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源頭管理,終結撲殺

動物關懷
文/
編輯室

源頭管理,終結撲殺

「生命的存活,是何等艱難的事!」

近年天災頻仍,在新聞畫面中,不乏人們為同伴動物從斷垣殘壁中獲救而振奮鼓舞的動人畫面,釋性廣法師在九二一地震後寫下「生命的存活,是何等艱難的事!」這段話,正是這般動容真情的最佳詮釋。

然而,在風調雨順的承平之時,相同的生命卻在街頭巷尾遭受無情的禁錮與殺戮。在台灣,流浪狗被捕捉進環境惡劣的公立收容所後,先遭受身(疾病傳染及犬隻攻擊)、心(對緊迫環境的驚恐)虐待12天,然後再經由黑箱作業「銷毀」。台灣現行的流浪動物對策,就是建立在這樣的人間煉獄之上。捕捉、撲殺流浪動物必須耗費大量的人力與財力,不僅浪費高額社會成本,更是最負面的生命教育,傷害動物,也傷害為禍而不自覺的人們。

當許多歐美國家正在執行嚴格的流浪動物源頭管理,而亞洲地區的開發中國家甚至已經在全國實施禁殺流浪動物政策時,台灣的流浪動物對策究竟落後其他國家多遠?本期專題〈走自己的路——從亞洲動物保護會議看台灣的流浪動物政策〉,將帶領讀者觀摩各國以「源頭控制」的流浪動物管理經驗:印度的ABC(Animal Birth Control)全國性捕捉節育計畫;不丹政府與國際人道協會(Humane Society International)合作推行的全國性CNVR;美國SPCA與官方密切合作,行之有年的「舊金山模式」;香港、新加坡、中國、英國、德國的寵物飼養法律規定。期望他山之石,能攻台灣日積月累之錯。

當捕捉撲殺趕不上流浪動物的生殖速度,而政策及立法單位對「源頭管理」卻仍欠積極時,台灣民間推動TNR(絕育回放計畫)的腳步仍在日漸加速,而地方政府也開始與民間合作、協助執行TNR,〈台南縣流浪犬的族群控制和減量〉一文將為讀者帶來TNR計畫的成效報導,說明將原本偏重分配於捕捉撲殺的經費與資源,調整為源頭絕育控制的政策改革確實可行,不僅改善動物處境,也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

生命存活不易,任何人都無權擅定輕重、恣意取捨。更合情理、更尊重生命的源頭管理政策,不僅能停止繁殖與撲殺的循環,也才能落實生命平等的真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