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同伴動物議題:收容所參訪

動物關懷
文/
蕭業庭/台大關懷生命社社員

【環島研習系列報導三】

我們的環島從桃園開始,陸續參訪了宜蘭、花蓮、高雄、台南、嘉義、台中,最後在台北結束,總計參訪8間收容所。毫不意外,每一間收容所都狗口眾多,籠舍裡的小狗睜著大眼望著我們,尾巴來回擺動,殷切地想要得到一個溫柔的撫摸……心疼這些孩子之餘,也應該思考一下收容所存在的目的為何?

十幾年前,為了因應台灣流浪犬數目過多的問題,成立收容所「收容」流浪動物。但當時,動物福利觀念薄弱,收容所與垃圾場比鄰而居,流浪動物被當成垃圾處置,居住環境不佳,且入所十二天就安樂死。所謂收容,實則跟判死刑沒兩樣。

但隨著今(2015)年動物保護法修法,台灣將在2017年達到零安樂死的目標,我們發現,各縣市收容所管理措施也有了相當大的轉變:收容所的目標從「大量捕捉」,改變為想辦法「降低入所量,提高出所量」,才不會使員工的工作量過大,動物們也能擁有一個舒適的居住環境。

首先,是捕犬數量的下降。民眾對於動物保護意識的提高,使得很多縣市已經放棄過去的捕捉撲殺政策,並開始考慮採取TNR(捕捉、絕育、回置)行動,直接從生生不息的源頭控制流浪動物數量。此次環島研習,包括桃園、宜蘭、台南、台北都表示不會主動捕犬,這大大顛覆了我對收容所員工的想像,也是我們樂見其成的。

其次,是試圖提高認養率。收容所員工費盡心思宣傳,自掏腰包醫治傷犬、自製貓屋,台南大力推廣工作犬計畫也是提高認養率計畫中的一環,無所不用其計就是為了讓這些犬貓都能有一個家,這些員工的努力,值得鼓勵。但零安樂死所伴隨的隱憂,是逐漸變多的民眾棄養事件。親眼看見主人簽下放棄飼養書,當時我心中的心情真是五味雜陳……而這個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呢?我們帶老師來到這裡,希望大家體會到不隨意飼養動物與飼主責任有多重要啊!而且,請以認養代替購買,這兒竟然有這麼多等家的毛小孩!

收容所定位的轉變,使它不再只是與死亡、疾病畫上等號的消極場域,反而具備了積極的教育功能,這不僅僅限於所內員工規劃宣導活動而已,整個社會都可以一起參與,不管是藉由個人參加志工活動,或是教師安排學生參訪,從中學習生命的意義、動保觀念、飼主責任,生命教育就從這裡開始!期許將來有一天,收容所不再會是任何動物終結生命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