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島研習系列報導二】
在這次的環島研習中,同伴動物議題的場次是最多的,分別於臺北、桃園、臺中、嘉義、臺南、高雄、花蓮與宜蘭等地舉行(臺東場次因颱風取消)共8場,此議題所受到的關注度也最高。從全台各場次的教案分享與課程中,我們可以歸類出與同伴動物相關的三個教育面向:生命教育、飼主教育及環境教育。
同伴動物之所以特別,便是牠們與人類之間的特殊羈絆,狗與貓通常是孩子一生中最早認識的動物,對他種動物生命的想像,往往就在一來一往的相處中建立。而尊重生命的價值觀,便是生命教育所欲傳達的重點,也是所有動物相關議題的核心。這種教育並不僅用嘴巴說說就能讓學童明白,往往會透過直接與動物接觸,或是老師分享自身經歷,來強化孩子的理解。很多老師便指出,透過動物入班教學,孩子變得更加負責、具同理心,所以將來還會繼續推廣,十分讓人欣慰呢!
而飼主教育則是教導孩子了解身為動物的主人,應該要負起什麼樣的責任、做哪些準備?當家庭準備養一隻動物,就等於是一位家庭新成員的誕生,動物和人一樣,會經歷生老病死,需要時間陪伴及教育,定期疫苗、醫療等金錢花費是少不了的,做決定之前千萬要想清楚。而一旦成為主人,動物的行為教育也要負責,很多時候,動物與動物之間產生衝突,其實都是飼主與飼主間的問題,如果飼主不了解狗狗的情緒表達,不知道避開問題的來源,就容易造成狗狗的壓力與焦慮,嚴重時後果甚至不堪設想!研習中,老師分享自己透過動畫教學、繪本設計、學習單帶領、直接互動等各種教學法,讓孩子們學會:養牠之前就要先了解牠。
「我們生活環境為什麼會有流浪狗?」、「看見流浪狗該怎麼幫助牠?」、「我很怕狗怎麼辦?」這應該是小朋友最常發問的問題,與生活相關,但教科書往往沒有解答,甚至污名化流浪犬的形象,老師藉由影片播放、收容所志工參與、角色扮演等活動,讓小朋友揣摩流浪犬的心情,進而培養同理心,也避免自己成為造成流浪犬的幫兇。不單單只是單方面獲得解答,也可以思考自己能做出什麼改變,和各個不同層次的議題作結合。有老師便提出環境衛生議題、安樂死,甚至公寓大廈的管理規定,這是一個需要眾人一起來參與的社會議題,同時也培養了孩子的公民意識。
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分享,可以看出老師們的用心與努力,甚至很多老師也表示,一開始對狗或貓也沒有懷抱特殊的情感,但是在因緣巧合之下,也踏上這條動保路我們知道,這條路上並不孤單,而且緊密地連結著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