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動物保護運動的新挑戰:動物解放的下一個十年

動物關懷
文/
口述:錢永祥教授/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整理:蕭業庭/專案研究員 

5月30日Peter Singer教授的專題演講「狗貓豬雞,你該關心誰?」,邀請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錢永祥教授擔任主持人。錢永祥教授曾參與《動物解放》的中文翻譯工作,該書中譯本於1996年問世,二十年之後,時空背景與社會條件有了截然不同的變化, 動保運動是否有了長足的進展?藉這個機會,我們訪問了錢永祥教授對於台灣動保運動的今昔改變與見解。

狗貓豬雞,你該關心誰?

Peter Singer教授在演講中提到「第二種型式的物種歧視」:人們只偏愛貓狗等特定動物、卻不關心豬雞等動物的悲慘處境,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形發生?

所有的動物裡面,現代人跟貓狗的互動最為直接。貓狗是生活最容易接觸到的動物,人類和貓狗的關係最容易建立。但豬雞等經濟動物,幾乎跟我們不會有直接的接觸。對一般人來說,牠們只是架上的商品,是生產肉的機器。因此,我們偏愛貓狗而對豬雞等類動物缺乏關心,似乎是很自然的事。虐待貓狗的案件往往引起社會大眾的反感,可是每天大量屠殺雞豬供人類食用,卻很少有人過問。我們關心的層次往往只停留在可愛的小動物,疏忽了經濟動物。說到底,動物權這個概念,社會上接受的人還是很少,關心動物是出於情感的考量(因為動物可愛、可憐),而非道德考量(相信其有權利而需要捍衛)。

克服與擴展:動物保護運動的下一步

動物保護運動的發達,需要什麼樣的社會條件?我們如何跳脫單純情感的考量,將關心的範圍擴大?

錢教授認為,人類的道德感性不是天生的,而是有其滋生、發展的的軌跡可尋的。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一書中,可以清楚看出這一點。這本書說明,從遠古時代到近代,人類的暴力在逐漸減少。例如現代國家之間不輕易開戰,戰爭並沒有消失,但比起歷史上延續不斷的軍事衝突,數目已經大為減少,因戰爭而死亡的人數,比起幾百年甚至幾十年前的情況也算少數。社會上強暴、虐待、出於仇恨的犯罪、虐待孩童及動物等等暴力行為的數據,都有明顯下降。人類似乎愈來愈不願意再看到暴力,變得比較仁慈、厚道。這本書的研究確實證明:人的道德感是會進步的。

錢教授認為,現在在台灣社會上,有那麼多人在關心不同的議題與族群,就是反映了人心變得比較開放柔軟,比較有關懷他者的心態。隨著各式各樣社會運動的興起,不斷挑戰、衝擊原本的道德意識,會逐漸塑造一種屬於我們這個社會的「關懷體系」:藉這個關懷體系,我們才能具備足夠的道德資源,不會覺得他者與我們無關,反而會基於自本身的道德意識付出關懷。

Peter Singer在動物解放中所採用的關懷視野,只要適度放大,所涉及的便不只是動物,還包括了不同種族、遠方民族的人,社會上受歧視者如老人、殘病、智障者,乃至於各種與我們相異的生命。當一個完整的關懷體系逐漸成形,便可以形成完整的道德論述與理由,這時候關懷便不僅是出自於情感,不是因為單純喜歡,而是一種跟周圍環境互動的原則。

動保運動就是我們應該發展的關懷體系的其中一環。每一代人出來,繼承或是受環境影響,開始經營、擴張這個體系,台灣需要更多的人出來好好的整理經營既有的關懷體系,讓社會慢慢承認動物權。

衝突與對話:取得平衡的方法

為什麼必須建立全面的關懷體系?因為如果每個人都只關心一件事情,讓社會運動過於單一議題化,運動團體就變成了利益團體,也容易造成對立。而事實上,單一族群所面對的問題,牽涉到的往往不只是特定的法律或者公共政策,可以孤立出來。該一運動所關注的價值,能不能在社會多數人的道德意識中找到定位,將是關鍵的考驗。因此不同運動之間的「了解」比「反對」更為重要,關懷體系的健全也是仰賴這些對話。

當今動物保護與原民權益的衝突,就是一個例子,但也因為衝突,讓雙方有機會對話。錢教授日前擔任一場研討會的主持人,會中邀請九位專家學者,針對原民權益、原民狩獵文化、動物權、野生動物保育及動物保護運動進行公開對話。動保團體希望從動保的角度了解原民對狩獵的看法,能夠影響關於動保法立法的問題;原住民團則認為,狩獵涉及原住民族的存活與維護,是從原民追求自主,甚至追求獨立、反殖的角度來思考整個問題。

但我們對原住民的認識,是不是落入了本質化的窠臼?主流民族將原住民族定位在一個位置,關於原民的論述都是比較原則性、表面性、單一性的,但原住民族其實不只是這樣;它自有其多變且豐富的自我定位方式,只是往往被忽視。如果原住民族可以建立關於自身之多面向的論述,同時發展原住民的動保論述,在自身的文化意識裡給動物一個位置,藉此強化與健全自己的文化,讓原民文化成為自信與認同的來源,這個衝突會不會就得到解決?

現況與展望:年輕世代的力量

動保運動一定有再進步的可能,以前人們對於愛動物者多是忽視或嘲笑,在街上餵街貓要躲躲藏藏,但現在不一樣了,關心動物的人增加很多,關心動物已經成為一件理所當然的事。

錢教授觀察,現在的年輕人,比較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與情感,也變得對他者更為敏感。這多少是社會民主化的成果:當大家比較清楚自己的權利,就會敢於去發出聲音,對於身邊人、動物的遭遇要比上一代敏感得多,他們的情感可以自然流露,並在表達的過程中,學會尊重別人的意見與感受。因此,民主化大潮流下,對於社會氣氛、人的敏感度有開放的效果,這個環境對於動保運動是好的。

情感是很重要的啟發點,可以成為一個契機,促使人們投入動物保護,但若要更深入引發道德層面的討論、若要突破「狗貓豬雞,你該關心誰」的瓶頸,就需要超越情感層面。動保人不會只是動保人,而要成為有關懷的人,將這個關懷架構納入你的世界觀,我們對於動物,甚至於周遭世界的觀念就會再也不同。