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疼惜生命 真情不造假

動物關懷
文/
呂紫維/關懷生命協會專員

2013年為了向民眾推廣動保教育,特地舉辦了四場同伴動物及八場野生動物講座。同伴動物主題「動保藝術家★塑膠肉塊★作品分享會」、「鏡頭之外-浪貓的幸福劇本」、「溫柔的凝視—大城市中的奇異少女與流浪動物」及「寶貝牠的第一步!了解品種犬的遺傳密碼」。野生動物主題「海洋中的溫柔巨人--鯨鯊與海洋保育」、「野地趣談」、「野生動物S.O.S.」、「龜途遙遙--食蛇龜的生存之戰」、「台灣不是牠的家-外來種的省思」、「石虎不再流浪」、「搶救野生動物大進擊」和「注意陸蟹,減速慢行--陸蟹保育行動」。

同伴動物的講座讓大家知道毛孩子除了是我們的好夥伴,也可以變成藝術的主角,化平凡的生活細節成戲劇化的精彩瞬間,街頭巷尾成了滿載生命力的舞台。而這些作品,不僅替流浪動物傳達心聲,也讓大眾知道流浪動物的處境。街貓攝影師吳毅平,十五年來浪跡天涯的尋貓、拍貓,無論是貓的萌照、吃癟照、出糗照都不放過。有觀眾好奇,為何吳毅平總能拍到貓的「決定性瞬間」?他答道「這與器材、藝術天份無關,而是你是否願意隨時處在ready的狀態。」除了對周遭有敏銳的觀察,還要隨時能轉換成攝影師模式,用心去欣賞那些屋頂上/圍欄上/轉角所遇到的小生命,寬心看待,彼此共享空間、共譜故事。

而野生動物講座則想告訴大家,我們生活周遭,除了毛孩子還有許多野生動物共同生活,牠們因為捕捉、棲地開發、環境破壞而面臨生存危機。徐華遜老師訴說著鯨鯊放流失敗的哀傷、林依蓉老師介紹動物受傷和救援的狀況、吳聲海老師無奈食蛇龜被大肆盜獵的慘況、陳建志老師說明外來種放錯位置的問題、裴家騏分享收容中心動物流落他鄉的故事、還有石虎及陸蟹面臨道路開發的生死關頭……

阿峰老師說,小時候他家後面有個小池塘,池塘裡可以見到負子蟲、鱉、水蠆、紅娘華等,雖然每種動物數量都不多,但卻生活著許多不同的動物,是最健康的生態環境。夜晚,他總是伴隨著澤蛙「嘓~嘓~嘓~」、虎皮蛙「剛~剛~剛~」、白腹秧雞「苦惡~苦惡~苦惡~」的叫聲入眠。後來因農藥的施用,動物們漸漸地減少了,他問我們「當昆蟲消失了,兩棲爬蟲消失了,鳥也消失了,這樣不健康的環境人類能過得好嗎?」

我們知道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動物,但至少該尊重牠們生活在地球的權力,每個生命都有它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對於同伴動物,我們可以要用負責的態度,認養不棄養,不製造社會問題。對於野生動物,我們可以拒買、拒吃、拒養;我們不反對開發,但是開發前找尋最有利環境的方案,譬如利用已開發地、避開生物出沒熱點、廣設生態廊道、規劃綠帶連結、控制開發規模等,因為自然是更昂貴的成本,錢可以再賺,自然破壞卻很難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