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種下改變社會的新生力量

動物關懷
文/
盧曉明/實習生(政治大學新聞系/廣東中山大學交換生)

 

 關懷生命協會從2012年初成立了《動保行政監督委員會》就知道是一條漫長艱難的道路,因為要從政策、法令下手,並且進行有效監督與倡議,才能達到釜底抽薪,終結動保第一線救援心酸。

 而所有工作都是要不斷跟政府官員打交道、談判周旋,更需要耐力與意志力。由於國內在這方面領域人才匱乏,初期運作非常辛苦。經過三年的努力打下了一些基礎,我們也覺得開始可以來跟更多人分享,並培育新一代動保尖兵,所以從2015年中旬,本會開始規劃「動保實習生」制度,期待透過學習、參與跟分享,讓未來有志從事動保工作之有志之士,能有一個學習參與平台。

 到2015年底,本會共計招募三期,共計21位同學,其中有五位來自中國的學生。在截稿時,第三期生仍在進行中,三期累積的成果豐碩,可以參考附表「2015第1-3期動保實習生成果表」。下面文章,是由第一期實習生,政治大學新聞系/廣東中山大學交換生盧曉明訪問第一期實習生文章,並由本會補秘書處補第二、三期實習實錄,讓大家分享實習生學習情況。

 春末,台灣的各縣市陽光開始變得不那麼吝嗇。在台灣各山丘、各公園、各學校,經常會看到流浪狗躺在陽光下舒服地曬太陽。自從今年(2015年)初「零安樂死」法案通過後,牠們也許少了幾分被抓進收容所12夜後被屠殺的危險,卻可能依然面臨被抓到一個惡劣的收容環境等死的命運。

 這是動保法修法後台灣同伴動物保護面臨的新挑戰,因此,一直致力該議題的「關懷生命協會·動物保護行政監督委員會」在動保法修法後,需要做的工作實際更多,監督的力度需要更強,以保證該法條不會因配套沒做好而付之東流。

 於是,關懷生命協會萌生了招募動保實習生的想法—最終經過一個月的招募,第一期動保實習生隊伍就在2015年5月誕生了,他們在這個春末夏初的時節,用自己的努力,讓這些狗可以安心曬太陽、讓牠活下去、讓牠有個家。

 首期的七位動保實習生中,有三位是大陸來的交換學生,盧曉明(政治大學新聞系/廣東中山大學交換生)負責2015年首季各縣市收容所訊息圖表分析專案;吳穎茵(台大政治系/廣東中山大學交換生)負責各縣市公立收容業務網站分析專案;劉春元(台大社會學系/香港大學交換生)新北市收容所現場觀察專案。這三位各有自己負責的專案,同時也協助另外兩位一同完成三個六月結束的專案。

收容所動物的眼神讓人難忘

 春元參觀了新北市的8家收容所,感受過貓犬居住環境中的吵鬧、氣味、寂寞與壓抑,面對過收容動物的一雙雙眼睛,讀到過裡面飽滿的期待、緊張、害怕、憤怒、煎熬,為那些無人認領的貓狗感到悲傷。

 穎茵為全國收容網站設計出分析表格并看完了19個縣市的網站,漸漸了解該如何做評鑑,堅持把程序和細節都做好,進一步思考公民參與的意義所在,也通過關懷生命協會看到台灣NGO的操作模式。

公民實踐要從挑戰政府的傲慢開始

 曉明採訪過5個縣市政府收容業務的主管和嘉義市市長,感受過何謂官話,體會到公民實踐從挑戰政府的傲慢開始,意識到跟官員對話和博弈也需要更好地用法律和行政知識武裝自己才不至被官員愚弄。

 在《自由時報》當編輯的陳柔伊每次來只能上班到下午三點,故一週來兩次,她負責的是優秀動保立委評鑑專案。她驚訝於公民團體的力量,依靠極度有限的人力財力居然完成了如此多的報告與活動,也了解了該如何跟立委打交道,如何讓一個議題得到他們的關注。

 郭子熒(台大法律系)、鍾立婷(中山醫學院生物科學系)和陳立珊(台北大學公共行政系)三人本來共同負責歷時最長的各縣市動保座談會專案。

 立珊說她從一開始的茫然,到後來接受培訓和各種資料的閱讀,學習著如何利用政府公開資訊,對生硬的資料分析解讀,不斷意識到加強學習、學會利用各種理論工具或者新技術的重要。

參與行動 動保才有未來

 立婷是台中的生醫系學生,每週都要乘坐高鐵來台北實習,但關懷卻沒有辜負她的奔波。沒有學過行政相關課程的她,來到的第一天,即如進入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我發現了公民教育的重要,對民眾的漠然和官僚的迂腐開始反思,開始期望自己在未來能更了解行政、政策跟政府間的關係,並從中找出解決之道,讓越來越多的人民一同參與改變,而非將人民的所有權力集中於官僚之中。

 子熒後來因時間原因,無法參與這個專案,後來轉做卓媽媽狗場遷移和校犬統計分析與調查。她雖然對自己參與時間短感到很遺憾,但在過程中她看到了政府運作的內幕、常態與慣性,懂得可以從政策的哪幾步入手進行改變,同時佩服社運人士想出的各種有創意的點子,亦是獲益良多。

 第二期的學生主要負責勘查評鑑桃園、基隆、新竹縣市4間收容所以及嘉義收容所直擊報告日誌。

 陳韻伃(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參與收容所的評鑑,第一次走出外縣市勘查,深深體會到資源不足,收容所的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期待透過「行政監督」的工具,讓更多的資源下鄉及推廣動保觀念,徹底終結十二夜的悲哀。

狗間煉獄實習 終生難忘

 就讀嘉義大學獸醫系的凃甯傑同學,記錄嘉義市收容所,寫成「狗間煉獄—嘉義市收容所實習日記」,為期一個月,貼身觀察到收容所的困境與實況,同時也發現從業人員的動保觀念在原地踏步,使得入所的犬貓就像是進入地獄,有進不出,是一份很讓人痛心的觀察與生命體驗。

 第三期實習生是來自於大同大學資訊工程系的10位學生(江偉銓、王裕宏、張皓鈞、葉宥誼、陳博堯、袁文浩、李昀達、顏嘉辰、劉冠志、陳兆柏),分別負責勘察收容所、建立動保監督開放資料平台以及政府動保認養網頁的分析,希望能在2015年底重新檢視半年前的調查,收容所及收容所網站是否有所改進,定期追蹤變化。

 另外安排就讀文化大學新聞系的廣東人田智雄,負責動物保護行政監督的歷史傳記,從2009年開始記錄,將累積的成果經驗整理留下完整的紀錄,未來可以提供台灣公民參與的參考。

科技對公民崛起帶來新革命

 除了實習之外,協會還會給大家安排每週一次的培訓。請來關注個議題的社運人士或者不同的專業人士給大家上課,他們的演講讓大家思考動物福利和動物權的意義、了解政府內部的架構和運作、形成利用政府公開資訊的意識、意識到科技對公民崛起的重要、發現民主社會中放棄權利的人被主宰的命運、明白女性在台灣社運中的重要角色,更重要的是,知道這個社會有那麼多的問題需要的改變,並且可以被改變。

 實習生的加入,不僅讓關懷生命協會在推動和監督公立收容所零安樂死的政策上多了一份力量,更是讓原本多是大學生的實習生們能更深入地認識動保議題、意識政府運作的問題,培養了他們的公民意識,種下更多改變社會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