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實驗動物議題活動報導

動物關懷
文/
蕭業庭/台大關懷生命社社員

【環島研習系列報導五】

實驗動物有哪些?小至較為低等的無脊椎動物如蠶、青蛙,大至常見的小鼠、狗、兔子、豬等等,都有在實驗中被使用或是當成教具。會用到的動物很多,曾經以為實驗動物距離我很遙遠,身為文科組學生更是不可能見到牠們,但經過這次研習,大大顛覆了我的認知,而其中所牽涉到的議題、爭議,更是比想像中的複雜許多。

反思我們的成長過程,試想,是否曾問及這些動物的來源、管理、實驗過程、後續處理方式?實驗動物的倫理問題,極少在課堂上被提起,一般人對於實驗動物的關心,其實是相當少的,而因為沒有從小培養正確的心態,容易造就研究人員把實驗動物當作工具,將牠們受到的痛苦視作理所當然,而對其福祉漠不關心。講師們都不約而同強調在生命科學教育中,教導學生尊重生命的本質非常重要,並不亞於精密的實驗方法或是深奧的科學知識。

同時,令我吃驚的是,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的食品(藥品、食品認證等)、用品(ok繃等),都有實驗動物的參與,而長期以來,實驗動物的使用一直存在著很多爭議,包括實驗動物是否有其必要性?動物是否可以不必要承受痛苦或虐待?舉例來說,國家實驗中心提到,化妝品類只會在表皮起作用,跟健康食物、疫苗接種相比,對人體影響有限,動物實驗其實並非必要,如今歐盟國家,都已經禁止化妝品動物實驗,台灣依法所有動物實驗機構皆要設立「實驗動物照護及使用委員會」,但法規的完備仍有進步空間。

值得欣喜的是,拜科技所賜,現今已經有許多替代教材的問世,若能大量推廣,就能減少課程中無謂生命的犧牲。國家實驗中心提供了幾個替代教具的例子:擬真解剖教具、互動遊戲、app,或許之後能看見他們在課堂上被運用喔!而相較於蠶寶寶,老師也力推,若有充分的知識背景與準備,以蝴蝶進行飼育教育會更為合適,這也是將來教育可努力的走向之一。

實驗動物或許有其存在必要性,但我們可以秉持3R(減量Reduction、精緻Refinement、替代Replacement)原則,來提升實驗動物的福祉:盡量減少實驗動物的使用,提供其精緻適合的生活環境,並支持開發替代方案。實驗動物對我們的貢獻很大,協助我們了解很多科學知識,所以我們更應該重視此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