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物保護行政監督委員以動物福祉、組織再造、公開透明、公民參與、課責機制為五大目標,而讓數字說話,就是公開透明。我們希望行政機關能夠定期將他們的作為化成數字公布,而我們可以整理這些數字,了解我們國家在動保方面的行政是否符合現實期待。
我們在2013年針對各地收容所數據以地區別做了整理和排行,共分為前三季和年度總排行。各地收容所數據包括了認領養數量、所內死亡數量和人道處理數量(安樂死數量)。認領養數代表這個地區的收容所送養的動物多寡,我們鼓勵政府多多舉辦認領養活動讓收容所裡的貓狗都可以找到一個溫暖的家,牠們都很可愛,只是少了一點被注目的機會。而所內死亡數量代表收容所內動物自然死亡以及病死的數目,在某種程度上表現出這個收容所的品質。除去幼犬、幼貓容易夭折的因素外,收容所的氣氛也可能導致被收容的犬、貓等因為緊張而免疫力下降,在收容所染上傳染病而死去。而環境清潔也是一大問題,收容所應該要讓動物可以在其中健康生活,否則徒然成為死刑場。安樂死數量則代表收容所方對動物施行剝奪生命的措施次數,裡面可能包括了緊急安樂死跟例行安樂死,緊急安樂死是為了解除動物的傷病痛苦,避免牠受不必要的折磨;例行安樂死則是有計畫地宰殺,最常聽到的說法是因為資源不足以供給整體族群合理的生活品質。
但我們反對這類個體因為整體利益犧牲的做法,行政重點應放在源頭管理的寵物登記,扼止棄養,以及飼主責任的教育,下游可以採取流浪動物絕育的措施,有效管理流浪動物的數量。屠殺不應該是我們解決流浪動物的手段。我們的理想是讓這些動物們幼有所養,老有所安。
過去一年中,我們按期將收容所數據公開,並做了適度地解讀,讓讀者更能一目瞭然收容所裡發生了什麼事,以下便是擷取我們一年來公布資料的部分,供大家了解:
2013年夏秋之際爆發了令人聞之色變的狂犬病,導致有些縣市撲殺犬隻,收容所死亡率爆增。但事實上,犬隻感染狂犬病的病例只有一件,而且發生在死亡率倒數第三的臺東縣,其餘數百件病例皆是食肉目野生動物。這群狗兒枉然被狂「犬」病的名稱聯想而送上了斷頭臺。現在疫情已漸趨穩定,我們應該要積極替犬、貓注射狂犬病疫苗,防患於未然,以免大屠殺的慘事再度發生。
底下則是2013年整年度收容所數據的整理和排名,其實排名並不真正代表什麼,僅是對認養率高、死亡率低的縣市予以鼓勵與致敬。重要的是有多少隻流浪動物能夠在整體政策的執行下存活了下來,並且找到幸福的歸宿。動物保護行政監督委員會也會持續地整理數據公開,督促整體動保行政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