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自身改變,才有能力帶學生思考
幾年前閱讀《紅色牧人的綠色旅程》頗受震撼,開始注意人道對待動物、食品加工等議題,每當與學生分享書中片段,最常得到的疑問是:「書中的描述是真的嗎?那我們所食用的肉類是怎麼產生的?」之後,《食品帝國》影片再度讓我思考自己對經濟動物的生存環境是如此無知,有次又與學生提到美國某食品公司為提升肉品供應速度縮短雞隻生長時間,一隻雞從出生到宰殺從70天縮短成48天,還長至50年前的兩倍大,這些雞的雙腿因承受不了體重被壓垮,且擠在黑暗的鐵皮屋裡,很多都生病……。我講得用心、感傷,學生卻問我:「雞本來就是用來被吃的,牠們這樣的生活有關係嗎?」
當人類對於經濟動物是否該享有人道對待、動物是否享有福祉沒有共識時,如何喚起學生的同理心?只有我更清楚真相、對動保議題更深入認識、也從自己先改變時,才能帶著學生思考。當我看到動保教育研習資訊時,便毫不猶豫報名。只是,一方面高興有機會成長,一方面又覺得一定會讓我心情沉重……
不出所料,「拒看動物表演」的課讓我非常不忍。動物無法表現出自然行為已是無理的剝奪,訓練者又何以忍心為了賺錢目的,用傷害的手段施以各種虐待與迫害,造成其身心的壓力與創傷,並導致行為失常!在觀賞動物表演,覺得這些表演太神奇、太有趣時,其實往往太少了解幕後的真實狀態,這樣的生命教育,其實是粗淺又無理的,若我們買票欣賞這樣的演出,便在無形中擴大動物表演的市場。在與學生對於經濟動物是否該被人道對待的立場還不相同時,我覺得表演動物的現狀很適合讓學生認識,也較能發展出對友伴動物的同理心,這是我這學期想要試的部分。
另外,在談到動物園的存廢問題時,彭仁隆老師問到:「如果沒有動物園,孩子只能在圖片上看到動物,你願意嗎?」我在心裡毫不猶豫的回答:「我願意!」即使我能去動物園觀賞到珍奇異獸,可能看到的只是牠們的形體罷了,因為若動物園沒有考慮到牠們的基本福祉,使得牠們無法表現出自然行為,我們在某種程度上不也認同了「動物表演」的合理性嗎?
我幻想,未來到動物園參觀時,解說牌或解說員可以介紹動物的自然習性,以及園區如何改善動物生活環境;我們可以觀察動物的自然行為,並印證動物福祉受到重視。如此才能深化生命與環保教育,也才能帶動民眾開始關懷友伴或經濟動物。研習「圈養野生動物行為觀察與環境設計」這堂課,讓我第一次知道怎麼觀察動物行為。我看的再也不是牠們形體如何、可不可愛的膚淺形象而已,而是用保育的角度來行動,這是我第一次到動物園沒有走馬看花的感覺!
研習中影響我最深的,莫如彭老師說:「吃保育動物與吃其他肉類難道不一樣嗎?如果覺得不一樣,是否帶著一種物種歧視的心態呢?」這句話讓我思考好久,在還無法完全戒斷吃肉的時候,除了期許自己能儘量採買人道飼養的肉品並減少吃肉之外,亦要求自己,在每餐都能以感謝的心對待每一口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