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保意識在台灣的歷史追尋」專題導言
-兼及關懷生命協會邁向成立20周年
《台灣動物之聲》第58期的專題為「動保意識在台灣的歷史追尋」。恐怕有些動保人會覺得不解,與其花時間著墨過往種種,何不把精力集中投入於現在的困境與未來的理想?探索動物與人的相關歷史,對於現下動物保護運動的推展能有什麼建樹可言,著實不易回答;不管如何,且讓我們先相信,若在動保的歷史認識方面過於無知的話,也無從好好釐清上述的提問。
當今世界的動物保護運動發軔於19世紀的英國,這段歷史已經有若干篇的中譯介紹,台灣的動保人不至於完全陌生。根據歷史學者的研究,英國在動保運動被組織起來、略具態勢之前,人們常常出了家門就會目睹動物受虐的景象。當時有一些人士不願意大眾這般漠視、任由暴力橫加於某些動物身上,復因一些社會條件的配合,遂形成了一股引領變革的運動勢力。在英語世界,關注動物議題的史學家們已經在英國動物保護運動的歷史,以及動物相關的歷史書寫方面累積豐富的成果。不論對於知識界或是動保圈而言這都是寶貴的資產。
近一兩年內,台灣也有突破性的動保史爬梳成果出爐,譬如賴淑卿與本期焦點文章的作者鄭麗榕的相關研究。〈歐美動物保護觀念在近代台灣的萌芽〉一文,讓讀者窺見英國動保運動之興起,是如何擴展改革觸角到世界各地,而使百年前的台灣曾經接點於此運動洪流。不可否認,古今中外皆有愛護動物的相關思想,台灣也不例外。然而,出自個人一念的不忍之情,如何能集結、發展為制衡他人施虐動物,甚至搖撼主流社會體制的力量?從台灣歷史的追尋中我們多少已經能夠發現,若沒有凝聚公民意識作為運動推行基礎、沒有穩固的倫理教育扎根,弱勢者生命的受難困境不會有真正的改變。
關懷生命協會的成立是台灣動保史上的重要事件。自1993年起著力於推動立法、引領社會思考動物議題,以及教育扎根等層面,20年間具體影響了台灣社會看待與對待動物的方式。讀者在本期可以了解到協會近期的工作重心,諸如成立「動物保護行政監督委員會」,將以更細緻的方式影響政策、「大學動保社團連線」持續跨出既有模式,以培養全台各地動保青年學子、「動物保護教育扎根計畫」發展了新的工作項目,將特殊處境的兒童與犬類的關係實際地串連起來,這在台灣是開創性的嘗試。上述自然都不脫本專題的歷史主軸,建議讀者將這些內容一併納入專題的整體脈絡中來理解。
綜而言,本期不只可以看見荷治時期原住民、清代傳統農民、傳統讀書人與士紳、早期西方來台傳教士、日治時期動保人士、戰後中央政要人士等相關族群,如何涉入台灣動保的歷史身影,也側寫了當前動保運動者、相關教育者、大專青年以及兒童致力於動保的面貌。在關懷生命協會邁向成立20年之際,帶領本刊讀者一同探索台灣在地的動保相關歷史,更顯其深刻意義。
最後一提,封面「牛圖」係為清代台灣實施農事相關律令下的衍生性創作,是公開張貼的文宣,更詳細內容請見邱淵惠於本期貢獻的精彩解說。很明確地,「牛圖」的文字具有宣導愛護耕牛的意圖,從這一點來看可以視為古代的動保文宣品。在牛肉議題引起全台民眾共同關切之時,重看這張圖提醒了我們,「牛能不能吃」的選擇並非僅限於「食物安全」上的討論,也是倫理的議題。且看先民如何以樸素有趣的方式「動之以情」,引導人們調換立場,從牛的角度來關懷牠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