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牠,不只是商品:
《品種狗的故事》紀錄片的誕生
緣起
本次會申請關懷生命協會(以下簡稱協會)的計畫,緣於我大四上學期在動物醫院見習的經驗。那時我在台北市某家頗負盛名的獸醫心臟專科醫院見習,常常整天待在那兒。星期六是獸醫院生意最好的時候,來求診的狗兒和飼主絡繹不絕。醫院不大,有限的座椅被人和狗佔得滿滿的(貓不佔位,因為牠們有貓籠,放地上正好!)這些病患以小型犬為主,博美、貴賓、馬爾濟斯是常客,偶爾可見拉不拉多或黃金獵犬,而牠們生的病總很一致,小型犬幾乎清一色是二尖瓣脫垂(一種心臟瓣膜退化的疾病),大型狗則常見肥厚型心肌病。
某個星期六傍晚,忙碌了一個下午後,好不容易盼到下班時間,心情愉快的我正準備換下刷手服時,一位婦人帶著小狗前來求診,那是自我見習以來頭一次在該診所看見的非品種犬,我依稀記得,牠是一隻黑色米克斯,小小的、個把月大;牠的主人,一位顯然是愛心媽媽類型的老婦人,趁著醫師幫小狗檢查的空檔,操著台語和醫師閒話家常順便報告症狀。
爽朗、親切、愉快的老婦人與她的小米克斯犬,用他們素樸的生命力,在周圍畫下一道又深又寬的鴻溝,毫不遲疑的隔開了身旁那群穿著時髦、口操標準國語,品味不俗、談吐有禮的人及他們病懨懨的純種犬,在慘白的日光燈照射下,病犬看起來更憔悴了。我看著眼前這一幕,陷入深思。
經過
我能替牠們做什麼?從醫院回學校的路上,我不斷思索著。誠然,品種狗易患某些疾病非牠們所願,有幸遇到負責任的飼主,就能得到較好的醫療而延長壽命,但大部分遺傳病都是慢性的、退化性的,只能控制,無法根除。我不禁想,如果飼主一開始就知道要養的狗狗可能會生病,而且這病還是基因缺陷造成的,在養狗前,是否會多考慮一會兒?養的時候是否會多計畫一點,狗狗生病後被棄養的機會就能少一些呢?
「那就做一部飼主的宣導教育片吧,告訴他們寵物店買來的狗多麼容易生病。」我如此告訴同伴,信誓旦旦的相信我們的點子既獨特又創意,並向協會遞送「2011動物保護行動方案」的申請案。
有時候,單純的念頭看似令人興奮,實踐起來卻十分困難。才剛著手就遇到難題,如何證明品種狗真的比較容易得遺傳病,而混種狗就不會?更重要的是,所謂遺傳病真的是遺傳的嗎?「雖然有某些疾病較常發生於某些品種狗,但那些病不一定和遺傳有關,或是還未被證明是遺傳造成的。」一位獸醫系的老師如此回應我們的訪問請求。
同時我們也面臨飼主不夠的窘狀,貼在醫院外的誠徵飼主啟示雖然被很多人撕走,回電的卻只有三位,其中適合訪問的僅有一位。更令我們沮喪的是,類似的主題已被英國BBC所拍攝的紀錄片捷足先登了,論陣容、論經費、論實務經驗,我們的計畫頓時顯得沒有執行的必要。
到了六月,我們只完成兩個訪問,計畫陷入僵局更令人痛苦的是,工作人員都是獸醫系四年級的學生,還得應付大學最後一次,卻一點也不輕鬆的期末考──被當的人就無法成為實習醫師──,諸多壓力接踵而至,我無心,也無力管這個計畫了。
轉機
在挫折的摧殘下,我放空兩個禮拜,專心讀書,順利度過期末考,主要工作人員也進入醫院實習(頓時少了兩位合作夥伴!)暑假來臨,我把握空閒的時間,一連發了好幾封訪問信,也把之前的訪問拿出來重看,發現還是有些可以用的部分,決定先將已完成的兩位飼主的訪問編輯剪接,再加入獸醫系蘇璧伶老師的訪談。雖然內容有些貧乏,與我預先設定的格局相去甚遠,倒也可以讓我交差了事。「沒時間了,先這樣辦吧。」然而我欺瞞不過自己,一種混和了失敗與不甘心的感覺將我吞噬。那陣子每天晚上我都很晚才睡,想著到底要怎麼做才能讓我的計畫起死回生?
不久,某日近午時,熬夜的我才剛睡醒,意識不清的坐在書桌前,突然接到協會瑾珊打來的電話。她熱情的問我計畫進行得如何,我忘了當時是怎麼回答的,總之敘述一些訪問過程的趣事,聊著聊著,我突然覺得自己和夥伴們其實也做了不少事情,只是卡個BBC障礙在前面,心裡很不爽罷了,談到最後,瑾珊說他和協會的人都很期待這部影片,我用心記下這句話。
那通電話似乎帶著魔力,所有的事情開始變得順利起來:找到新的攝影師,精良的設備和對方豐富的經驗使我在創作上如虎添翼;密集的拍攝也讓枯竭已久的靈感又紛紛湧出;獸醫系蘇璧伶老師和飼主茶麻在百忙之中,仍積極的與我們安排訪問事宜;於黃泰山大哥主辦的陳情活動中,認識了願意熱情分享心得的愛媽;歷經多次的實戰訪談,逐漸能抓住訪問的要訣。我們甚至邀請到高雄市寵物商業公會的總幹事加入訪問,在他的鼎力幫助下,也約到了高雄市動保處處長,並得以進入高雄市合法繁殖場中拍攝。就我所知,這應是動保團體與繁殖業者首次的和平接觸。對於高市合法繁殖業者坦然而公開的態度令人驚喜,也更期待業者的觀點能替繁殖場這一老議題帶來新的突破。
一晚,我拿出紙筆,打算將這陣子密集工作所得的靈感整理出來,很快地便完成了影片架構,並定名為「品種狗的故事」。正如片名所揭示,這是一部從頭到尾均以「品種狗」為主軸陳述的紀錄片,我們從品種狗的由來開始,逐步帶領觀眾了解,現代社會中寵物遭商品化的過程及其衝擊,並提出反思和改革方向。這不免讓人聯想到Anne Leonard和團隊的成名作〈The Story of Stuff〉(中譯「東西的故事」)及其後續的故事系列。其實,我的信念極其單純:如果連礦泉水的故事都有人記錄,並在YouTube創造將近百萬人次的點閱率,身為動保人,我們豈有理由不去關注每年數以萬計新生品種犬的製造、販售以及牠們的命運!
我衷心期盼,一小群人的努力能喚起大眾對品種狗──作為一種「商品」──的認識與反省,並化為進步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