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愛心醫師、收養家庭與動保組織:我與關懷的第一次接觸

動物關懷

文/ 汪盈利

小學四年級後,陸續帶著一隻隻抱回家的流浪狗,與媽媽到再興動物醫院洗澡、結紮。潘醫師,非常有愛心、耐心,仔細的幫我們看診每一隻狗狗,也就是在潘醫師的醫院,接觸到了《台灣動物之聲》。

《台灣動物之聲》是我的第一份動保刊物,關懷生命協會也是我第一個認識的動保組織。印象中那期的專題,是瑞芳流浪犬收容所狗吃狗事件,才小學的我,閱讀後非常震驚,也非常難過。家中收養附近的流浪狗,直到養了五隻,再收容會無法負荷,才改為和鄰居幾位愛心媽媽照顧外養的流浪犬。
 
很想要為動物們多做些什麼,但那時總覺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好渺小。

這個心願,一直擺在心裡,直到碩班論文題目選擇研究台灣的動保運動,用自己有的研究能力為台灣的動保運動寫歷史,這個「為動物做些什麼」所邁出的第一步,才感覺比較踏實。
  
希望關懷與我,我們都能繼續書寫台灣的動保史,無論是透過學術研究或是親力實踐。此時此刻,歷史皆在逐步累積中,期待我們與動物的下一個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