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發出教師的良知良能
「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白居易這首詩,告訴我們生命都是一樣的。一樣的有血有肉,一樣的有感官覺受……;遇到恐怖的事會害怕,皮肉受創也一樣感到痛楚……而人類以萬物之靈之高姿態,故意把動物忽略成「物」,以為自己對這些「物」有主宰權,這實在是非常可悲的心態。
人類常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聰明才智掠奪地球資源,只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和五官覺受。在過程當中,破壞自然環境不說,還迫使動物過著悲慘不為人知的生活。曾看過一部記錄片,片中說明動物們至少從五個面向來「服務人類」。以下一一列出這五個面向:
一、 當寵物。(諸如貓、狗、兔子、烏龜等)
二、 當做食物。(如雞、豬、羊、牛等經濟動物)
三、 提供衣著需要,甚至滿足虛榮。(例如羊毛、皮草、名牌包、名牌皮鞋等)
四、 提供娛樂,甚至是感官刺激的享受。(如動物園、賽馬、鬥牛、馬戲團之類)
五、 提供研究之用。(如醫學實驗)
我們要意識到,人類對於地球上的資源並沒有所有權,更遑論對其他動物的生命,更要尊重和保護而不是無止境的掠奪。而動保的議題和觀念,在此時更形重要。教育工作者在推動生命教育時,是否就從教導孩子尊重自己生命也尊重其他眾生的生命著手,培養孩子建立對動物的同理心,瞭解人類只是地球上的公民而非主宰者,培養孩子謙遜體貼慈悲樂觀的心性。
此次由協會主辦的「動物保護教育扎根計畫種籽教師研習營」,以五個面向裡的第一和第四項為內容。以第一項流浪動物來說,教育工作者要瞭解政府和民間團體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流浪動物到了收容所後環境如何?動物們要面對什麼問題?要如何被處置?是被安樂死抑或是被禁錮?透過研習實地參訪,便能引出種籽教師的良知良能,將所見所聞運用在教學上。
聽聞年輕人為了討對方歡心,購買貓狗小鴨之類的小動物作為禮物相贈,但在購買前,並沒有想清楚對方的飼養能力,所以事後丟棄小動物的事件時有所聞。加上電影的推波助瀾,「可魯」也進入流浪狗行列。
第四項提供人類娛樂甚至是感官刺激的部份,研習著眼於某些標榜「生態教育」的主題遊樂區,也是常見的戶外教學地點,但檢視其內容,又多是作秀式的表演。觀看這些戲謔的、違反動物基本需求的、粗魯的活動和表演,能讓學童學到正確的知識嗎?
我認為要將動保觀念傳達給孩子,唯愛與榜樣而已,也就是教育工作者以身作則。在教育現場,隨時都是教育的機會,但先決條件是教育工作者要有尊重生命的良知良能,很感恩協會帶著種籽教師去尋找真相。當我們看到這些醜陋的真相,激發起同理心時,將能為營造一個和諧快樂的生活環境,種下一株株慈悲的小樹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