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凝視有情、重省生命
或許是緣份牽引吧!暑假規劃一場環島旅行,正巧看到「動物保護教育扎根計劃中區種籽教師研習營」資訊。由於內容也是我感興趣的,便報名參加。
第一位講師是台北教育大學的陳建志老師,講述「野生動物查緝和外來種入侵」議題。外來種入侵議題已是國小高年級自然與生活授課內容,我也指導過小朋友移除校園附近的小花蔓澤蘭,並加工做為地景藝術作品,學生玩得很高興。對於野生動物查緝議題比較陌生,歸結此議題,人人應「拒吃、拒買、拒養」野生動物,這樣就能減少野生動物被濫捕的問題。
台中市世界聯合保護動物協會的劉晉佑老師接著分享「流浪動物處境與解決策略」。他談到有些人收容大量流浪狗,因為囚禁於籠中或屋內,產生吠叫及臭味干擾鄰居,而遭致爭議之事。這些愛護動物的人其情可憫,但唯有運用有效的做法,才能引起大眾共鳴。
相對於個人,世聯會以團體的力量,推廣飼主教育和TNR,「不要訴諸憐憫,站在解決問題的立場」,以行動成功減少流浪動物數量。但這樣的訊息和知識並不廣為人知,希望往後會有越來越多人支持。
下午由彰化縣大興國小杜美慧老師主講「『流』校察看──校園流浪犬的關懷行動」。身為「學姊」,她做了極佳的示範。飼養班狗是難度很高的活動,但她成功將飼養流浪犬結合班級經營,在社區發動「下鄉絕育」活動,解決村莊流浪犬過多的問題。
接著,協會林憶珊闡述學校選擇戶外教學場所時常見的謬誤。她談到,若非瞭解動物權觀念,一般人容易被媒體與業者以似是而非的言辭所誤導,以為讓兒童親近動物,就算施行動保教育。播放的投影片中,揭示這些場所如何消費動物行徑。
第二天,首先參觀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大家進入簡報室聆聽野生動物急救站的業務說明,由於非工作人員不能進入急救站,解說員只能帶著一隻脖子禿掉的鸚鵡,訴說牠的故事。站外展示區住著一隻隻動物,凝視著牠們殘缺的身體,豈止無常兩字可解釋。
第二站來到台中市動物之家。在參觀之後,園方邀大家一起座談。我提問認/領養的問題。因為深感犬舍空間因數量太多而稍嫌侷促,如果狗兒順利被民眾認領走,當前問題就能迎刃而解。於是我向園方獻策,可主動結合媒體行銷動物之家。
最後一站,參訪台中清水的世聯會保育場。保育場收容了近千隻流浪犬與數量不定的流浪貓。毛頭老師解說:「如此規模在台灣已是數一數二了,但限於經費與人力,以西方動保團體RSPCA所建議規劃的收容所標準來看,仍有些不足的地方。每個月的飼育與醫療費用相當龐大,目前已無能力再收留民眾的棄犬。」
回程中,我思考此行的收穫。凝視諸生有情,觸動大家的不忍之心,牠們示現了肉身的虛幻與內在的美麗,讓人重新省思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