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體會動物的痛苦

動物關懷
文/
錢永祥/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體會動物的痛苦

所謂動物權、動物福利,要求的就是人類在積極與消極兩方面避免給動物製造痛苦。消極而言,我們應該避免虐待動物;我們需要警覺,自己對待動物的方式是不是令他們受到了痛苦。積極而言,我們應該設法讓動物的生活符合他們的基本需要;我們需要了解各種動物分別需要甚麼方式的生活。在這兩方面,都需要有關動物生理、習性、行為的大量知識,只有專業的獸醫師與動物學者能夠提供。

可是如果動物是否痛苦,乃是我們關懷動物時應該注意的焦點,那麼,關心動物權與動物福利的人,除了增加自己的動物知識、加強道德的思考之外,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那就是培養自己與動物「同情共感」的能力。其實,無論是對待人、對待動物,道德的反省與推理誠然極為重要,更基本、更真實的動力,還是來自正視對方,來自對他人、對動物的一種設身處地的「敏感」。當身邊某個人、某個動物在受苦的時候,有人會視若無睹、有人會無法理解,有人卻能夠注意和體會到對方的感受,甚至以不忍的心情伸出援手。這中間的差別何在?

我們拒絕去正視、關懷他人的痛苦,有許多原因。其中一個癥結,就是我們無法藉敏感的想像力進入對方的感受、讓自己也能體會同樣的感受。現代社會裏人與人的隔絕,常常使得他人的苦痛對我失去了意義。好在人與人之間總有強大的法律、道德、文化傳統、社會關係來維繫住相處的基本規範,因此人與人之間的侵凌、傷害,總是受到了相當的節制。

但是在今天的社會裡,人與動物是隔絕至極的。分明是一隻隻有生命、有感覺、有情緒、有慾望的生靈,我們卻要稱他們為「物」。在我們的經驗裏,動物的存在大體不脫食物(在市場、餐桌、麥當勞)、觀賞物(動物園、馬戲班)或者寵物三種身分。食物當然是待死的肉,寵物與玩具的差別也不大,動物則當然只是會動的物。如果我們與動物的直接接觸只停留在肉品與玩具的層次,我們自然很難開始去設想這些生命到底在想甚麼?他們在籠子裡、鍊條下、屠宰台前、孤獨幽暗的公寓角落裡、街頭車陣中間、藥味瀰漫的實驗室裡、科學家的刑具下,到底是甚麼感覺?他們會痛嗎?會恐懼嗎?會絕望嗎?會渴望與同伴嬉戲嗎?會思念在陽光下的奔跑或者慵懶嗎?這類問題,大概很少進入人的腦海裏了。

換言之,人類與動物的隔絕,使得人類無法想像、體會動物的痛苦是怎麼一回事。而當然,再加上缺乏法律、道德、文化等因素的制約,人類對待動物的方式會墮落到無法無天的殘暴程度,也就不足為奇了。可是根本的問題,還是在於我們能不能想像、感同身受地體會動物的痛苦。沒有這種同情共感的能力、沒有這種道德敏感度,一切有關動物權利與動物福利的道德思考,都會流於形式,不可能成為關懷與行動的動力。

所以,關懷動物的起點,是讓我們自己面對動物、理解動物、想像動物的感受和希望。理解會失敗,想像往往會錯誤,可是不經過這種努力,我們無法跨過人與動物之間的藩籬。這種時候,我們也很難變成動物權與動物福利的保障者、鼓吹者、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