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懷生命協會自2000年起進行校園流浪犬問題田野調查、規劃社團研習等活動,帶領大學生深入瞭解動物保護的內涵與現況,2003年開始,持續舉辦大學動保社團研習營,並於2009年結合各社成立大學動保社團連線。
大學為培育社會菁英的搖籃,大學生也普遍自我期許成為社會的良心。因此面對動物保護這種高道德訴求的理念,校園動保社團往往能夠走在社會主流價值之前,成為推廣理念、啟迪民智的重要力量。然而時至2014年,不論是社會氛圍還是校園風氣都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對流浪動物態度的轉變,官方收容所惡劣環境已廣為人知,民間也逐漸接受以TNR為管理流浪動物的方法。在校園動保社團中,TNR更是已成為最基本的入門常識,每位社員都對捕抓-絕育-回置三步驟了然於心,琅琅上口。至此,關懷生命協會長期在社團推廣的校園流浪動物處境揭露及制度改革似乎已可見其成效。那麼,校園動保社團的發展該如何更進一步,又該往哪個方向走呢?
目前流浪動物政策改革聲浪高漲,教育部也已發布相關公文。動保社團在校園進行TNR時,需要先與校方進行溝通、抗爭的情形已大幅減少,然取而代之的,處理校園中人與動物的衝突案件的時間卻大幅增加,使大多社團反而成為校園管理工作的負責單位,所有人力及時間皆被行政工作綁架,從原先理念抗爭、要求改革的角色轉變為校園流浪動物管理的執行單位,原先推廣動保理念、呼籲民眾尊重生命的啟迪功能漸漸消失,若無法跳脫此角色,校園動保社團很有可能與民間流浪動物收容人士走上相同的路,在看不見盡頭的犬隻管理、收容照護中耗盡心力與能量。
要避免這種結果,校園動保社團可以從「深化」及「出走」兩方面進行業務改革,透過重新定位社團方向,尋求更多的發展可能。
「深化」是指TNR制度的深化。精確地說,是將改革後的流浪動物管理制度作深化。TNR僅只於捕抓-絕育-回置,但目前校園動保社團除了TNR之外,由於長期在校內生活、活動,大部分已做到配套教育及流浪動物管理。許多臺灣專職動物保護的民間機構受限於資源及人力,以致於不敢去實行長期觀察管理,因此社團的第一線經驗十分可貴。然而遺憾的是,這些制度仍只經由學長學姊經驗傳承,並沒有系統性的全盤規劃。且臺灣動物保護的價值觀才剛開始建立,在社團的經驗傳承中常發現許多似是而非、參差不齊的觀念或做法,都需要進一步被深化。
校園動保社團的「深化」改革可以分三個不同面向,同時進行:
一、社團內部深化。以建立「在地流浪動物管理制度」為目標,思考建構流浪動物管理的原則、詳加記錄每日觀察及遇到的各種狀況,並積極交流管理經驗,藉由科學化紀錄以及個案的累積,留下一套可供行政機關施政參考的管理制度。
二、校方單位的深化。在教育部公文及社會風氣的影響下,目前幾乎沒有學校會公開否決流浪動物管理的改革。應藉此氛圍,透過積極溝通、利用科學數據、提出完整管理經驗等方式,遊說校方以官方立場公開承諾採行TNR政策,並將校園流浪動物管理的責任還給校園行政機關,而社團則擔任監督指導的協助角色,且依據成功大學之經驗,以校方立場來尋求人力會比社團立場有效率20倍以上(從五人到上百人)。如此才能將人力從行政工作中解放,追求進一步的動物福祉。
三、學生以及周邊居民的深化。教育是改變行為最好的途徑,社團同學可以透過日常溝通、社課、舉辦通識講座、設立告示牌、開設服務學習課程等方式進行動物行為的講解及流浪動物管理制度的宣導。但是講解及宣導必須立基於社團內部深化的完整度,才能達到說服大眾的目的。同時,教育宣導若能得到校方的支持,也能獲得活動資源、事半功倍。以告示牌為例,下圖比較兩種校園告示。針對平時不會關心流浪動物的民眾,成功大學告示比臺南大學告示具有指導性,能預防可能的人犬衝突。而臺南大學的告示僅對平日就會關心犬貓的民眾提出約束,對從不餵食流浪動物的民眾則毫無教育意義,但此類民眾往往是最不熟悉動物行為,最可能發生人犬衝突的族群。
![]() |
![]() |
「出走」指的是跳脫目前的動保社團框架,尋求更多的發展面向。臺灣動物保護運動的發展僅約20年,是歐美國家的十分之一,且高度集中於同伴動物的關注。全臺灣近200家動保團體中,僅有大約5家會持續關心同伴動物之外的動保議題。以致於臺灣經濟動物福利窒礙難行、野生動物保育岌岌可危、動物實驗氾濫無人關心、展演動物虐待習以為常。如果連最能夠接受新事物的大學生,都抗拒將關心由同伴動物全面地擴展到其他動物議題上,我們如何能說服社會大眾,改變工具化對待動物的方式,全面建立完善的動物產業管理方式?在此呼籲,動物保護的理念推廣不應該只侷限於流浪動物上,就如同我們一再說服他人:就算人類社會福利未臻完美,仍無礙於關懷動物;同理,就算流浪動物管理制度尚未完善,我們仍應關心其他動物的生存處境。
校園動保社團的「出走」改革同樣可以分三個不同面向進行:
一純聯誼性的活動,例如和漫畫社團聯繫,以動保為議題合作出版刊物。利用不同領域的合作,擴展動保觀念的觸及率,為社團活動增加趣味性,吸收更多社員參與,也可以借用不同領域人才的專長,發展出更科學化、更具時代性的動保發展,例如自動餵食機的設立,或許可以改善校園犬隻因接受餵食而認定單一飼主的狀況下,可能產生的人犬衝突。
二轉而關心同伴動物以外的校園動物議題,例如瞭解及記錄校園中利用動物教學的情形。目前大學校園內不必要的動物教學仍頻,例如普通生物學的實驗課程中,依然可見單純為了觀察動物構造便進行不必要解剖的情形。甚至某些科系未來職業根本與動物構造、手術技巧無關,仍需進行這樣的解剖殺生。此類情形亟需被討論與檢討,也是社團可以追蹤關注的議題。
三走出校園,進行社會動保改革運動。近日公民運動發展熱絡,不論是走出校園持續關注同伴動物制度,或是轉而關注其他動保議題,都是社團可以考慮的方向。前者可自發性的監督地區寵物業者、檢舉無許可字號或罔顧動物福祉的店家、參與送領養活動等;後者可至劣質展演動物場域進行暗中記錄觀察,或發起經動物實驗化妝品的消費抵制活動等。
大學階段是探索社會的重要契機,在臺灣動物保護仍起步未久的此時,我們期待校園動保社團發揮對社會的啟迪功能大於實做行政,此文本於經歷與觀察,憂於目前大專院校動保社團高度同質的現況,探索動保社團的更多可能性,希望能提供動保社團同學參考,一同邁向動保社團間議題百家爭鳴,改革倡議活動百花齊放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