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事動物保護運動多年,常被問到「妳有宗教信仰嗎?」為什麼要保護動物呢?英國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會(RSPCA)國際事務總監李博曾在演說中提到:我們常用愛護動物對人類有好處的觀點,遊說大家加入保護動物的行列,但對他而言,保護動物不為什麼,只是覺得這是作為一個人應該做的事。
如果,您錯過去年(2016)5月Peter Singer教授來臺演講「狗貓豬雞:你該關心誰?」,那更不容錯過本期的專家論壇:這次整理了Peter Singer教授幾個重要觀點,鼓勵大家突破物種歧視;亦訪談本次專題演講之主持人錢永祥教授,以提升關懷視野,讓愛護動物成為道德實踐,而非僅止於對特定物種的喜愛。對於「為什麼要保護動物呢?」提出更多反思與解答。
明志國中幫助校園及社區流浪貓醫療、絕育與送養,因而獲得許多讚揚與報導。為什麼學校開始養貓呢?有一天,學生從水溝撈出一隻仔貓,帶到輔導室,問老師:「我該怎麼辦?」輔導主任帶著孩子照顧小貓並協助送養。這不是因為老師特別喜歡養貓,而在於她臨事的起心動念與行為判準。老師選擇支持學生發揮同理心,主動關心需要幫助的小動物。
國軍虐殺小白案當時引起譁然。誠如李筱峰教授於「不只是為了一隻狗」一文寫道:「戰爭不是軍人的目的,保衛國家才是。因此『仁民愛物』才是軍人高尚的武德。反之,軍人的殘暴,是國家之恥!」殺戮,是為了保家衛國、安定社會,還是為了好玩?相信,即使是輕若毛蟲,切碎、高喊「永遠忠誠!不怕苦,不怕難,不怕死,就去死!」、然後上傳影片,同樣令人不齒。法令之外,不恃強凌弱、不戲謔、不傷害,才是軍人武德的基本實踐。
透過層層反省,節制欲望,褪去不必要的傷害,其實,動物保護是一種生活習慣:關閉象牙市場、停止消費行為,非洲象便不再受盜獵威脅;落實飼主責任、加強犬貓絕育,流浪動物收容所內的悲劇才會真正停止;培育人才之際,同時傳遞3R及5F,實驗動物受苦與犧牲才有機會減少。本期介紹本會在「行政監督」、「議題倡議」與「動物救援」的年度成果,並以這些現況調查,組織教師團隊,轉化為「教育扎根」的素材。讓關懷生命成為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