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將近10年,《2010年生物多樣性目標》確定無法達成;而學者推估,未來10年內如再不積極地宣導及採取有效的保育與復育措施,「2048年海洋生物多樣性悉數滅絕」及「人類將無野生魚類可吃」的科學報導恐將成真。
多年來,在人為因素及氣候變遷的加成作用下,全球的海洋生物多樣性陷入持續減損的危機。2010年底世界各國重新訂定的《2020愛知目標》,其主要策略及綱要目標即與海洋有關。本期我們將跟隨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邵廣昭教授,一起檢視《愛知目標》的國際新趨勢,探討台灣未來海洋保育及魚源復育工作的努力方向,以及有效的海洋保育措施。
除了有效而積極的保育策略與行動之外,建立環境倫理觀念也是刻不容緩。
鮭魚出生後從溪流遷移到海洋,最終逆流回歸溪流的生命旅程,顯示大自然內在運行的奧秘,它和諧地存在於一切生靈之間,所有動物都在其中各自完成演化任務。然而,人類卻極力想逃離這秩序之外,從自私的經濟效益觀點違反生命內在邏輯,以基因工程科技重新設計鮭魚的生理,製造出病態的「科學怪魚」。
基因改造鮭魚若逃逸到野生鮭魚的自然棲地,可能導致野生鮭魚大量死滅;食用基因改造鮭魚亦可能造成人體過敏。人類從自我本位中心出發追求經濟效益,付出的將可能是永久無法回復的毀滅性代價。長期關心動物權益的旅美作家房曼琪女士,將透過美國政府是否核准基因改造鮭魚上市的新聞事件,與我們共同關注基因改造動物對人類、動植物,以及環境可能造成的負面衝擊;也從鮭魚的生命歷程中,重新審視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回歸以生命為中心的環境倫理。
適逢六月的世界海洋日,各項海洋保育相關活動也於世界各地展開。本會結合國際動保團體聯名向教育部長陳情,終止了屏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提出引進鯨鯊計畫;亦與Wildlife21聯合推動農委會近期於海洋大學成立「鯊魚永續保育中心」;並配合荒野保護協會協辦「追尋鯊魚」活動,推動拒吃魚翅、保護鯊魚。
除了共同關心海洋問題,本會多年來推動禁賣捕獸鋏修法案,趕在6月立法院休會前三讀通過。未來非經中央主管機關許可,任何人都不得製造、販賣、陳列或輸出入獸鋏,違者可處罰鍰。本法案通過後,捕獸鋏掃雷行動將展開新的方向,期望全民一起加入消滅獸鋏,讓腳下不再步步驚魂,不僅是保護動物,也保護你我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