保護業務歸屬的檢討
動護保護的業務多且繁雜,筆者將其分為二十項業務來探討,近年政府正在進行組織再造,將減少公務員員額,增加委外辦理,以及將業務交由地方辦理。在進行組織整併時,需考慮到以下三個面向:
1.首先,如果執行該項工作不會影響到人民權益則可去公權力化,交由民間執行。
2.其次,如果執行此業務會因地區不同而有差異,則需要將之地方化。
3.最後,如果這項工作內容民間也有能力辦理則可以委外化。
經由對全國動物保護檢查員的統計問卷,筆者將20項業務應採取的再造方式整理如下表,並在備註欄說明動物保護檢查員對該原則的意見。
筆者舉「寵物繁殖買賣寄養業者的行政管理(發證、定期、不定期稽查及獎懲等)」業務為例,筆者經分析後建議,該業務不應該去任務化(即應繼續由政府辦理),但可採行地方化,由地方政府本身執行,而不應該交由民間執行。而在此項業務上,有動保員建議可將寵物業評鑑事項交由民間辦理,惟應由政府有最終審核權。其餘各項目的建議,亦均清楚分析於上表,讀者可自行查閱。
經機關業務檢討後之動物保護行政業務較理想之執行方式
業務項目 |
機關業務檢討原則 |
備註 |
||
去任務化 |
地方化/中央統籌 |
採取模式 |
||
1.宰殺、販售寵物案件的處理 |
否 |
地方化 |
政府執行 |
動保行政人員無意見 |
2.賭博、鬥雞(犬)案件的處理 |
否 |
地方化 |
政府執行 |
動保行政人員無意見 |
3.犬隻的協尋 |
是 |
|
|
與動保行政人員意見相同 |
4.寵物繁殖買賣寄養業者的行政管理(發證、定期、不定期稽查及獎懲等) |
否 |
地方化
|
政府執行 |
部分動保員認為可將評鑑業務項目委外,惟該項目具公權力,僅能將行政事項委外,政府保留最終評鑑審核權。 |
5.寵物登記的行政管理(項目委外) |
否 |
地方化
|
業務項目委外 |
與動保行政人員意見相同 |
6.經濟動物運輸、人道屠宰的行政管理 |
否 |
中央機關保留 |
政府執行 |
動保行政人員無意見 |
訓練由中央統籌 |
業務項目委外 |
動保行政人員無意見 |
||
7.動物科學應用的行政管理(即對實驗動物單位的行政管理) |
否 |
中央機關保留 |
政府執行 |
動保行政人員無意見 |
查核由中央統籌 |
業務項目委外 |
動保行政人員無意見 |
||
8.收容所管理 |
否 |
地方化 |
機關委外 |
與動保行政人員意見相同 |
9.私立收容所的輔導 |
否 |
地方化 |
政府執行 |
動保行政人員無意見 |
10.收容動物認領養推廣 |
否 |
地方化 |
機關委外 |
與動保行政人員意見相同 |
11.收容動物安樂死業務 |
否 |
地方化 |
業務項目委外(注意委託對象) |
1.動保行政人員贊成反對意見約各半 2.因本事項涉及動物福利,似不宜由營利事業處理,應由非營利組織或獸醫師執行 |
12.犬貓絕育推廣及補助 |
否 |
地方化 |
業務項目委外 |
與動保行政人員意見相同 |
13.輔導非營利組織的運作 |
否 |
中央統籌 |
業務項目委外 |
動保行政人員無意見 |
14.輔導志工 |
是 |
|
|
與動保行政人員意見相同 |
15.動物急難救助(或稱危難救援) |
否 |
地方化 |
業務項目委外 |
與動保行政人員意見相同 |
16.動物虐待案件的處理 |
否 |
地方化 |
政府執行 |
動保行政人員無意見 |
17.動物環境衛生案件的處理 |
否 |
地方化
|
政府執行 |
動保行政人員無意見 |
18.動物管制業務(俗稱「捕犬」) |
否 |
地方化 |
業務項目委外(注意委託對象) |
1.少數動保行政人員認為可委外 2.惟因本事項涉及動物福利,不宜由營利事業處理,應由非營利組織執行 |
19.對外公共關係(媒體、議員、里長、民間團體、一般民眾等等) |
否 |
地方化
|
政府執行 |
動保行政人員無意見 |
20.教育推廣及宣導 |
否 |
中央統籌 |
業務項目委外 |
與動保行政人員意見相同 |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四、對於行政組織調整的其他建議
(一)動物保護單為應提高為「動物保護處」
目前歐洲多數國家之動保業務,皆有動物福利專責單位。反觀我國,由農委會畜牧處下的動物保護科所職掌。但隨著社會的變遷,動保的相關業務不斷增加,人民的要求與期待也愈趨多元化,急需設立起一個專責機關以解決現況的不足。
關於該一專責單位之位階,應該提高至「處」的層級,如此一來,不僅人力與經費較充裕,與其他單位合作時,也不會因位階不對等而產生不順暢之情形,提升組織的溝通與效率。
但是否提高位階就是解決問題的萬靈丹呢?若全部由「中央集權/制式化」的方式來辦理,那地方政府不就失去因地制宜的裁量空間了嗎?關於此問題,筆者建議,如前文所述,有些業務適合由中央統籌,有些則否,應視其個別特性來判斷。另外,政府也可透過政策實驗的方式,調整某些業務,實際實施一段時間以評估結果。
(二)分工業務需有整合機制
動物保護的業務常常需與其他單位合作,如捕犬業務與環保單位、危難救助與消防局等等不勝枚舉。但到底該如何分工?各個單位都有其想法和理由,但因立場不同甚至造成彼此對立、互相推諉的狀況。例如環保單位認為,捕犬應交由具動物保護理念的動保單位負責,而另一方面,動保單位則以人力不足及缺乏地緣關係來主張不適合該項業務。另外在警察單位也是有相同的情形,動保人員無司法權需要協助,但警察又有大量業務纏身,兩者亦無法獲得協調。筆者認為地方政府有必要設立動物保護定期會報,由市府較高層主管主持,協調動物保護執行時所遭遇的分工困擾。
(三)管制機制與中立第三者
在動物保護的管制政策中,普遍存在位階過低的問題。若違法的是地方一級單位,位階過低的動物保護檢查員該如何處理?此種情形必然造成動保檢查員的困擾,執行也難具成效及公平性。除了提高位階來解決此窘境,另可在查核機制中加入「公正第三者」,獨立置於兩者之外,改善目前查核機制之缺點。
(四)非營利組織與動物保護教育
動物保護團體影響政府甚鉅,一方面協助政府,一方面也在監督政府。但相較於西方國家,我國的動物保護團體仍有需多成長空間。政府若能扶助動保團體成長茁壯,對未來公私協力的互助關係亦有極大幫助。但在補助的同時,亦須注意評鑑制度。透過查核及評鑑,政府得以避開立意不善的民間團體,將資源作有效且正確的分配。
除了非營利組織,學校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動物保護的教育上貢獻良多,但一切仍有賴政府提供之預算,筆者建議,可將動物保護的概念加進教材中,讓學生們從小培養愛護動物的態度,漸漸的成為台灣社會的共識,趨時推動動物保護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