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慈悲的飲食

動物關懷

慈悲的飲食

人類,是地球上唯一會大量培育、飼養、宰殺、食用其他物種的生物;而飲食,正是造成地球上最多動物死亡與受苦的人類活動。全球為了提供人類食用,每年宰殺 560億隻動物,而光是 2300 萬人口的台灣,一年就可以宰殺超過10億隻食用動物。

經濟動物的龐大需求和產業規模催生了工廠式農場,人類將工廠量產理念與技術應用在動物身上,尋求快速而低成本的商業模式以謀取最大利益。在商業化的產製流程中,動物不被視為具感知能力的生靈,只被當成食材與產品製造材料的來源。
   
動物們被餵飼、施打生長素或瘦肉精等化學藥劑,以求更快速的產卵、增重、長出更多瘦肉;動物們被以集約式大量飼養,監禁在擁擠不堪的空間,並透過減少運動方式讓動物體重成長至超過其身體結構所能承受之重量;最終,動物們於未完全喪失知覺下,在冰冷機器構成的「生產線」上吊掛、重擊、肢解,迎向充滿驚懼的生命終點。

科學已經證實,動物與人類相同,能感知痛苦、恐懼、飢餓、孤獨,人類只需要設身處地,就能理解動物的基本心理狀態,也因此必須肯定動物與人類一樣,擁有免於恐懼、追求快樂的機會和權利。

時值年終,本會舉辦經濟動物講習,邀集台灣大學獸醫學院費昌勇教授、增進動物福祉協會會長Mr. Paul Andrew Bernal及本會釋傳法秘書長一起討論飲食問題,探討我們長年來傾全力推動的「動物權」與「動物福利」觀念。本期〈台灣動物之聲〉將摘要講習內容,邀請讀者一同檢視經濟動物產業所謂「衛生、無痛屠宰」背後的種種不人道現象,期望新年度的開始,大家能以同情心和同理心超越物種界限,從最基本的日常飲食活動改變,逐漸累積為巨大規模的愛護生靈的社會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