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世紀環境的各種異象陸續出現,人類開始正視「地球生病了」的警訊!數世紀以來地球上多處生態因人類的需求而遭到過度的破壞,原以為用之不盡的自然資源正逐漸枯竭,環境的變化加上氣候的異常也讓許多物種正快速消失中。為亡羊補牢,世界各地開始重視生態相關議題,各國除了投入大量的資源進行生態各領域的研究,更積極的推展生態相關教育,期能透過教育使環境議題得以普及至一般民眾。台灣的教育因應時代變遷及尋求國際化的目標下,一直順應時代所需而進化改革;為強化生態教學除了在原學制上的自然類學科上加入許多生態及環境相關的教材外,政令及一般社會教育上也利用各種管道灌輸民眾「尊重生態,保護環境」的觀念,希望將此概念普及為民眾日常生活的常識;因此,學校的教育在制式的文字平面教材外,也增加了實驗、體驗、參觀等多元的教學素材,透過實務與經驗的體驗擴大學習領域、加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戶外教學」便應運而生。
戶外教學場所良莠不齊
國內各級學校依教學所需各自安排戶外教學,國中、小更是將戶外教學安排為常態性行程,尤其國小各年級每學期〈或每年〉必安排一次戶外教學已成為固定的課程;故以「生態」為主題的戶外教學場域之需求量也因而急劇上升。除了公家設立的博物館、動物園、生態園區等是必然的戶外教學場所外,在各地區私人的生態園、農場、遊樂園也紛紛加入,並且營運內容總會加上「生態戶外教學」一項,以吸引各級學校參訪。其中部分是由原來為動、植物繁殖場轉型,部分是嗅到中戶外教學市場的商機而興建;而為符合「生態教學」的主題,以動、植物為主角的農場或樂園便如雨後春筍般的在各地出現。
在眾多的戶外教學場所中,以動物為主題的場所因為有動物實際的活動或接觸,常常是學校必安排的熱門地點,也是容易造成學生深刻印象的地方;但這眾多的場域所提供的環境及教育內容,目前並沒有相關的審查及管理制度來考核,因此,其品質及專業素質參差不齊;加上部分商家以增加「可看性」及「獨特性」為營運導向,所以「動物表演」、「珍禽異獸」的收集是許多以動物為營運主題的場所吸引消費者的主力,另外,以自創的體驗節目,如:觸摸池、餵食秀、釣動物等等,以及誇大自家的獨家專業能力,如:世界唯一、國內僅見等,自喻專家的手法來吸引戶外教學的師生;其中更有不少場所與旅行社合作,將其安排為戶外教學的推薦行程推銷給老師們。然而,這一些單位對於動物使用的合法性、動物照養的專業度以及動物福利及動物權的提供、教育素材內容正確性、動物與人的安全性、疾病管理等等,往往在刺激的表演及體驗後被忽略,甚少有老師或教學單位會仔細思考,這一些場所提供的是真正的生態教育還是只是另類的經營生意,讓學子在參觀後所學到的是生態知識的增長,還是只是看完一場秀後的「無動於衷」,甚至是對於「尊重生命」的負面教育。
教師缺乏足夠資訊評選
戶外教學的宗旨原是藉由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對於生態的了解,使其能尊重生態進而保護生態,然而,多年來許多戶外教學場域以經濟效益為主,常常以譁眾取寵的方式各出新招,並不重視其提供的內容品質是否合法及正確,加上多年來並未有相關單位對於戶外教學場域進行評估及管理,因此,對於各戶外教學場所素質的了解及教育內容的品質罕見有人關心。雖說教師是選擇戶外教學場域的核心人物,但是卻沒有足夠的資訊或概念培養的管道,提供於教師們〈尤其是國中、小〉作為選擇評估的基礎;因此常見到為了安排每年至少一次的戶外教學老師們總是傷透腦筋,教師們也只能藉由旅行社、媒體及商家廣告或私下口耳相傳等方式,盡量安排不同地點的參觀行程;但是,對於參觀地點所給予的內容卻無法一一篩選過濾,對於參觀單位所提供的資訊及教育內容,師生們也只能照單全收,至於正確性及後續影響也不知如何做進一步評估。
