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動物保護法基於建立尊重生命態度與落實動物福利精神,已規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不得進行足以使動物受傷害或死亡之教學訓練。如何發展校園實驗動物替代與減量教學?如何在科學訓練與動物保護間取得平衡?關懷生命協會、國家實驗動物中心企劃推廣組及臺北市立大學理學院於2013年11月17日上午在臺北市立大學公誠樓G415合作舉辦教師研習「動保扎根教師專題班 實驗動物篇:國內外替代教學分享」。
活動主持人為協會理事湯宜之,台大獸醫學系畢業,從自身國小到大學的解剖訓練經驗做反省,到分享近期參訪舊金山探索館(Exploratorium)發現毛線織的「解剖鼠(Dissected Lab Rat)」,無須犧牲動物,也不需要考驗學童心靈衝擊的問題,而是運用五顏六色的毛線做出心、肺、腸等臟器,將生命科學轉化成生動活潑的藝術活動,有效提升孩子的知識與興趣。
國家實驗動物中心企劃推廣組組長秦咸靜博士以「生活中的實驗動物」為題,說明實驗動物和我們日常生活的關聯,以及在教學場域我們會遇到的動物實驗問題,並分享國內外相關實驗替代方案與替代教學策略。
新北市江翠國中紀慧玲老師分享自己多年的替代教學經驗,包括:戶外觀察、校園棲地營造、標本與模型等。此外,協會專員陳品旻整理了教育部最新課綱,列出所有有關動物認知學習的課程,設計豐富多元的替代教學教案與教材將是我們未來重要之發展方向。當天有四十多位教師及國家實驗動物中心人員等犧牲周日假期熱情參與,從幼稚園教師、中小學到高中生物老師都有,並於座談交流過程分享許多寶貴經驗與意見。
秦博士由生活中的實驗動物說起,先定義什麼是實驗動物,再一一檢視生活中是用動物實驗之產製品,最後介紹這些需要產製品的動物實驗替代方案。讓大家知道,其實生活中經過動物實驗的商品無所不在,從退熱貼到機能綠茶,都經過動物實驗;而從到香蕉到網頁遊戲,都可以是替代動物實驗的方式!
紀慧玲老師先檢視國內各教育階段,利用動物教學的狀況,認為台灣校園在動物福利教育上,尚有努力及改善的空間。接著依本身的豐富教學經歷,對國內教育常採用的教學方法(如戶外教學等)提出改善建議。這些建議兼顧動保理念與教學可行性,非常值得教師們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