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廿多年來,《台灣動物之聲》見證了台灣動物保護運動的歷史足跡,伴隨民眾培養出對於動物議題有適當的認知,而值得高興的是,近年來我們可見民眾的動保意識有很大的進步,這同時也影響著政府開始重視動物相關的議題。去年的動保法修法,說明政府往友善動物的目標逐步邁進。然而,卻仍有許多動物處在不適當的生活環境中和不受現行法律規範的保護。
本期的《台灣動物之聲》依循這些問題出發,邀請國內專家學者向新政府建議合適的動物政策方向,期待在新政府的引領下,人和動物的關係將有另一種想像和實踐,以下概述專家學者對動物議題的關懷和建議:
一、前年年底阿河的犧牲間接促成「展演動物業設置及管理辦法草案」的產生,雖然有了基本的法律保障,但動物展演仍深植於民眾觀念及日常娛樂中,不難發現這類教育並未符合生命教育的精神。致力推廣「動物不是娛樂」觀念的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理事長林憶珊便建議將「動物權」的觀念納入十二年國教課綱,同時亦呼籲新政府於野保法中直接廢除動物表演,並加強禁絕特定動物引進台灣的立法。
二、野生動物的處境同樣不容忽視。由於野生動物種類繁多,掌管不易,因此更是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制和執法機制。國立東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裴家騏針對近年台灣的野生動物議題分別提出務實的建議:要求新政府提升對野生動物走私的執法層級及強度,並修改野保法要求新政府對瀕臨絕種動物和人為飼養的物種有明確的責任,在野保法修法中結合原住民族的主導聲音,以及研發野生動物危害防治技術和恢復野生動物永續利用的治理機制。
三、經濟動物和其產物佔人類市場社會的一大部分,卻與應受到的關注不成比例。然而,在提升民眾對經濟動物的關懷的同時,亦須瞭解到如何才是有效改善經濟動物困境的方法。社團法人台灣農業標準學會秘書長廖震元提出,新政府應在教育和通路制度上引導民眾正確的消費需求;並建議新政府制訂適合國內各類經濟動物福利的規範,而非一味移植國外規範套用國內情境,是故新政府應積極掌握經濟動物福利的現況,是為上任後當務之急的要事。
四、使用實驗動物常被認為是必要之惡,但卻鮮少人注意到其中充斥許多不必要的手段,背後常隱含著對生命的漠視。國立臺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徐濟泰指出,生技產業應避免急就章地浪費生命和資源,同時建議新政府建立全國服務平台,以提供適合的動物實驗替代方案,更新相關的全球資訊,汰除不適合的研究方法。
五、去年動保法修法,其中一點就是政府承諾於2017年完全落實「收容所零安樂死」。在距實施目標的一年緩衝期內,正值台灣政黨輪替,協會特此呼籲新政府上任後,須持續秉持著目標,保障收容所內動物的生命。
六、新政府的上任意味著行政系統將有所變化,雖然過去在動保團體的努力下,在行政系統中增編相關動保部門,但整體而言,行政組織能力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國立台南大學行政管理系副教授吳宗憲長年關心動保行政體制,建議儘速通過的農業部的組織調整規劃,讓其組織下的「動物保護會」能儘快上路。未來動物保護行政人力的增強與專業化亦是新政府應關注的焦點,建議新設「動物保護行政職系」徹底解決動保專業知識無法累積的困境。
協會特此邀請專家學者給予新政府具體適當的動保政策建議,相信在新政府的引領下,台灣的動物保護將寫下精彩的歷史,但更多的時候是民眾須時時培養護生的心,因豐厚的民意基礎乃是國家繼續進步的原動力。最後期許國泰安順,生靈安和自在,朝友善動物的目標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