教育素材不當,傳達錯誤知識
國內有許多以動物主題吸引遊客的熱門戶外教學場所,為了生意考量自行發展出不同於同業的特色,所以,大型的動物園除了收集不同物種外,訓練動物進行表演、騎乘動物、與動物拍照、觸摸或餵食動物等都是常見的項目;而在這一些節目進行時工作人員自許為專業的解說若進一步了解,許多地方的安排是以嘲笑譏諷的方式介紹物種,對於生物知識的內容更是錯誤百出,對於表演節目的設計與安排,也不以展現動物天性為主,而多以模仿人類行為或刺激動物表現負面行為等為表演內容。另外,標榜「體驗單元」的節目不是讓參觀者觸摸或騎乘大型的野生動物,如:鱷魚、駱駝等,就是鼓勵餵食幼獸,如:餵老虎BABY喝奶;更甚者鼓勵學生與動物拔河,如:釣鱷魚。藉由戶外教學是讓學生更快吸收知識的方法之一,但是,如果教育素材提供不當,不單只是知識的錯誤傳遞,往往導致學生對待其他物種生命的態度偏頗;試問,當您帶著孩子們在一個擁擠的簡陋環境中,看著作人員以懲罰的負面方式勉強動物做不自然的動作,或是在一個小籠子旁餵一隻已經喝過幾十瓶『牛奶』的小老虎時,甚至於去看一場「猴子小丑們」的可笑表演後,您將如何對學生進行保育教育?鞭打斥喝斥猛獸可以叫它就範,你可以用處罰的方式征服萬獸之王?或是老虎寶寶是拿著奶瓶喝沖泡式的『牛奶』長大的?生長在森林裡的猴子穿著滑譏的小丑裝騎著腳踏車是它們自然的行為?出了表演場您的學生告訴您的是那老虎該保護還是我可不可以在家養小老虎?是欣賞他們看到動物的珍貴行為還是佩服工作人員真厲害?是提議要讓動物活在大自然裡還是告訴您那猴子好可憐都一直被鍊子鍊著而且被打罵?而打著所謂教育孩子認識動物的幌子下,我們的下一代看完表演對動物的知識增進了嗎?對保育的觀念提升了沒?
曲終人散,動物安在?
然而這一些動物照養所需的設備及費用都是主辦單位最大的開銷,當收入不如預期時,虧本的生意沒人做,就把這些原本的搖錢樹棄置,加上節省成本幾乎所有的設備、照養環境甚至食物都遠遠低於正常動物的需求;而一些固定點的常態表演為了製造最大的經濟效益,必須在短期內完成主角的訓練,為了方便訓練所以上場表演的主角會「嚴選」特定的性別及年齡,再者,基於成本考量常以最少的“表演群”擔任最大量的節目,因此,可想而知這樣的需求下動物福利及動物權還會被重視嗎?但是當曲終人散時鈔票分完後,再也沒人想理會這一大群花錢的牲畜。最常見的當生意不好經營不善,經營者將動物棄置不管,不僅戕害動物身心,並且造成周遭民眾恐慌及疾病傳染疑慮。當民眾發現擔心受怕時只能請政府處理;而當政府要求負責單位處理時,當初高唱秉持保育愛心做教育的單位,不是來個相應不理,就是擺出窮苦無奈的哀兵姿態,總之採取拖延戰術,要不拖到餓死動物,要不就將這燙手山芋丟給政府,這過程不止引發社會不安還可能引來國際韃閥,嚴重損害國家形象。而政府基於維持社會安全職責及避免外界抨擊的心態,加上沒有法規作為懲處的依據,幾乎每一次都被迫收容這些流浪動物,然後再每年編列大量預算〈人民的納稅錢〉去照養這一些動物。
提供教師資源,提升戶外教學品質
學校教師及從事生態教育人士都是為生態永續經營盡心盡力的一群,為了讓教學過程的豐富化及多樣性教師們總想盡辦法善用各領域的多元資源;然而,要滿足大量的多元化教學方式的需求,又要達到一定的教育品質,無法只是要求站在第一線的教師們在教學前仔細評估篩選,教學後進行考核及淘汰;相關單位對於戶外教學場所的審核及評量篩選,甚至於相關法令的制定都是必要的。既然教師們是為戶外教學品質把關的守門人,應該提供教師們相關基礎認知的培訓,以及專業評估的依據,並且提供相關諮詢管道作為教師們在選擇戶外教學場地時的後盾,使其能做出更有利於教學的正確選擇,如此才能成達到戶外教學的目的與提升教學品質,且進一步達成真正的生命教育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