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透過選舉,展現人民對轉型正義及更多社會公義的期待。這不只是政治或人權問題,而是反映我們對普世價值的追求。
總統當選人蔡英文選前即提出動保政策,指出2015動物保護法修正,並於2017起正式終結「十二夜安樂死」的做法,政府需要建立配套措施,落實源頭管理。此外,承諾訂定完整「動物保護綱領」,不只是流浪動物問題的處理,野生動物保育、瀕臨絕種動物普查,或是經濟動物、實驗動物、表演動物的福利提升,都應該結合民間專業的力量,制定出具體的執行計劃。
本期,協會邀請各領域專家學者,分別針對同伴、野生、經濟、實驗及展演動物保護議題提出當前重要問題與可行之政策建議,以及協會多年從事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與教育推動之觀察與建言。我們從來不缺方法與力量,缺少的是面對問題根本的決心。
協會從1995年舉辦「流浪動物控制管理與福利政策」國際研討會、2008年發表「流浪動物管理對策」到2012年提出「讓牠活下去—收容所零安死」,匯集國內外重要經驗,期能人道解決動物與人的衝突。動物終究不是物,當犬貓不再受寵,我們便有權力消滅牠們嗎?
從來沒有受迫害的死亡是安樂的。站在第一線面對流浪動物的悲苦,不論是面對安樂死政策的公務員,或是爭取動物生存權利的TNR執行者,沒有人想傷害動物。而棄養動物的人也不特別邪惡。但是,獸醫在一隻一隻執行撲殺的過程要如何讓自己麻木?志工在多少日曬雨淋的日子一隻一隻捕捉與絕育……「妳知道抓狗抓到哭的感覺嗎?」夥伴曾這麼問我。若大家能有多一點體會,也許,飼養動物會更謹慎。
在2013年出版的「我要牠們活下去:日本熊本市動物愛護中心零安樂死10年奮鬥紀實」中,描述日本公務員獸醫在市立動物收容所上班的第一天,第一件工作就是啟動毒氣箱撲殺狗。他自問:「明明知道是錯的事情,為什麼還要繼續下去?」以及拒絕忽視良知:「我不想再殺動物了!」在這裡工作的人員不斷與民眾溝通,克服困難,從面對安樂死的真相與本質,到追求收容所零安死。
越來越多民間團體共同加入關懷同伴動物的行列;越來越多單位與學校發展動物保護與生命教育;國內動物保護之風氣愈益盛行,而相關問題益發受到矚目。2017是新的合作時代,需要大家共同參與,真正實踐關懷生命的理念。此外,2015發生「溫州街大橘子事件」,關於這類虐待案件,除了懲罰兇手,或是爭論學生前途比較重要還是動物生命,本期進一步提出「修復式正義」的概念。除了社會衝突,我們能不能帶出平等、尊重、負責、和諧、共生等更深層的內涵?
今年協會推出兩場重量級的「面對大師」系列,引導我們進入更深刻的反省:2月出版Tom Regan教授的《打破牢籠》──依義務論以證成的「動物權」理論,以及5月邀請Peter Singer教授來臺演講「狗貓豬雞:你該關心誰?」──依效益主義以證成的「動物解放」理論。此二大師在哲學界與動保界堪稱「雙璧」,這兩大活動絕對是臺灣動保界之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